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靜物為題材的中國水墨畫,在蓬勃發展時期的新面貌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作為繪畫中的一個新型題材——靜物畫,在近三十年里發展十分迅速,并且呈現出多元的藝術面貌。通過選取了幾位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并以他們的作品為例進行分析,對于研究與創作這一題材的繪畫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水墨畫;靜物畫
中圖分類號:J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83-03
20世紀末期,水墨畫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頻繁舉行的畫展和大量的水墨作品紛紛呈現在我們眼前。在仔細端詳后,不難發現很多作品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有千篇一律之嫌。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古畫的臨摹過于專注,而忽略了我們當下這個時代的特征。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藝術審美觀念,從“水墨”這個要素在山水畫中的出現,到擴展至其它繪畫題材的轉變,都是順應時代要求和藝術家創新的結果。出于時代的召喚,20世紀末期的水墨畫在表現題材上出現了新的面貌,藝術家開始自我關注,開始探索如何在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時期表現時下的社會生活。
一、水墨靜物畫,時代的產物
水墨靜物畫題材的出現迅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它形式輕松,不囿于主題的局限,從事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的藝術家均可以進行創作。它的出現擺脫了繪畫題材千篇一律的現象,豐富了藝術創作的領域。由于大量豐富的靜物均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水墨靜物畫不僅真實的表現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態,而且為工業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藝術指導。盡管水墨靜物畫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以富有時代特色而著稱,但是在繪畫領域,水墨靜物畫卻仍是一種創新型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新生事物。
水墨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表現形式,它使山水畫的藝術美得到了永恒。因此,水墨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出了單純的技法范疇,它寄托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節。水墨是時代發展的產物,當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在新時期里的發展要符合當下審美趣味,并且用符合時代面貌的藝術語言來闡釋自我。“當經過處理的水墨媒材說出了它不曾說過又能為我們把握的意義,那便是新的感受和體驗找到了自己的話語方式”。[1]為了尋找到這種合適的話語,新的創作理念、繪畫材料及技法便與靜物畫結下了不解之緣,孕育出這些面貌喜人、符合時代的水墨靜物畫來。
二、水墨靜物畫的時代面貌
20世紀末期,水墨靜物畫成了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但與人物畫、山水畫等繪畫題材相比,靜物畫是個十分年輕的題材。“靜物”是個舶來詞匯,在英文中稱 “Still Life”,在法文中為 “Nature Morte”,在荷蘭文中作“Still Leven”。其意為自然界內一切靜止不動的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體。在藝術史上無生命的物體總是不如有生命的物體高貴,但是這些物體在經過藝術家的構思布局后,擺設出來的形象總能在構圖和色彩上達成高度的統一,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傳達出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以人為本的歷史時期,靜物畫便迅速發展起來。
在當代眾多以靜物為題材的中國水墨畫中,或者在構圖、色彩及繪畫材料上融合了西方繪畫的元素,或者接受了西方的藝術理念作為指導思想,這一類作品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中西融合與繁榮本土文化的理念共存
為了創新藝術表現形式,提純藝術語言,諸多藝術家以西畫為鑒開創了水墨靜物畫的全新表現形式。20世紀中期,林風眠開創了彩墨靜物畫的先河后,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藝術創作經驗。例如,林風眠的正方形的畫紙,極大的制約了靜物畫的構圖形式。由于畫面的變化,原有的構圖平衡便被打破(“品字形”的構圖和“三七律”就要根據畫面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近景的取景方式使靜物充滿整個畫面,(“滿式構圖”的情況下,“O形”、“C形”、“口字形”構圖形式等迅速普及開來),構圖頗有構成的意味和形式美。至今仍有一批藝術家追隨著林風眠的藝術理念。
還有另外一批藝術家在傳統文化藝術的給養下,努力的發掘著民族文化的精華。陳輝在《皖南遺韻》中創作的靜物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生活用品,在布局上層次分明,空間關系明確,瓶口規則的橢圓形是明顯的西方繪畫透視角度效果。在瓶體上的墨色是明暗光影的表現,中國傳統繪畫的平面化效果已經被塑造的帶有立體感和空間感,黑白分明,灰墨氤氳,給人耳目一新的強烈視覺沖擊力,再加上構圖的形式頗有西方靜物畫的風范。在現代水墨靜物作品中,空間、層次、光影的加入使得原本表現形式單一化的面貌變得豐富起來。
