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報紙的批評報道,是各新聞媒體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我們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說報紙的批評報道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但在日常的新聞實踐來中,報紙的批評報道卻受到諸多的限制和打壓。尤其是在監督政府行為、官員言行、司法審判、公眾人物等方面,輿論監督還不能充分地發揮其特殊的作用。近年來,新聞訴訟、記者被毆打、被起訴,甚至被通緝等事件不斷發生,這些不僅影響到報紙的批評報道作用的正常發揮,降低了報紙的批評報道本身的公信度,更暴露出新聞立法工作的相對滯后。
關鍵詞:輿論監督;西安晚報;批評報道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1-0129-03
一、輿論監督的力量很微弱
近年來,記者在正常工作中被采訪對象毆打和致死的事件屢有發生,而因公不幸受傷或殉職的亦不在少數。據一項調查顯示,九成公眾認為記者職業危險,應立法保障記者正當權益。調查結果表明,公眾認為記者因職業特點可能會遭遇人身攻擊、恐嚇、因公受傷或殉職等潛在危險。93.9%的公眾認為記者職業比較危險。92.2%的公眾表示,應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保障記者正當的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
2010年9月1日下午,我們《西安晚報》的記者張志杰在西安市長安區斗門古城村采訪工商部門取締幾家油毛氈黑作坊時,慘遭到黑作坊生產人員圍毆,致使記者張志杰多處受傷,至今還在醫院治療。
對這一點,我本人也有切身的體會,在采訪中我也遇到過被黑社會成員圍堵、追打的事件。我是西安日報社群工部的副主任(主持工作),我們群工部的日常工作在于反映群眾呼聲,承擔著聯系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紐帶作用,既是黨的“喉舌”,又是黨的“耳目”。同時還肩負著揭露各類貪污、腐敗等職務違法行為、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重任。我們還負責的一個深度報道專欄——《西京調查》,這個欄目是以調查為主的深度報道,內容涉及民生、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與焦點人物,多以批評報道和問題報道為主。此外,我們主辦的《西安內參》,是西安市唯一一份綜合性的半月刊內部參考,專供省市黨政軍高層領導閱讀,為他們的決策提供參考。這份《內參》不但及時傳遞了各種可供參考的信息,更使一些貪污、腐化、違紀的黨政干部受到了相應的懲處,有人戲稱群工部為“二紀委”。一些群眾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通過這一渠道得到了解決。同時,我們還肩負著群眾來信來訪的重任,這是一件極為繁瑣、極為敏感的工作,幾乎清一色的都是負面問題的反映,當然許多有價值的批評報道的素材就由這里提供。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開展好輿論監督工作,采寫批評稿件應盡量做到在主觀上是善意的,是為解決問題而去的;在采寫內容上要顧全大局、心中要裝有百姓;在采寫過程中上要尊重事實、反映問題要全面;在工作中要嚴格尊守法律法規、要廉潔自律、要遵守黨的宣傳紀律;只有這樣,才能使批評報道起到作用,最終達到銷解矛盾、改正進步、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新聞已成為了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對依法行政問題和社會不良現象的輿論監督,更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群眾的維權意識也有很大的提升,他們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發揮監督作用的信息提供者和直接參與者。這樣一來,就對我們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切實履行職業責任,敢于拿起輿論批評的武器,揭露不良事件,批判歪風邪氣。否則,群眾的監督與批評,就會直指新聞機構。當然,我們在實施輿論監督的工作工程中,必須要嚴格遵守法律,要及時準確地掌握新聞事實和相關證據,要有追根問底的韌勁,要盡可能的克服報道的片面性。
比如,我帶隊采寫的《澇峪黑金礦何時能關閉》(2010年1月6日《西安日報》)一文,對西安市戶縣澇峪境內一黑金礦進行了曝光,該礦在沒有任何合法手續的前提下,亂開濫采屢禁不止,是周圍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黑金礦之所以敢如此膽大妄為,是個別執法部門通風報信、暗中幫助不法礦主所致。
