摘要:禮儀是衡量一個人內在素養的一種外在表現。聲樂演唱是一門融匯情感經歷、由個人向公眾傳達和詮釋的表演藝術。其中,相應的演出禮儀必不可少,值得我們探討研究。在音樂表演過程中,存在著聲樂演唱者與鋼琴伴奏者的配合問題,其中有許多不容忽視的規范和禮節,表演者只有充分重視演出中的禮儀,與演出伴奏通力合作,演出的效果才會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關鍵詞:聲樂作品;鋼琴伴奏;表演;禮儀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74-02
當今社會,恰當的禮儀是文明的體現。它是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素質。在藝術領域中,聲樂藝術作為一種外顯性的藝術門類更加適宜培養社會型人才所需要的諸如交際、溝通、與人合作等社交能力。在聲樂表演過程中,演唱者和鋼琴伴奏之間的舞臺禮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兩人的配合是否和諧默契將直接影響演出的效果與成功。
一、關于演出中上場的禮儀問題
對于參與表演的演唱者與伴奏者來說,演出禮儀存在于上下舞臺的次序之中:演出開始時,歌者應在主持人報幕之后先上舞臺,上臺時腳步應利落穩健,目光注視臺下觀眾,做初次交流。伴奏者應隨后在演唱者邀請下隨后登臺。具體做法是:歌者站定后用右手做出一個請示伴奏者上場的動作,等待伴奏者上場與自己平齊時,再一同向觀眾施禮。鋼琴伴奏者登臺的服飾也應該首先考慮到聲樂表演者,一般應該是同一種風格、同一種色系。當然,最為安全保險的就是穿著黑色禮服。
二、關于演出過程中的禮儀問題
演出過程是藝術表達的主體,應該引起表演者的充分重視。因此,在演出過程中,聲樂表演者與鋼琴伴奏者相互之間的默契合作就顯得更為重要。許多聲樂學習者對此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往往不太注重這一環節的學習與領悟,總以“演唱中心論”的偏頗觀點去處理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的相互關系。他們在演唱中往往沒有提前做好細致的研究與預習,致使表演時鋼琴伴奏旋律與人聲旋律相互脫節、打架、干擾,嚴重影響了聲樂藝術美的形成和傳遞。這一點,尤其是學生們在演唱藝術歌曲時較為突出和典型,這實際上也是學生音樂素質不高的一種反映——沒有藝術全局的觀念。我們應該防止片面觀點的出現,否則會嚴重影響今后正確音樂觀念的養成。其實,這只是一個態度問題,只要思想端正,輕視鋼琴伴奏作用的現象就會隨之杜絕。下面,筆者將從演唱者與伴奏者在合作中常遇見的幾種問題做以介紹:
(一)一個中心
一場演出中的每一個節目過程都分重點與主次。俗話說:紅花還需綠葉扶。就一首聲樂作品表演而言中,演唱者相對重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鋼琴伴奏不重要。相反,沒有鋼琴伴奏音樂的陳設與鋪墊,聲樂演唱者的聲音會顯得相對單調、枯燥。但同時我們也要防止過大強化鋼琴伴奏的作用。畢竟鋼琴伴奏的核心是一個“伴”字,要“陪伴”、“伴隨”,不能一味強出頭、過于彰顯自己的風格。因此,鋼琴伴奏者的表情應該平和有節制、肢體語言要低調、準確,不要去延展、增刪音樂旋律,情緒也應該隨著演唱者的情緒和歌曲意境相吻合、相匹配。
(二)相互補充
另外,當演唱者忘詞,或跳過一大段落歌詞時,伴奏者應該及時跟進、快速反應。因此,對于一個有音樂素質的伴奏者而言,平時熟悉樂譜十分重要。鋼琴伴奏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需要表演者多年的刻苦訓練和舞臺實踐經驗。一名伴奏者的舞臺實踐越多,伴奏所接觸彈奏的曲目風格越全面多樣,伴奏者的表演就會越自如自信、放松舒展。
(三)節奏與節拍
