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013-02
學術質量是學術期刊所承載的精神文化產品的品質和品位,所反映的是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的程度和水平。作為精神產品的學術期刊,是編輯主體和科研主體共同勞動的結晶,二者的溝通與融合是刊物質量提升的基本前提,二者的互動互進是推動學術期刊發展的基礎。
一
編輯是“一項具有獨立意義的創造性勞動,它參與整個社會精神文化產品的設計、生產、傳播、積累、儲存,是社會精神文化系統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編輯主體是精神產品的鑒賞者、鑒定者、傳播者,在編輯客體的文化信息選擇中應該居于主體地位,體現其主動性,即主觀能動性,體現于編輯實踐中即為創新性。這一角色要求,學術編輯主體必須具有伯樂的慧眼及強烈的創新意識,并善于浪里淘沙、披沙揀金,準確分辨文稿優劣,進行優勝劣汰的編輯選擇。編輯主體在編輯實踐當中對編輯客體所進行的編輯選擇,是編輯主體創造性思維的釋放過程,同時也是其創造性思維的生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成分構成日益優化和多元化,從而不斷提升著編輯主體創造性思維的質量和能力。學術編輯主體的職責,就是不斷努力提升刊物質量,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要將此落到實處,必須先行提升編輯主體的總體素質,包括其專業素質、專業技術能力及職業道德素質等,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中國期刊業的進一步發展必然需要一批優秀的編輯主體脫穎而出,正如張積玉先生所言:“眼下所缺乏的正是杰出的領軍人員,包括出色的主編和出版人,而這種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任用,將日益成為決定今后我國期刊事業發展的關鍵。”
編輯主體要注重選題策劃,選題策劃是編輯工作的首要環節,是編輯意圖的具體體現,是編輯主體對社會文化需求的總體性把握的對象化。所謂選題策劃,是指對刊物上將要呈現出來的文章主題進行籌劃和謀劃,其旨意在于著眼現實或史實,撲捉學術前沿,將那些具有時代特征、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以企對社會主體起正向的導引作用。學術期刊的選題應該依據其辦刊宗旨、特色及其專業優勢進行。編輯主體應該準確地把握時代精神和時代發展方向,積極營造先進的文化氛圍。在選題時,要體現編輯策劃的創造性思維特征。一個有創意的選題,不僅能夠體現時代特征和知識創新的要求,具有學術上和實踐上的前沿性,而且能夠體現其刊物的學術性及質量。組織和刊發同一主題的一組文章,會產生一種新的整合效應,幾位作者會從不同的視域透視同一問題,有些觀點或許是截然不同的,這就自然展開了討論和爭鳴。這樣,不僅可使讀者從這組文章中大致了解和把握該類問題的研究現狀,而且很可能引起學界的關注,進而將該類問題的討論引向深入。作為責任編輯,在主編的統領下,應該提前做好每期的選題策劃,并按時上報選題策劃方案,獲準后,積極籌措、實施。在此,不僅涵蓋著責任,更重要的在于努力使其制度化。選題策劃一旦形成制度,就會井然有序的進行。
二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人類社會是在科學與理性的文明與發展中不斷進步的,科學研究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從低級的社會形態邁向高一級的社會形態。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明創造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正如鄧小平所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神州五號、六號、七號飛船的發射和航行成功,表明了中國航天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而社會科學的創新成果卻不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它對生產力中人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人是生產力中的關鍵因素,人的知識存量、學養、倫理道德水平以及非智力因素都是其發明創造的制約因素;同時,一種新的觀念、思想乃至理論的產生有時會改寫歷史。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因其關注人類的解放,而鑄造了偉大的革命理論,使世界歷史由資本主義及封建主義社會形態向社會主義社會形態逐漸轉變,這是劃時代的理論創新所導致的社會革命;改革開放偉大國策的提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和高揚,使中國甩掉了貧窮的帽子,綜合實力的增強使世界為之矚目;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科學發展理念的產生和踐履等等,都是社會科學創新所帶來的重大變化。
作者的科研成果,只有經過編輯的選擇和加工,才能公開發表。科學研究的深入和學術的繁榮,取決于多種因素。就科研主體而言,除了較為寬松的學術氛圍之外,主要取決于其自身的勤奮及努力程度。作者是精神產品的生產者,是科學研究的主體,其寫作動機的不同,必然會影響科研的質量和水平。一般而言,作者的寫作動機有二:一是“有感而發型”,另一種是“功利型”。前者是那些在專業領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發言權的科研工作者,期望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引起同行及社會的關注,推動此領域的研究及發展,進而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后者,往往處于評職稱或其他“功利性”需要,對某方面的問題進行的思考,其中不乏質量較高之作,但大多數文章平平、無新意。不同動機的作者的論作質量肯定存在較大差異。“有感而發型”文章,大多有一定的學術水準,經過編輯主體的編輯加工,即可錦上添花;公開發表后,相當大比例的高質量文章,被全文轉載或摘錄。這不僅對作者本人、責任編輯乃至刊物都是值得慶幸之事,而且對刊物的進一步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進而形成刊物發展中的良性循環。這無疑對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那些“功利性”的關系稿,則無益于刊物、更無益于社會,只對作者本人的“功利性”評職等派上用場。筆者在此,并無詆毀評職稱之意,而是說僅僅是為了應付評職稱而做文章的作者,其中的不少人可謂是制造文化垃圾,是對科研及其人格的褻瀆和嘲諷。國家的職稱評定,本來是對專業技術人員水平的考量方式及管理手段,那些技術過硬的專業人士,無需在評職稱臨近之時才忙著湊合幾篇文章,應付過關,而是依據自己的專業和興趣,進行“有感而發”的創造性研究和思考,這樣一來就必然帶來多重良性效應:興趣—研究—成果—評職—晉升—加薪等等。遺憾的是:如此美好、一舉多得的科研鏈條,卻不被大多數與科研相關的人的認同和履行。