劉進安可謂是深諳傳統繪畫精髓的藝術家之一,按照劉進安自己的理解,他作為一名人物畫家在靜物中的探索是為了更好地“控制筆墨和加強筆墨”。郎紹君亦認為劉進安的靜物畫實踐,是為了擺脫某種傳統的筆墨方法和程式,尋找自己的筆墨方法與程式。劉進安的水墨靜物畫深得傳統繪畫的“神似”要旨,粗重笨拙的墨線勾勒出夸張變形的物體輪廓,完全忽略了“形似”。涂鴉的筆觸、稚拙的語言,流動的氣韻在畫面中自然生成。毫無疑問,他是符合時代的創新型藝術家,為豐富水墨靜物畫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二)墨亦有色與墨彩合一
墨與宣紙是最佳搭檔,墨在宣紙上留下的痕跡是其他任何一種顏料都無法達到的效果,墨與水調和后在宣紙上迅速擴散,而紙對墨的擴散又起著一種制約的作用,二者在相互作用下產生了千變萬化的形象。
墨亦有色,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如是說:“運墨而五色具”,五色者,“焦、濃、重、淡、清”,或曰“干、濕、濃、淡、黑”。以水墨調和的濃淡作為色彩是中國人特有的審美理念和藝術表現形式,當東坡居士的“赤竹”,白石老人的“紅花墨葉”出現后,分別在各自的時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林風眠的彩墨作品在二十世紀也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而林風眠也曾一度懷疑自己的作品是否還是水墨畫。盡管如此,他仍然孜孜以求,堅持不懈的進行彩墨靜物實踐。在他的筆下,靜物畫色彩紛呈且高度和諧,為色彩與墨的結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繪畫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其過程就是將客觀真實變為藝術家的主觀表現,而這種表現就是藝術家個人的情感。在劉進安的《正面大陶》中,墨色伴隨筆觸靈動的飛舞,酣暢淋漓的自由揮毫之中,氣韻自然生成??梢钥闯鰟⑦M安在創作的激情之中,滲透著理性思考的痕跡。感情駕馭著筆墨,筆墨抒發著感情。肖素紅在她的《水墨靜物》系列作品中,帶著強烈的情感來表現傳統的靜物。黃色宣紙增加了色彩的表現空間,整個畫面色彩明麗、飽和度較高。淡淡的墨色和厚重的白色對比,使畫面顯得娟秀淡雅??此齐S意潑灑而出的點、線,以及信手拈來的靜物都帶有靈動的色彩。色即是墨,墨即是色,色與墨的平衡和諧大大增加了水墨靜物畫的藝術性表現性和欣賞性。
(三)綜合材料——放飛想象的翅膀
詩人雨果曾經說過:“詩人有兩只眼睛,其一注視人類,其一注視大自然。他的前一只眼睛,叫做觀察,后一只眼睛,叫做想象。”一名藝術家除了有敏銳的觀察力外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除了來自對前人經驗的積累外,更有藝術家個人的才智和能力。有人認為水墨畫的材料單一,難以表現出現代社會的特征,尤其在表現工業文明的產物時顯得力不從心。例如在表現金屬質感和電子產品等新生事物是時,水墨只能表現出物體的意象,觀者根本無從得知物體的質地色澤等基本信息。而且表現手法單一的藝術形式,難以將內心的感情恰當的宣泄出來,無法滿足現代人求新、求變、想象、創新的要求。在此訴求下,綜合材料的表現形式順應時代的要求進入了水墨靜物畫的領域,如金屬箔、拼貼、拓印等表現手法,將繪畫藝術與工藝美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充分發揮了藝術家的想象力。
近些年里,將工藝制作和繪畫完美結合的大批作品出現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8226;中國畫展”當中,金屬光澤的前衛,厚厚堆積的顏料凸出紙面,油畫刀刮擦出的效果,彩砂粘貼出的圖案,完全超出了人們對水墨畫的理解。這些另類的作品沖擊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守衛,進入了觀眾的視野,并最終憑借其新生事物的優越性,在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道路上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篇章。
(四)水墨新韻——當代水墨靜物畫的審美趣味
“韻”是一個寬泛的美學范疇,是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意境。自南朝人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氣韻,生動是也”之后的數百年里,先后有數位名家對其進行了解讀,“韻”字含義,可謂深入到各種藝術形態的方方面面。“在宋代美學中,‘韻’這個美學范疇表現出占有非常突出地位的特點。”[2]在黃庭堅的倡導下,“韻”的審美標準普遍適用到書法、繪畫和文章之中并作為最高的審美標準,這一標準對現代繪畫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韻”并非是某一種藝術特有的審美標準,各種形式的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無論“不俗謂之韻”、“瀟灑謂之韻”、“生動謂之韻”、“簡而窮理謂之韻”,還是“有余意之謂韻”[3][4]都是藝術審美和藝術創作的一個方面。當代水墨靜物畫的多元化面貌,決定了韻味表現的多樣性。林風眠在華麗的墨彩、清新的風格、新穎的構圖之下,卻透露著凄涼的美感,這就是他獨特的藝術之韻所在。劉進安涂鴉筆下的古樸稚拙、沉穩厚重與粗獷豪放,反襯其輕快灑脫之美。肖素紅揮灑之中的靈動,拼貼、肌理、綜合材料下的虛實、濃淡、形成有異域風格的水墨韻味……每個藝術家都以其獨特的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靜物作品從獨立那一刻開始至今經歷了種種考驗,例如文化的差異和審美趣味的不同,無論是西方的人文關懷,還是東方的天人合一,最終獲得了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再現形式,而是以將人的精神情感寄托于物的形式表達出來。中國的水墨畫就是最適合東方人的文化背景和審美情趣的藝術表現形式,盡管在藝術手法多樣化、藝術語言極大豐富的今天,它仍有強烈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并且將會隨著傳統文化的發展而呈現出更加喜人的面貌。
參考文獻:
[1]皮道堅.水墨性話語與當下文化語境[J].美苑,1995(1).
[2]喬為明. “韻”字釋[J].美術界,2009(5)(總第255期)(主管、主辦:廣西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美術界雜志社出版).
[3]是北宋范溫在《潛溪詩眼》中對于“韻”字釋義的概括,之前的“不俗謂之韻”、“瀟灑謂之韻”、“生動謂之韻”、“簡而窮理謂之韻”,是范溫對宋朝之前的美學家的釋義的否定.
[4]出自《潛溪詩眼》,是北宋范溫在否定宋朝之前的美學家對于“韻”的釋義——“不俗謂之韻”、“瀟灑謂之韻”、“生動謂之韻”、“簡而窮理謂之韻”后,得出自己的“韻”字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