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獨立報》評論員約翰#8226;哈里的評論文章出發,分析國際新聞評論選題的特征。約翰#8226;哈里的評論選題呈現如下特征:第一,事件性選題為主,事件性選題非事件化處理;第二,評議對象廣泛,國際化視野;第三,選題不追趕熱潮,強調深度思考。其選題特點一定程度反映了如今國際新聞評論的選題特征和趨勢。
關鍵詞:獨立報;新聞評論;選題特征;約翰#8226;哈里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054-02
約翰#8226;哈里1979年生于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長于倫敦。2001年畢業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主修社會與政治學。目前是《獨立報》記者,也為《衛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撰寫文章。2008年,約翰#8226;哈里成為了喬治#8226;奧威爾獎最年輕的獲獎者,該獎是英國政治類新聞寫作的最高獎。
以下是對約翰#8226;哈里個人網站中評論文章進行的分類統計:反市場原教旨主義(Against Market Fundamentalism):58篇;反宗教(Against Religion):97篇;反專制(Against Tyranny):171篇;美國政治(American Politics):76篇;英國政治( British Politics):261篇;中國問題(China):7篇;文化問題(Culture):188篇;經濟蕭條(Depression):7篇;藥物合法化(Drug Legalisation):32篇;環保問題(Environmentalism):86篇;歐洲問題(Europe):9篇;同性戀問題(Gay Issues):75篇;伊拉克(Iraq):54篇;伊斯蘭問題(Israel):62篇;核問題(Nuclear):13篇;監獄改革(Prison Reform):15篇;君主政體(The Monarchy):25篇;其他話題(Other Stuff):183篇。
選題的本質是對評論對象的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往往決定著評論員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評什么、不評什么。評論員自身的教育背景、價值觀,評論發表的媒體的定位,傳播對象不同,評論的選題也往往呈現不同的范圍和傾向。并且,這種選題的傾向在一定時期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1]約翰#8226;哈里的評論選題有著自身的特點。
選取約翰#8226;哈里在英國《獨立報》2009、2008年的1月和12月作為樣本,總共23篇評論,分析他的選題類別、評議對象來源和分布格局,并通過案例分析他選題的標準和特點。
一、事件性選題非事件化
評論選題可以根據新聞的特性,基本分為兩類:事件性選題與非事件性選題。約翰#8226;哈里的選題既有事件性選題,也有對一個長期現象的評論,即非事件性選題。統計表如下:
通過對樣本的觀察,可以看到樣本中2008年事件性選題占總體的66.6%,2009年樣本中事件性選題就占到了71.4%,上升了將近五個百分點。約翰#8226;哈里傾向于選擇時效性的事件進行評論,并且這種傾向有加強的趨勢。這種趨勢是目前國際新聞評論領域的一種總體特征,對當前的熱點敏感問題及時分析、評論,既滿足了受眾的需要,又通過評論推動事件的合理化發展。這是“以新聞為本”的新聞專業主義做法。
對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約翰#8226;哈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9年12月他在《獨立報》發表了8篇評論,其中6篇都是關于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和相關氣候變暖問題的,占到當月評論的75%。如《我多么希望否定全球變暖的人是正確的》(How I wish that the global warming deniers were right ,12/4/2009)《最后我們的藝術家面臨的是氣候變化的現實》(At last our artists are confronting the reality of climate change,12/9/2009)《富裕世界的領導人證在醞釀一個巨大的欺詐行為》(Leaders of the rich world are enacting a giant fraud,12/11/2009)《示威者為地球提供最好的希望》(Protesters offer best hope for our planet,12/16/2009)《哥本哈根忽略的一些真相》(約翰#8226;哈里: The truths Copenhagen ignored,12/19/2009)《哥本哈根:這取決于我們》(Copenhagen: it's up to us,12/21/2009)。
