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學術生態系統不健康的現狀令人擔擾,其主要原因是學術期刊社會責任問題不明晰,因此應明確學術期刊應負的社會責任,強化學術期刊社會責任實施的可操作性措施。
關鍵詞:學術生態系統;學術期刊;社會責任;研究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16-03
目前,由于精神產品同商品、貨幣、權力交換速度加快、力度加大,導致相當多的學術作品粗制濫造,用非學術代替學術、非學術標準代替學術標準, 進而導致真正的學術產品被邊緣化。另外還有學術腐敗,如抄襲、拼湊、代寫、掛名、炒作等,這是近幾年來學術期刊的怪圈。有些雜志公然發布廣告,說可以代寫學術論文并發表在學術刊物上。
一、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問題剖析
(一)學術期刊數量大幅增長,成了學術不端行為的瘟床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學術期刊數量迅猛增加。1949年建國時,我國有科技期刊80種,1956年增至200種。1978年新聞出版署成立,根據國務院、中宣部的指示,對全國正式出版期刊進行了重新登記,換發了新的期刊登記證,獲準正式出版期刊6000種,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800種(占48%)。2005年經過整頓提高,期刊穩定在4957種[1]。
“核心期刊”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第1~3版《總覽》的候選刊物約1萬種,分別遴選出2174種、1596種和1571種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約占期刊總量的21%、16%和15%。第4版《總覽》待選刊源1.2萬種,最后篩選1798種核心期刊,入選率為15%[2][3]。
目前,我國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近80萬人,按規定每個人要在“核心期刊”上發幾篇論文才能畢業,計算下來全部論文數量驚人。這種情況下,自封核心期刊的現象出現了,登文章高收版面費的“市場”也形成了?!斑@些情況很不正常,導致學術水平無從體現,對學術發展極為不利?!?[4]
(二)學術期刊增容擴版,助長了學術腐敗行為
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學術期刊不同于大眾期刊,缺乏廣泛的讀者,以發行費和廣告費養刊不可能抵擋成本的提升。因此,收取版面費的初衷也得到了國家有關科技管理部門的默認:學術期刊版面費的初衷是彌補辦刊經濟不足。進入21世紀以來,學術期刊版面費收取進入完全市場化狀態。
一是99%的學術期刊都收版面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指導下,人們的價值觀也悄然變化,同樣都屬學術期刊,辦刊經費再如何富裕,同樣收取版面費,以擴充期刊社經濟收入,提高辦刊人員福利待遇。
二是期刊社追求部門利益最大化。20世紀80年代,標準16K,五號宋體,一般版心,近2000字一個版,一般版面費收取為50元/版左右,一篇文章一般5000字左右,版面費也不過200元左右。然而目前,同樣的版面,平均版面費收取標準200元/版,一篇文章將收取近1000元。
三是各種“加快費”、“審稿費”、“修改費”等不同名目的費用,使版面費更加膨脹。在版面確定以后,如果作者為了提升職稱或獲取學位需要加急刊登自己的文章,期刊社在利益的驅使下加收“加快費”,該費一般因作者而異,也因期刊社人員“價值觀”而異,一般“加快費”在版面費基礎上翻番。
四是“名刊費”悄然而生。有些“核心期刊”以其自身的獨特“地位”,版面費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設“名刊費”。為了學位、職稱,所謂的學者,他們不顧一切地生產“費用論文”!再以“費用論文”強化“費用成果”,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學術生態系統不斷惡化。
(三)學術期刊的多頭管理,為學術腐敗提供了可乘之機
學術期刊一般由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學會等部門主辦,由主辦單位的上級管理部門主管。主辦單位和主管部門一般只就學術期刊辦刊人員和經費進行管理,很少涉及業務管理。學術期刊的業務管理如:增容擴版、變更主辦單位和主管單位等由當地新聞出版局管理審查。學術期刊質量由期刊審讀部門評定。這種多頭管理的結果是誰都問,誰都管,誰都無法嚴格管理的混亂局面。
目前,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主要由專家審稿群和期刊主編與編輯人員憑“良心”把握。專家審稿群在期刊編輯部市場經濟利益的影響下,對“特殊稿件”也會“特殊審理”。