中國人的音樂善講板眼,正所謂“扣住板眼方為知曲”。明朝魏良輔說:“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一絕、板正為一絕”。其中的“板正”按照今天的觀點解釋就是:和上伴奏音樂,掌握好音樂中出現的重音與節拍。因此,人聲與伴奏一定要同時在強拍位置上出現,如果和不上伴奏,就會出現和不上拍點的尷尬局面。同時;鋼琴伴奏者也應具備良好的樂感,不僅僅要演奏伴奏音樂,最好心中也要和歌者同時唱和歌曲的主旋律,切不可心中無歌、心中無情。在歌者的華彩樂段需要即興發揮演唱時,伴奏者還需深入了解歌者發揮的節點,好準確地跟進伴奏,要做好這一點,需要歌者與伴奏者長時間的磨合與了解。
另外,在演出過程中,演唱者切不可肆意發揮、隨性放歌。實際上,鋼琴伴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節拍器和監聽器的作用。演唱者一定要以鋼琴伴奏老師演奏的節拍為準才會達到聲音與伴奏的節拍和諧統一;演唱者自己也不宜用手或腳打拍子,一來不甚雅觀,二來不夠準確。并且,這樣常常會形成心里唱得快,手腳打拍子就快;心里唱得慢,手腳打拍子跟著就慢的惡性循環。
(四)音量控制
在歌者的演唱過程中,鋼琴伴奏者還應注意:當演唱者在進行歌唱表演時,要控制好伴奏音量,切不可競相與演唱者比音量、爭高低;當演唱者遇到困難力不能及時,伴奏者要善于削弱觀眾對歌聲的關注,吸引他們將興趣轉投到鋼琴音色中來,這時可將伴奏音量適度放大并配合一定的肢體語言。當然,在沒有聲樂演唱的段落中,伴奏者就應該抓住良機展現演奏水平和演奏技能,不給演出留白。
(五)呼吸與換氣
歌者的歌唱有呼吸,鋼琴旋律有呼吸,整體音樂樂思亦有呼吸。演唱者與伴奏者一定要做到“呼吸有法、換氣有節”,才能將人聲與鋼琴這兩種音色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在制定換氣點時,宗旨一定是以音樂樂思的停頓和歌曲詞義的完整表達為基礎。一般情況下,人聲與伴奏的換氣點不能出現在同一個地方。人聲換氣點常安排在拖長音時,留出長音的最后半小節用于換氣。這時鋼琴伴奏要起到遮瑕的作用,運用豐富的伴奏織體使人聲換氣的縫隙被鋼琴伴奏的音色灌注填滿。這樣,觀眾就不易發現不完美的換氣停頓了。另外,如果出現延長音過長而演唱者力不能及的情況,伴奏可以適當加快速度,以保證演唱者支撐到下一處換氣點進行換氣。
三、關于演唱結束時的禮儀問題
在音樂即將結束時,歌者需要建立整體觀念,時刻牢記演出舞臺上的歌唱藝術是歌者本人和鋼琴伴奏者共同完成的藝術集合體。演員一定要摒棄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觀點,不能主觀地認為只要自己演唱完畢,表情、狀態、感覺就可嘎然而止。在演唱結束后,歌聲雖然結束了,但如果伴奏音樂尚未演奏完畢,歌者心里還應跟隨伴奏音樂繼續延留歌唱感覺,無論從神情上還是姿態上都應與音樂營造的結尾氣氛處于同一狀態,不到音樂完全終止,歌者的情緒不能有絲毫松懈、倦怠和游離。絕不能在此時破壞聽眾的欣賞情緒,致使表演功虧一簣、功敗垂成??梢?,良好的開端固然重要,完善的結尾亦不可輕視。
我們還必須注意的是:即使伴奏音樂結束了,歌者的歌唱狀態也應該在舞臺上再持續至少三秒鐘的時間,切不可匆忙結束。歌者一定要注意讓音樂的余韻在演出現場飄散開來,讓裊裊余音縈繞在觀眾腦海中……俗話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音樂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彌足珍貴的三秒鐘留白時間。對于藝術審美而言,它能使音樂升華、更加能使聲樂藝術富有意蘊和內涵。待演出真正結束后,歌者要先用目光提示伴奏者起立,隨后伸出右手邀請伴奏者一并向觀眾致謝,待觀眾的掌聲熄滅后引領其下臺。
總之,演唱者與伴奏者的配合,是音樂素質的一種集中體現和驗證。演唱者與伴奏者雙方都要在平時強化自己的音樂基本功。畢竟,聲樂表演是一門合作的藝術。有了這種觀念,相信在今后的演出中,我們一定會更加重視演出禮儀,更加重視演出禮儀所呈現出的演出秩序、演出文明和演出文化。
參考文獻:
[1]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楊蔭瀏.楊蔭瀏音樂論文選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3]中國大百科全書#8226;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