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科學家來說,媒體是他們既愛又恨的對象,一方面他們希望媒體能夠對其進行報道達到宣傳作用,另一方面卻對媒體的報道表示憤懣與不滿。縱觀各大報紙,現在對于許多科學的報道以及迷信色彩的渲染現象在報紙中層出不窮,這種迷信色彩以及“偽科學”的報道不僅僅使受眾接收到了錯誤的信息,同時也在一點點瓦解媒體的公信力,針對這些現象,我們傳媒應該做出何種反應來從受眾利益出發,以下就是筆者的一些分析。
關鍵詞:傳媒;科學;偽科學;迷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44-02
我國經歷了長時期的封建主義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迷信色彩特別濃厚,而在這個背景之下,許多的媒體利用標題制造噱頭,或者在報道事件中闡述一些鬼怪幽靈的說法,這種不負責任且沒有事實依據的報道迎合了受眾的獵奇心理,同時也獲取了更大利益回報,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他也正在消解媒體的公信力,這些“偽科學”和迷信色彩的報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標題制造噱頭,無實際報道內涵
在一些科學成果的報道之中,新聞報道喜歡用一些夸張的標題來吸引受眾的注意,但是報道內容中卻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甚至于與標題本身的闡述的事件背道而馳,標題的制作一般都會暗含比如“重大發現”、“重大突破”等等方面的字眼,讓受眾眼前一亮,達到了吸引受眾的目的。《北京晚報》在2001年1月8日的一篇關于泰山上有地外文明的報道,用“北京天文臺學者大膽預言:地外文明曾經光臨泰山”作為標題,非常吸引受眾的眼球,但是細看里面的報道不無發現報道的實質性內容根本就沒有,標題中提到的“天文學者”根本不存在,整篇報道都是作者自己利用編造的證據證明“出現地外文明”的論點,觀點非常牽強,整篇報道根本就沒有實質性內容出現。
二、報道一些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內容,宣揚迷信觀念
近來,很多報紙的社會新聞版或者科技方面的報道都提及了很多“人類不能破解之謎”之類的內容,找了很多獵奇事件,抓住人們的獵奇心理,進而達到利益最大化,而這些報道內容本身卻是游離于科學之外的,都是一些生活中比較離奇的事件,可能現在的科學無法解答這種現象,又或許是一種偶然現象出現,但是新聞工作者對這些事件的渲染幾乎達到了一種超乎自然地想象,并且進行潤色,帶有著濃厚的迷信色彩。在2010年5月27日《揚子晚報》用著醒目的標題“美著名鬼宅再掛牌求售 曾多次發生無法解釋事件”吸引了受眾的眼球,同時在報道中將鬼宅以及相應的事件都置于報道之中,更加貼切的告訴人們這一靈異現象絕非假的,給人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恐慌以及幻想。
自1979年3月11日《四川日報》報道四川省大足縣11歲小學生唐雨\"耳朵認字\"算起,至1999年7月\"法輪功\"被定性為非法組織止,整整有20年時間。在這20年中,全國各地相繼出現的以偽科學為內容的報道數以千計,如意念移物、水變油、肉眼透視人體等;涌現了一批偽科學活動的典型人物,如嚴新、張寶勝、胡萬林、李洪志等。在媒體的報道宣傳之下,他們順利的謀取了利益,而近期這種現象也不斷出現,只不過這些報道都是記者想要賺取人們的眼球而進行的。曾經被炒得極熱的英國著名的“幽靈照片”在當時受到了極多媒體的報道,在媒體的渲染之下,人們都以為這種現象不是科學所能解釋的,并且相信了鬼怪之說,可近日各大網站和報紙都披露照片其實是有作假成分。
三、報道中夸大事實,并無科學依據的進行宣揚
近期出現的關于“悟本堂”的新聞可謂到處都是,這是一個關于養生的話題,張悟本本人本來是北京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養生醫生,可他做過《大國醫道》電視欄目的30集專題講座,后來被湖南衛視的《百科全說》邀請上了舞臺,同時也人民日報出版社還為其出版了一本名為《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的養生書,在媒體的炒作之下,他聲名遠播,有著“食療神醫”稱號的他最近卻遭質疑,同時診所被關門,媒體披露有很多的普通百姓因為吃了他推薦的生吃泥鰍而因寄生蟲感染得病,同時還有媒體稱,由于他的出現,才使綠豆和大蒜漲價。