二、優化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
在目前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人未能認識到學術期刊作為載體的社會影響力,未能認識到學術期刊作為作者、編者、讀者交流互動的平臺,作為傳遞和整合古往今來學者思想的渠道。有人說應把學術期刊看做是學術生產部門,那么這就有一個生產過程的問題,而且這個生產過程構成國家整個學術產品生產過程的一部分,而學術期刊所要承擔和所能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是在學術產品生產過程的再加工、深加工和產品的檢測環節上,離開這么一個地位與作用劃分來談學術期刊承擔的社會責任是不切實際的[5],因此強化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增強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意識
針對當前學術期刊內外環境的特點,要實現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除學術期刊界有必要聯合起來,通過反復的言說以爭取外部環境向更有利于學術期刊發展的方向轉變外,尤其需要做的是學術期刊內部在辦刊理念上的清晰定位,由追求外部的非學術的表面工夫回歸到學術本位上來[6]。只有樹立強烈的學術期刊社會責任意識,才能時時刻刻以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標準來審稿、編輯,辦出高質量的學術期刊。
(二)強化學術期刊引領學術方向的社會責任感
學術期刊以自己期刊高超的前瞻性,必須在其期刊所處的領域、行業、專業,緊緊跟蹤科研新動向,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作出新概括、開辟新境界,為學術的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不發表那些觀點、論證重復的平庸之作,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術期刊的競爭力。使編者、作者、讀者三方能夠在公平、公正的氛圍中平等對話、交流互動,闡釋或解決一個個學術問題,充分體現學術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促進學術問題的“百家爭鳴”,使自己的學術期刊引領國際國內學術方向,對國際國內學術熱點、難點問題,積極探索、勇于創新。
(三)加強學術期刊對學術成果的評價責任
學術論文是學術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其學術價值高低評定主要渠道是在學術期刊發表與否。因此,學術期刊要從源頭上著手,建立規范的合理的學術論文評價機制,使真正有水平的高質量的稿件得到公正、合理的評價與激勵。對學術研究的管理和評價應讓位于獨立的學術委員會,從國外的經驗看,學術評價除一般的規范和約束外,主要指的是同行專家評審與評價[7]。學術界有義務和責任建立起一個公開評審網和一種評審規范,不同專業的專家都有義務和責任擔當起這樣的評審人[8]。學術規范中的基本規范、學術研究程序規范、學術研究方法規范、學術論著撰寫規范、學術引文規范、學術論著署名與著作方式規范、學術評價規范、學術批評規范等都適用于學術期刊。將這些規范與學術期刊相結合,就能概括出學術期刊的有關規范,它就是學術期刊的基本規范、學術期刊的審稿規范、學術期刊的編輯規范、學術期刊的著錄規范、學術期刊的出版規范、學術期刊的評價規范。
(四)優化學術研究者學術道德風尚
學術成果出自學術研究者,學術研究者的道德風尚尤其重要。
首先,學術研究必須是自己獨立思考的實際研究。
其次,對引用他人的觀點及數據和結果必須給予標注。在當前學術界抄襲、剽竊、粗制濫造以及無原則的胡亂吹捧之風猖獗之時,學術批評是揭露偽劣精神產品,消除它們的惡劣影響以及端正學風和編風、遏制論文著作發表出版中的腐敗現象的一個有效措施。學術期刊既是發表學術成果的主要媒介,更應是開展學術批評和學術監督的主要陣地。
再次,勇于拒絕和揭發涉嫌剽竊、抄襲、掛名的論文,懲治“學術腐敗”。
三、強化學術期刊社會責任的措施
(一)優化學術期刊結構,嚴格控制“核心期刊”數量
1.國家統一標準評定 “核心期刊”的原則,杜絕政出多門的混亂局面。目前,“核心期刊”的出處就5家,不同種類的“核心期刊”也給科技部門對其職工論文的審定缺乏具有說服力的標準。國家應該盡快統一“核心期刊”評定標準,嚴格數量控制。
2.科技“核心期刊”應實行3年動態管理:3年評定一次,一次評定3年有效,相對縮短有效期。這對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個動態激勵機制。也給學術“核心期刊”管理和評定辦法的進一步改進留有一定空間。
3.嚴格學術“核心期刊”學科領域總量指標限制:同一學科領域最多一兩種“核心期刊”,寧缺勿爛,使評定出來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該學科領域的風向標作用。