12月7日哥本哈根環境會議召開,約翰#8226;哈里12月4日就提前針對此事進行評論——《我多么希望否定全球變暖的人是正確的》(How I wish that the global warming deniers were right,12/4/2009)。
這是針對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前期事件性選題。又不失他的特色:事件性選題切入,深入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結合自身經歷來說理、說服。過度相信某些環境樂觀者的言論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是一個可預計的事件。約翰#8226;哈里善于通過邏輯思維,將一個事件性選題擴展到一個普遍的現象。
總體說來,約翰#8226;哈里的評論選題以事件性選題為主,并有增加趨勢。另外,他的選題具有強烈的個人特征,即事件性選題非事件化,評論文章的論點因此更具有普遍意義。
二、評議對象來源廣泛,視野國際化
評議對象是評論選題中最基本的內容。選題方法首先表現在如何抓取評議對象上。評議對象的分布格局展現選題所關注的社會領域及重點,這里分為經濟、國際問題等五大領域。評議對象的來源說是我國評論學的傳統理論,它標識選擇評議對象的基本方向。[2]統計表如下:
通過上面的抽樣調查可見,他以文化、社會方面的評論為主導。其次,評論具有國際視野,從一般國際問題看到人類普遍存在的問題,引發不同國家的讀者思考。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他的評論文章被翻譯、轉載(《迪拜:清算與付償》),在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群中被提起。
三、選題的標準
縱觀約翰#8226;哈里的評論選題,在選題的標準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選題大多具有爭議性,常觸及社會歷史發展深層問題
約翰#8226;哈里評論的選題大多是社會生活中富有爭議的事件,同時這些事情背后蘊含著許多矛盾和爭論。這樣,他就可以通過邏輯推理,使選題得以延展和深化。如溫室效應、世界貧窮國家被發達國家壓榨、發展中國家的污染問題、過度工作導致的錯位文化等。
(二)選題貼近受眾生活,引發討論熱潮
約翰#8226;哈里的許多文章不僅在英國引發討論熱潮,在中國也有網易探索、譯言網、社會科學報等進行翻譯轉載,可見他的選題是符合傳播學規律,貼近受眾的。特別是在文化、環境、社會生活方面的選題,他牢牢抓住了這個時代的共性,探討整個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例如:《警惕因特網導致階級不斷分化》(Beware the internet's looming class divide , 1/28/ 2008)《為什么我們常常不聽祖父母的話?》(Why do we betray our grandparents so often? 12/26/2008)等。
(三)選題符合自身的認識結構,可操作性極強
約翰#8226;哈里的父親是一名公交車司機,母親在一家婦女避難所工作。他畢業于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主修社會與政治學。這樣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對他的評論選題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尤其是他所學專業,使他進行政治和社會選題時,十分嚴謹、極具深度。《美國共和黨正在變成一個邪教》(The Republican Party Is Turning Into A Cult,8/25/2009)《新保守主義何去何從》(4/9/2003)正是從他的專業角度進行分析,這也是他獲得喬治#8226;奧威爾獎的原因之一
2009年,他被《獨立報》評為全球101個在世同性戀者名人。作為一位同性戀者,他比一般的評論員更具獨特的視角。在同性戀問題上發表了不少深刻的評論,在其個人主頁上也專門有gay issues一欄。例如:《泰勒——對同性戀的受害者?》(2006/8/19)《同性戀婚姻持續更長久》(2001/9/10)等。
(四)不追求“快寫”,“反思”性選題體現深度思考
約翰#8226;哈里的評論發表頻率一般是一周1~2篇,并保持高度的寫作熱情。這種熱情可以從他發表在個人評論主頁的文章,常常是凌晨兩、三點更新這一點窺見。他的選題常場不是英國發生的特大事件,這一點和目前中國一些評論員對時事新聞趨之若鶩的現狀形成反比。因特網導致的階級鴻溝加深、大學生看重實習經歷被某些企業利用、同性戀者常常遭遇暴力卻投訴無門等問題,都不是一兩件熱點新聞能夠完全反映的。因而,他的評論常常有些出其不意的選題,可似乎又在意料中,例如:《有一種保護熱帶雨林的辦法》(1/31/2008)《為什么我們總是違背祖父母的話?》(12/26/2008)等。
參考文獻:
[1]馬少華.新聞評論學教程[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2]顧建明.中美新聞評論選題方法的比較分析[J].新聞大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