一些電視臺或者報紙不負責任的在沒有進行科學依據的論證之下就進行大肆宣傳,從而達到雙贏的局面,關注養生節目的一半都是中老年群體居多,他們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對于養生的追求也比較盲目,張悟本推薦食療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在媒體的宣揚之下,卻成為了“吃綠豆包治百病”的說法,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極大地危害。1979年3月11日《四川日報》報道四川省大足縣11歲小學生唐雨\"耳朵認字\",而近日在一些科教類的報紙以及科教類的網站上又出現一則關于“牛人 用眼皮拉動飛機”的報道,在報道中附上了此人用眼皮拉動飛機的照片,這樣的跟從以及追問其背后的原因,有可能會讓許多的青少年爭相模仿,從而造成傷害,而一些對于特異功能的夸大事實的報道更帶著傳奇色彩,挑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人體特異功能,實際上是人體的一種潛在能力,它是通過大腦意念的作用而實現的。經過科學家們的初步探索,認為這種潛能人皆有之,來自先天,但只有少數人在后天表現出來。大多數人的這種潛能,要經過后天的誘發培訓才能表現出來,正像我們尋常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一樣。如果將幼兒與常人隔絕,或者是幼兒是先天的聾子,他就永遠不會說話,但這種不會說話不等于他沒有語言能力,而只是缺乏培訓而已。
四、報道內容歪曲事實,與科學背道而馳
在韓國,民眾的自我文明保護意識很強烈,從來不會報道一些國外的科學成果,即使有報道,也不會提及相關的國家以及研究人員。而在我國,由于受到迷信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在一切報道中由于人們更加愿意相信迷信的東西,所以就導致了報道為了迎合大眾而歪曲很多方面的報道內容,在1988年《人民日報》上有一則關于西湖太湖成因有新說的報道,整篇報道的觀點與史書的記載背道而馳,同時在很多地方的論證沒有說到點子上。而在最近炒得非常火熱的話題就是“吉祥手機號9個‘8’被詛咒,3名所有者均死于非命”,在中國“8”的諧音是“發”,因此很多人們愿意啟用,但是許多網站以及媒體都對此報道進行轉載,導致人們內心恐慌,而這樣的事件也是沒有科學依據,僅僅是幾件事件偶然的巧合在同一時間發生了,媒體這種不負責任的宣傳給人們帶來極大地影響。對于以上現象的出現,筆者認為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從媒體而言,媒體為了謀取最大利益,作為新聞工作者,不論是報社還是電視臺電臺,他們的首要目的都是增加閱讀量以及收視率收聽率,進而獲取利潤。而受眾是他們利益來源題,為了迎合受眾的趣味,創造一種娛樂氛圍,因此就出現了許多這一類不負責任的“偽科學”的報道。其次,從歷史層面來講,有關研究也不能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傳統中國社會,科學技術未能納入社會互動的主流機制,由于缺乏社會需要這種根本性動力,近代科學技術未能在中國產生、發展起來。我國是一個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而宗教的理性探討思維也并未被接受。在古代我國就有著許多迷信的騙術,古代的許多特異現象只是術士、妖人所用的欺世盜名的騙術。不幸的是,總有人執迷不悟,以生命去實踐那些幼稚可笑的方術,如晉代許多名士服用\"五石散\"成風,導致水銀中毒而夭亡;有的皇帝服用\"丹藥\",未能成仙反而由于藥物中毒而早逝。在我國,科技的起步相對于西方來說是晚了很多的時間,雖然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著“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說法,但是依然存在著很多迷信的言論,比如前段時間在南京開課的“建筑風水培訓班”引起人們不少的爭議,但是依然有很多的人們將孩子送去上學,從這個層面上來,對于科學的宣傳,中國人還是不能少了迷信的色彩。