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言語交際的原則,在學術界影響較大的為美國語言學家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和英國語言學家利奇的禮貌原則。除此之外,適境原則也逐漸被學術界認可。本文將對這一原則的理論依據和下位準則進行闡釋,旨在指導人們的言語交際。
關鍵詞:言語交際;適境原則;理論基礎;下位準則
中圖分類號:H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38-02
言語交際是交際雙方進行的以言語為主要載體的交際行為,它是人類全部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通過它交流思想、傳達情感、溝通信息、增進關系。對于言語交際中的原則,目前在學術界影響較大的有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其中合作原則是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出的,他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合作原則是言語交際的基本原則,具體包括四項原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后來,英國著名學者利奇提出禮貌原則,具體包括六條準則: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除了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學術界對適境原則也有較多研究,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適境原則的理論依據和下位準則進行闡釋,以期指導人們的言語交際。
一、適境原則的理論依據
我們認為所謂適境即適應、適切、應和語境。適境原則指在言語交際中,交際主體注意語境各因素,自覺地使話語的內容和形式適應語境,以其收到良好效果的一種言語交際原則。
對于語境在言語交際或修辭中的重要地位,古今中外的學者都有闡釋,也就是適應、適切、迎合語境的思想和理論從古至今一直存在。
我國學術界從古至今對語境問題的重要地位也有深刻認識。中華文化圣人孔子對口語表達提出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如《論語#8226;季氏篇》說“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意思就是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說話,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這是瞎子。另外,據《論語#8226;鄉黨篇》記載,孔子在朝廷,在鄉黨,對士大夫、國君、賓客,說話的內容、語氣、表情、動作各不相同,都是從對方的實際情況出發的,有很強的針對性。
南宋陳揆的《文則》提出了表達要適應特定語境的觀點。20世紀初期,現代修辭學的奠基人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要義”的修辭標準,并認為凡是成功的修辭,必定能夠適合內容復雜的題旨,內容復雜的情境。邏輯學家周禮全先生也認為自然語言不同于形式語言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自然語言對語境的依賴性。
我們再看外國學術界對語境問題的認識,語境指的是語言的環境,包括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這一問題最早由英國波蘭裔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提出,可以說馬氏是現代語境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話語和環境互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的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荷蘭的著名語用學家維索爾倫在《語用學新解》中提出語言的使用過程就是交際雙方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語言的選擇就是用語言做出種種適應,如語境關系適應、語言結構適應、動態適應、自覺適應。維索爾倫認為,語境不是在交際發生之前給定的,而是交際雙方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動態發生的。
由此可見,中外學術界都深刻認識到語境對言語交際成敗的重要性,也就是言語交際要適應語境。
二、適境原則的下位準則
語境的類型可以分為上下文語境、情境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上下文語境就是詞、短語、句子等在語流中出現時,它前面后面出現的其他語言單位;情境語境則指說話時的人物、背景、牽涉到人或物,時間處所、社會環境以及說聽雙方的輔助性交際手段;社會文化語境指即語言形式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形態。
對于語境的下位準則,我們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適應上下文語境的準則
上下文指在言語交際中,一句(段)話中出現在某詞(或某句子)前后的詞語或句子。上下文語境要求交際者在表達時要注意前后語義的相互制約與聯系,選詞造句要準確、恰當、前后呼應,語義明確、連貫,符合邏輯。例如:
在《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薛蟠的酒令前兩句是:“女兒悲,嫁個男人是鳥鬼。女兒愁,繡房給出個大馬猴。”第三句卻是“女兒喜,洞房花燭朝慵起。”
前兩句已經創造出一個粗俗的格調,第三句太文雅就搭配不上了。于是,眾人聽了,都驚異道:“這句話何其文雅!”眾人的驚異就是對上下文不協調的強烈不滿。
上面的例子說明,言語交際要適應上下文語境,不能出現與上下文語境不協調的情況,否則會適得其反。
(二)適應情景語境的準則
情景語境則指說話時的人物、背景、牽涉到的人或物,時間處所以及表達接受雙方的輔助性交際手段(包括表情、姿態、手勢等非言語因素)。適應情景準則是指在言語交際中要符合情景語境,這樣才會取得好的交際效果。例如:
有人說:“這小伙子不錯。”如果說這話的人年齡不大,便不用“這小伙子”這樣的詞語稱呼年輕人,選用這樣的詞語還帶有喜愛的色彩,也只有依靠當時的情景語境才能明確所指的是哪個小伙子。
(三)適應社會文化語境的準則
社會文化語境指的是不同地區或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交際習慣。適應社會文化語境則是在言語交際中要符合和適應社會文化語境,這有助于交際的順暢進行,否則會出現不好的效果。因此,表達主體在言語表達時必須考慮接受主體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此為依據,言語交際才可能成功。例如:
一群商人在一條船上談生意。船在航行中出了故障,漸漸下沉,必須讓乘客跳水。船長深諳世事,知道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須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別去說服他們。于是他對英國商人說:“跳水是一種體育運動。”英國人崇尚體育,聽罷即跳;他對法國商人說:“跳水是一種時髦,你沒有看見已經有人在跳了嗎?”法國人愛趕時髦,遂跟著跳下;他對德國商人說:“我是船長,我命令你跳水。”德國人嚴于紀律,服從了命令;他對意大利人說:“乘坐別的船遇險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行。”意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說不讓跳他偏要跳;對非常現實的美國人,船長就說:“跳吧,反正有人壽保險,不跳就死定了。”對中國商人則說:“你家中還有80歲的老母,你不逃命怎么對得起她老人家的養育之恩!”于是,觀念不同,想法各異的人全部按船長的要求去做了。
很顯然,由于表達主體考慮了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來構建話語,因而實現了跨文化溝通,達到了言語交際的理想目的。
三、結 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言語交際中的適境原則是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并列的三大原則。適境原則是從交際雙方與語境的關系來說的,合作原則是從交際對方如何進行順暢交際來說的,而禮貌原則是從構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來說的,它是合作原則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劉鳳玲,邱東梅.淺論言語交際適應原則的依據與特性[J].廣州大學學報,2007(5).
[2]邱東梅,劉鳳玲.論言語交際適應原則的取異策略[J].廣州大學學報,2007(1).
[3]蔣正峰.論言語交際的語境原則[J].河南城市學院學報,2004(2).
[4]張彥群.淺談言語交際中的語境適應[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3(4).
[5]宮媛.言語交際原則芻議[J].新疆大學學報,2007(6).
[6]安華林.言語交際原則論略[J].洛陽師專學報,1999(3).
[7]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