這次采訪是很艱難的,2009年的最后一天,我們一行記者,在公安民警的武裝保護下,專程趕赴戶縣澇峪落槐溝,對非法采金情況進行實地探訪,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也拍攝到了非法金礦對環境污染的圖片。
文章見報后。在西安和戶縣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見報兩天后,這一非法采金點被取締,執法人員炸毀了采金設備,驅散了留守人員,并通知非法采金的責任人到戶縣國土局接受調查處理。我們的后續報道及時地介紹了這情況,但我們在報道中又提出了記者的質疑:戶縣政府雖然對黑金礦進行了取締,對留守人員進行了驅散,但非法采金點的責任人仍舊沒有出現,更沒有受到依法處理。一些涉及“庇護、吃利”的政府官員,尚需進一步調查和處理。
記者的質疑,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關照”和打壓,說情的有之、恐嚇的有之,出錢封口的有之。記者深感無奈,行進至“庇護、吃利”的政府官員這一層面時,輿論監督的力量就顯得很微弱了,最后的結果是不了了之,至今也沒個下文。
二、批評報道必須親歷現場
批評報道不同于其它方面的報道,可以根據領導的講話、政府的簡報、重大活動的新聞通稿、通訊員的電子郵件來寫稿子,批評報道要求記者必須親歷現場,深入調查,不能僅要聽舉報人的描述,還要聽取被舉報人的申訴,到新聞事件的現場去觀察,聽取見證人的看法,盡可能地做到全面、公正,使被批評者心服口服,從而達到批評報道預期的目標。
我們曾采寫過一篇《秦嶺沿山部分農家樂保護動物成招牌菜》(2009年8月3日《西安日報》)的批評報道。這年的7月初,我們接二連三地接到群眾報料:說在秦嶺山下的有些農家樂,被國家明令保護的野生動物,竟然成了這里的招牌菜。為此,我帶著部里的記者們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采訪。這次的采訪是隱形的,我們先是以登山“驢友”的身份,暗訪了一些農家樂。之后,我帶了一女記者和一女實習生扮作一家三口,以為放暑假的女兒換換口味兒為掩護,來到了位于周至縣黑河國家森林公園內“竹緣居”的農家樂,這里,菜單上的菜品無一野味,我們問詢有無野味,經營者十分謹慎,當經營者誤判定記者一行確實為一家三口要在此用餐時,才告知有熊肉、野豬、麂子、細鱗鮭、娃娃魚等,經營者告訴記者,現在查得很嚴,就是冰箱也會經常被查,因為這里是保護區,有些動物屬國家保護動物,所以這些野味是經過特別的渠道高價買來只提供給可靠的客人。
由于我們表演的逼真,從而獲取了大量的一手的真實的材料。不僅為我們撰寫稿件提供了事實依據,也為執法部門打擊違法捕殺、出售珍惜野生動物的不法之徒鎖定了目標。
再比如:《亞童夢園古城墻下的怪胎》一文(2009年11月28日《西安日報》),從西安老城墻說起,指出西安的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筑起來的,是中世紀后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我國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城墻。西安老城墻不僅是西安人的驕傲,也已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是游人到西安必登臨觀賞的主要景點之一。
但是,就在城墻邊上,與西安古城風格不搭調建筑依舊存在,那就是南門外東側的“亞童夢園”。假如南門是古城的正門,別讓“亞童夢園”成為那扇積滿塵垢的“窗”。假如南門是古城的一張笑臉,不要讓“亞童夢園”成為那顆讓人嫌棄的“瘡”。記者對此地進行了實地踏勘,寫出的文章極具現場感,很有說服力和震撼力。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用在批評報道的采寫,就顯得尤為重要。到現場去、到新聞事件的中心去,這樣才能確保輿論監督的準確性。
三、批評報道要敢于碰硬
記者進行批評性采訪報道,是行使輿論監督的功能和職業權力,這不可避免要觸動采訪對象及相關人員的利益。但是輿論本身不具備強制力量,媒體單位不是行政部門更不是司法部門。因此輿論監督需要黨委、政府的支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記者的批評報道敢不敢碰硬,確實是對記者本身良知和膽識的一個檢驗。
做記者就要有棱角,要敢于碰硬,敢于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這是必需的,但這只是個戰略問題。在具體的戰術問題上還是需要講究的,嚴謹的作風、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是搞好批評報道的首要條件。批評性的報道不僅要對自己供職的報紙負責。更主要的是對被批評者負責。現在有的人犯了錯誤,不怕黨、政紀處分,不怕內部通報,不怕罰款,甚至不怕追究法律責任,但就怕報紙見報。因為傳媒具有廣泛的傳播面和滲透力,會在一夜之間讓他臭名遠播。