再次,從受眾層面上來講,人人都有獵奇心理,魯迅的“看客”理論就展示了在中國許多的人喜歡看熱鬧,而中國公眾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科學素養相對缺乏,所以迷信在這里有額外的生存空間,在中國各個階層,迷信并沒有真正地被破除過,科普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在很多地方,政府都非常推崇一些迷信言論,比如2006年一篇關于“少林寺方丈為吉祥手機號開光 尾號8888拍得8萬”的報道當時在全國轟動一時,當時倡導給少林寺慈幼院捐助善款,而中國聯通公司就利用了這一行動進行愛心救助活動,活動本身沒有錯,但是帶有著相對重的迷信色彩,可見在中國受眾的迷信意識依然非常的濃厚。最后,從媒體從業者而言,有很多的科學宣傳存在著不全面以及抽象的現象,科學本身越來越艱深晦澀難懂盡管不排除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們對于科學的報道很感興趣,但是大部分的報紙讀者和電視觀眾越來越把閱讀和觀看科學當成了一種娛樂,而且專業化的講述語言讓報道看起來非常難懂,所以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存在。還有在一些媒體報道中,媒體單純的強調科學的產品以及孤立的事實,抽取了具體的科學內容,而在媒體的從業者們雖然要涉及很多的領域,但是很多領域都不是他們原本就很熟悉的,在郵電的時間內,為了增強時效性,記者們不得不趕稿子出來,同時由于報道是面對普通受眾,因此記者們會將生澀的語言變成人們所熟知的,而主編們會在最后一關對科學報道進行剪裁,以決定以多大版面播出,這也就造成了一些科學信息有時候會出現誤差,或者是事實不詳的狀況。對于在報道中出現過的科學報道不詳,以及報道缺乏事實論證,甚至于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報道內容,會給不管是媒體還是受眾帶來極大地影響。第一、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是通過媒體,而媒體在這這個過程中扮演著一個傳聲筒和意見領袖的作用,而對于媒體的信任讓受眾在接收信息時卻沒有一定的篩選能力,對于“悟本堂時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多個欄目對其進行宣傳,權威出版社還將其言行出版成書,以致很多人生吃泥鰍對生命造成威脅,在古代,人們對鬼神的信奉因為使得人們不僅在身體上受到傷害,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第二、媒體利用一些噱頭標題滿足了人們娛樂的需求,同時不斷地對事件進行跟風判斷,在“悟本堂事件”中媒體猜測是由于張悟本宣傳吃綠豆才致使綠豆漲價的信息,這種沒有事實根據的說法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同時沒有科學依據達到胡亂言語也正消解著媒體的公信力,這會造成人們對媒體越來越不信任的狀態。
面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針對媒體報道中出現的這一謝“偽科學”、迷信等現象,我們應該做出以下努力。第一,政府應該適時加強科普宣傳,將科學技術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之中,破除迷信的誤區。第二,公民要接受科普知識的洗禮,在平時生活中,盡量減少迷信的活動,對于媒體的報道要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不能盲目地跟從。第三,作為媒體從業人員,在獲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時,要履行媒體責任人的職責,不對一些迷信或者獵奇事件進行大肆宣傳,在報道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去論證,以及邀請科學工作者對這些現象進行解讀,給人們一個合理的知識解構。同時要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在報道中才能對相關知識進行正確解讀。
參考文獻:
[1]張華杰.科學傳播讀本[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2]伯納姆.科學是怎樣敗給迷信的[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英國皇家學會.公眾理解科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