4.確保學術專家對科技“核心期刊”評定的權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門的組織下成立國家學術“核心期刊”評定動態專家委員會,某個學科領域的科技期刊的學術水平如何,一定要同學科學術專家說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門自己評定。每次期刊評定,專家委員會人員應該有所調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門”。以保證學術“核心期刊”的學術質量。
(二)強化學術期刊“質檢”管理
1.嚴格期刊增容擴版管理。目前,學術期刊頁碼管理和其他期刊一樣,由市場調節,各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原則上只是備案,不予干涉與管理。市場調節學術期刊頁碼,為那些以斂財為主要目的的學術期刊開了綠燈,也給學術評價帶來太大的問題。因此,學術期刊頁碼管理應該嚴格規化管理。
2.強化懲治學術腐敗制度建設和實施。首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審都依靠專家,是否立項和資助經費的數額等都由專家決定,而基金委的工作人員是不能干預評審的。評審組專家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兩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4年,每屆更新約50%,1986年至今已組建了十屆學科評審組。沈文慶透露,幾年來,我們一直在考慮建立專家誠信檔案。其次,學術期刊也要強化制度建設和實施。世界首個用全文文獻為比對資源的檢測學術不端行為的“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日前問世。該系統經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全國科研誠信管理委員會等有關方面指導,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與同方知網共同研制,作為把好科技期刊內容質量關的重要輔助工具,將成為切實提高我國學術期刊質量,遏制學術不正之風的重要手段。各學術期刊編輯部應強化這方面人才培訓,加大力度查處學術腐敗行為。再次,加大力度獎勵學術期刊檢舉學術腐敗的行為,可以考慮把其做為考核“核心期刊”評定標準之一。最后,強化社會對學術期刊監督、檢舉的力度。
3.創新審稿方式。一是優化學術期刊專家審稿群,選擇品學兼優的專家作為學術期刊的審稿專家是每個學術期刊的頭等大事,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二是創新審稿單,以“疑問式”創新審稿單,在審稿單中設置多方面的學術問題和有關學術不端現象審視問題,供專家參考,提高專家審稿精細程度。三是在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論文時,每篇文章后不僅公開責任編輯,而且,公開審稿專家,以強化社會監督,也提高專家審稿的審慎度。
(三)提高學術期刊編輯的學術洞察力
學術期刊編輯部在對編輯人才的優選和培訓方面,要加大投資力度,強化培養編輯人才,使編輯人才在自己的學術領域得到長足的發展,提高編輯人才的學術洞察力,這是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和增強學術期刊社會責任的基礎。
(四)弱化學術水平“量化考量”
近年來,學術界對學術水平的考核主要從成果、論文的數量上進行要求,使學術研究者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指導下,高數量地生產論文,也是造成學術腐敗的源動力。因此在學術水平量化考核的過程中,學術論文應強調其質量而不是數量。
參考文獻:
[1]莊守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林被甸,張其蘇,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何祚庥.重建健康的學術生態系統[J].科技潮,2007(2).
[4]張焰.論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J],2007(5).
[5]張小路.學術期刊發展面臨的幾個問題[J].江西社會科學,2005(10).
[6]鄭英隆.學術期刊的社會責任辨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
[7]李昌佳.學術出版引入同行專家評審機制的探討[J].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
[8]胡彩芬.論增強學術期刊的責任意識[J].學術論壇,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