在26年的記者經歷過程中,我對批評報道的感悟是拿無數次的教訓堆積起來的。我認為記者在采寫批評報道的時,首先要做到自己過硬。不吃、不拿、不要,廉潔自律。所采寫的稿件必須是在經過大量實地采訪的基礎上寫成的,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決不捕風捉影。
其次,不要懼怕恐嚇,記者自身要有一股正氣,邪永遠壓不了正。你的報道只要是對黨和國家的利益、為大多數群眾利益有益的,你就應無所畏懼。
記者是歷史的記錄者,也是社會正義的維護者。享有知情權、采訪權、報道權。在和邪惡勢力斗爭中承擔著重要任務,也承受著壓力和風險。
比如,記者在曝光貪官污吏、批評司法機關違法亂紀、揭露社會黑惡勢力時,就極易受到打擊報復。因此,保護記者輿論監督的權利,保護記者的人身安全,是要用法律來確定的。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手段實現這一雙重保護。
四、批評報道要有建設性
一個時期以來,媒體普遍反映“批評難”。在社會上,甚至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防火、防盜、防記者”。以此可見,媒體的監督和批評的外部環境是十分惡劣的。其實在各個領域,開展批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能不能開展認真的批評和監督,敢不敢與社會上的各類丑惡現象進行堅決斗爭,這是對每一個媒體的直接檢驗。為什么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欄目備受歡迎,就是他敢于批評。為什么《西安日報》的《西京調查》欄目備受讀者關注,就是它敢于直面社會的現實問題。還有當年《西安晚報》的《鐘樓下》,都是因為敢于批評才深受讀者的愛戴。西安日報社一位老報人曾說過:報紙如果喪失了批評的功能,那它就是一張廢紙,就會遭到讀者的唾棄。
但是批評絕對是一門藝術,批評一定要有建設性。建設性批評是科學、公正、完整意義上的批評。鄧小平同志是建設性批評的倡導者。他說:共產黨員的批評,“應該是建設性的批評,應該提出積極性的改進意見”或“積極的建議。”
建設性批評應包括發現或承認錯誤、客觀地分析造成錯誤的原因以及如何改正錯誤的具體辦法和有效途徑。建設性批評的這種方式,為什么在我們的一些媒體上未能很好地推行呢?除了主觀思想上的不足、認識上的偏差、制度上的不完善、解決方法上的不徹底外,與一些媒體開展批評時存有片面性很有關系。有一些都市類的報紙,為了嘩眾取寵,片面地夸大負面新聞事件存在的客觀原因,而不去找出造成負面新聞事件的根本所在;要么只發現表面的負面新聞事件或者是錯誤的表面現象;要么只是津津樂道地寫出出負面新聞事件所在,而不能很好地指出該如何解決、改正這些錯誤的方法。這些簡單化了的批評是不能很好起到批評的目的和作用的。因為,我們媒體批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批評來糾正錯誤、吸取教訓,掌握不再犯同樣錯誤的本領。如果僅僅為批評而批評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比如,在現代城市中,流動的小商小販與城管之間,形成了一對對抗激烈的群體。批評城管人員粗暴執法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甚至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公憤。但我認為僅僅批評是不夠的,需要尋找一條和諧之路,為此,本人結合新聞調查的事實,寫了一篇題為《與其圍追堵截不如有序而疏》的文章(《西安日報》2009年10月19日),文章的內容如下:
“市”是人們自發形成的交易之地,在形成一定規模之后,以其的影響力而形成“場”。自古以來,“市”是民間力量的聚集,而“場”則是政府管理和規范的產物。
時至今日,城市管理與小商小販的矛盾日漸凸顯,從城市管理者的角度看:創建文明衛生城市,流動小商小販諸多的不文明行為,的確有損城市的形象,隨地亂丟的垃圾、高聲叫賣的噪音,對城市的衛生、環境也都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對百姓來說,“市”最大的特征是它的便捷性,百姓家門口,舉手就可購;而“場”則是“據地而營”,是以“官家”的意志而為之的。所以,相當多的城市中,城市管理者與流動的小商小販,如同貓和老鼠一樣,進行著扯不斷的拉鋸戰。“市”進“場”打、“場”退“市”進,這種無休止的退進之爭,不僅耗費了巨大的政府執法資源,也在人民群眾中造成了諸多的不良影響。城管的不文明執法、暴力執法,曾讓不少城市民怨沸騰。