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高資質的作者希望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并使更多的人了解其思想觀點,期望引起某種共鳴,甚或產生較大反響,對社會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作為精神產品的中介和傳播者,高資質的編輯主體當然期望優秀文稿的脫穎而出,并使其見諸于報刊,以傳播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從而使少數有見解、有創新意識的人的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意識,促進社會主體思想觀念的更新,并使其行為方式在社會文明進步中不斷優化。
三
學術期刊主辦單位要注重學術期刊人力資本投入,提高期刊學術質量。學術期刊人力資本對刊物質量的提升、知名度的擴大、社會效益的增強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高水平的人力資本投入能夠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學術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命,期刊社必須擁有一批高水準的編輯出版的人力資本,這是學術期刊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期刊的人力資本應具有敏銳、勤奮、進取、創新的良好品質。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主體,一定要在自己的專業學科領域形成眾多的高水平的作者群,這是保證期刊質量不斷躍升的源泉,也是學科特色乃至刊物特色呈現的源泉。眾所周知,上乘論作和優秀文稿是科研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晶,他們是期刊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主體要像伯樂一樣,要善于識別和發現千里馬,并能將其統領于自己周圍,這樣才能使學術期刊的生命力旺盛。其次,學術期刊人力資本,能夠促使刊物的編輯出版質量不斷邁上新臺階。學術期刊人力資本在編輯出版的各環節都能起到推動作用。從宏觀上講,制定刊物發展大計時,人力資本會在發展思路、發展戰略上獻計獻策;從微觀上講,人力資本會在責編文稿,進行編輯選擇、加工、校對、執編刊物及出版等各環節發揮優長,尤其在邀約專家、學者上乘論作上大顯神通。再次,學術期刊人力資本對期刊創新及特色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學術期刊人力資本蘊藏著豐富的辦刊理念和經驗,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功能,使其全方位釋放,將其智慧、技能、力量用在刊物的日新月異和特色的呈現上,因而要大膽而無私地任用人力資本。期刊社要注重期刊的人力資本投入。在教育方面,應定期選派編輯主體外出學習,將新的學術理念、學科前沿、新的辦刊思想帶回來,不僅對刊物的發展有益,而且也提高了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水平。在用人方面,應恪守“德才兼備”原則。在工作方面,要為人力資本充分發揮效能創設優良的工作環境。
要充分利用期刊人力資本鑄造刊物特色。學術期刊特色的形成與其所處的人文歷史環境、主辦單位的學科優勢、編輯主體的專業學科比較優勢以及人力資本存量與質量等等因素有關。首先,區域的人文歷史環境為學術期刊特色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從一定意義上講,人類歷史是人類文化與文明不斷更迭與發展的歷史,文化與文明的凝聚形成了特定民族區域的文明史,這種歷史文明的沉積與傳承,對人的思想、意識、觀念形態必然產生影響。作為精神文化載體的學術期刊,也必然會受此影響,在這種影響中,編輯主體和科研主體應該善于攝取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文明,并在當代語境中予以弘揚。其次,學術期刊主辦單位的學科優勢也是刊物特色生成的可能性條件。一般而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有自己的學科優勢,這自然都會體現于其主辦的刊物上。再次,學術期刊編輯主體的專業學科比較優勢也是刊物特色生成的條件之一。學術期刊特色的形成,離不開編輯主體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智慧、能力及其專業學科等等。編輯從業主體因其“博學多識”的程度、專業水平的高下、業務技能的差異及作者群的檔次與數量等等綜合因素,使其學科的比較優勢呈現出較大差異,因而,在專業學科特色的形成上也就自然有優劣之別,特色的生成就具有某種必然性。復次,學術期刊人力資本狀況對刊物特色的生成產生重大影響。凡人力資本存量大、水平高的學術期刊,必然具有刊物特色生成的比較優勢。因而,要竭盡全力地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與水平。
選擇和編輯高質量的學術論作,為更多的讀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務,是學術編輯主體的神圣職責。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無疑能使讀者的精神愉悅,敦促其產生良好的心理動機,并在認知層面上構筑自己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使其朝著有利于社會文明的方向發展。大多數讀者喜歡理性的、有創新的精神文化成果,并努力從中搜尋適合自己發展的養料。
編輯主體的創新意識、品牌意識、現代意識等等的生成主要依賴于社會的進步及個體的修養程度,但同時與精神產品生產者——作者的關系甚大。是作者高水準的科研成果不斷磨礪著編輯,摧發著編輯的創造精神。一篇上乘論作,不僅使編輯主體獲得了新知的啟迪,而且使其得到了心靈的震撼和慰籍。因為,上乘論作是編輯們孜孜追尋的標的,他們的辛勤勞作,正是為了將那些有見地、原創性的論作公開發表,傳播開去,讓更多的讀者享受到高等級的精神美餐。正是編輯與作者的互動互進,共同推動著學術期刊的發展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