其實,堵并不是萬全之策,堵的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有序的疏導,才是上上之策。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小南門至含光門城墻根開設的早市,較好地解決了“堵”與“疏”的問題,“市”與“場”在這里得到了有機的結合,流動的小商小販變成了入“場”的坐地商,而管理者更趨人性化的服務,也讓民眾欽服。這一和諧的早市,非常具有示范意義,與其圍追堵截不如有序而疏。北院門街道辦事處的這種“以人為本”的做法值得推廣和提倡。
這篇文章配合新聞調查刊出之后,在全國城管(執法)局長聯席會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專家評論說:“變堵為疏——西安市小南門早市開創了城管新模本,極具推廣和借鑒意義”。西安城管系統的同志還專門到報社,就“變堵為疏”的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他們認為記者是在幫助他們工作,是對他們的關注和厚愛。
批評報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因此,它的出發點應該是出以公心的,積極的、有建設性的。由于批評報道見效快、影響大,記者在采寫批評報道時就要嚴把“動機”關,一定要出以公心,顧全大局,講究方式方法。要時刻把黨的新聞原則,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個人新聞職業操守放在第一位。“出以公心”,不僅要克服盲目追求轟動效應的私心,更要杜絕借機實現個人目的的私欲。
做好批評報道,記者除了要具有社會責任感,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和修養,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個人的社會責任分辨能力。
本人曾采寫過一篇題為:《秦嶺下非法占地蓋豪宅 戶縣國土局已展開調查》(《西安日報》2008年06月28日)的批評報道,其內容如下:
在西安市秦嶺北麓山腳下的戶縣石井鄉蔡家坡村,村南邊新建了三幢酷似別墅的聯排建筑,在遠山和綠陰的映襯下格外醒目,這一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冠名為“蔡家坡村農家樂示范園”的項目,其實是一處涉嫌嚴重非法占地的違法之舉。
接到群眾舉報后,記者專程到這里進行調查。6月26日下午,在戶縣國土資源局得到證實:這一所謂的“蔡家坡村農家樂示范園”項目,沒有辦理任何的土地使用手續,實屬違法用地行為。據戶縣國土資源局余下國土資源管理所所長楊曉菊介紹:蔡家坡村屬于該所管轄的地區,在2004年,蔡家坡村在未辦理任何土地使用手續的情況下,就開始圈圍墻動工興建,為此,戶縣國土資源監察中隊還曾下發了停建通知。戶縣國土資源監察中隊副中隊長閆計生也證明了這一點。對于現在蔡家坡村已形成的既定事實,余下國土資源管理所所長楊曉菊坦言他們不知道,并承認自己的工作有所疏忽,監督不力。
是誰如此大膽?在未辦理任何土地使用手續的前提下,就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的規定,蓋起了這片建筑。是誰投資蓋起的這片建筑,被調查的群眾對此說法不一,有人說是村上為了招商引資搞開發而蓋的;也有人說是××局領導給自己蓋的別墅。這些建筑真正的主人究竟是誰,相信紀檢委和監察局介入調查后,一定會弄個水落石出。
26日下午,由戶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韓宏聯帶隊,有余下國土資源管理所、戶縣國土資源監察中隊參加的專項調查班子,已開赴石井鄉蔡家坡村實地查處,記者將進一步關注這一事態的發展。(記者王保國)
這篇文章在采訪結束記者尚未寫稿時,就有人托朋友關系找到我,叫我“打住”不要寫了,還曉以“利害”、動之“情理”。但我來了個油鹽不進,堅持原則,捍衛新聞事實,堅決予以曝光。批評報道見報后,市、縣領導都很重視,責成戶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韓宏聯帶隊,組成專項調查組,開赴石井鄉蔡家坡村實地查處。這篇報道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維護了當地農民的利益,也捍衛了法律的尊嚴。
總之,我認為,報紙的批評報道是一把雙刃劍,一篇好的批評報道能充分行使媒體的監督職能,揭露社會不良現象,促進解決存在問題。另一方面,一篇不夠嚴謹的批評報道,也可能影響事情按正常規律發展并解決。甚至還可能對被批評者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因此,黨報記者采寫批評報道,更需要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不斷磨練批評報道的真功夫。西安日報社在這一方面對記者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對每一篇批評報道的把關也是極為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