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開放式創新迄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企業和跨國公司中,但開放式創新也適用于小型和中小型企業(SMEs)。開放式創新是衡量中小企業技術探索和開發的8種創新實踐的方法之一。制造業和服務業在開放式創新方面并沒有區別,但是中型企業比自己規模較小的同行業更深入地參與開放式創新活動。中小企業追求開放式創新主要是與市場動機有關,他們最大的挑戰是企業組織和文化問題。
[關鍵詞] 開放式創新 趨勢 動因 挑戰
一、開放式創新
開放式創新的概念開自于國外,包含不同的內容。早期的開放式創新概念,主要是研究加速企業內部創新的知識的流入和流出之間的區別,從創新中獲取更多的利益。(比如Chesbroughetal,2006;ChesbroughandCrowther,2006)。有目的的知識或技術開發的外流,創新意味著通過組織以外的邊界來改變企業現有的技術能力。有目的的技術流入,將涉及技術探索。也就是利用外部資源來提高現有的知識水平。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中,企業將技術開發和技術研究結合起來,目的是創造技術能力的最大價值(ChesbroughandCrowther,2006;Lichtenthaler,2008)。
1.技術開發
這里的風險投資被定義為建立一個新組織,包括創建過程。從母公司獲取的支持包括資金、人力資本、法律咨詢、行政服務等等。知識產權是開放式創新中的重要因素(Arora, 2002; Chesbrough, 2003, 2006;Lichtenthaler, 2007)。公司可以通過許可證獲取更多的價值(Gassmann,2006)。
2. 技術探索
技術探索包括使企業從外部獲取新知識,通過研究發現,有五種因素與技術探索有顯著的相關性:顧客的參與、外部網絡、外部參與、研發外包、知識產權。
二、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
1.創新趨勢
在封閉創新模型中企業必須生成自己的觀點,而且要對觀點進行完善、建設和支持。這種模型要求企業要自力更生,在內部研發部門進行創新。相反,開放式創可以使企業將內部和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并向市場傳遞信息,企業便可以發現并抓住機會(Chesbrough,2003)。這樣,小企業可以在當代開放式創新領域中發揮突出的作用。在Chesbrough(2003)的研究中引用統計方法已經證實了美國小企業在研發開支中的重要作用。
2. 工業規模
Prior的研究已經向我們展示了開放式創新的不同趨勢。在目前的研究中,我們探索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區別。就無形產品、不可分割性、異質性、易逝性來說,服務業區別于有形的產品(Atuahene-Gima, 1996)。從制造業和服務業產品的本質來看,采用開放式創新可能是不合適的。因為有形產品是可分和同質的,它們很容易的進行部分研發外包,或者是引進適合當前商業水平的先進思想。Gassmann(2006)提出如果工業具有全球性、高技術、技術融合、新技術模型和利用知識的特點,那么企業會傾向于采用開放式的模式。
3.動機
很多企業把開放式創新模型當作是企業應對變化的環境所必須采用的方法(Chesbrough,2003),移動通訊行業、風險投資行業、大量知識型行業和不斷縮短的產品生命周期行業,很多行業不能承擔創新的費用。
4.挑戰
鑒于在中小企業開放式創新的挑戰,我們的數據包括了獲取開放式創新的障礙性信息。到目前為目止,開放式創新在中小企業中幾乎沒有得到實踐性的探索。例如ChesbroughandCrowther(2006)證實了not-invented-here(NIH)缺陷,但是缺乏對內部障礙性因素的分析
三、對策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對開放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發、創新投資、外部網絡合作,但是沒有研究其他創新活動(OECD, 2005)。特別是技術開發被忽視了。目前的研究會激勵統計工作者進一步研究。
對于創新的動機和挑戰應該進行詳細研究。我們發現市場因素是中小企業參與開放式創新活動主要的原因。這表明中小企業積極尋求外部知識。未來的研究應該注重外部知識,比如技術開發。Lichtentha- ler’s (2008) 的研究表明企業通過創新進程獲取了外部知識,但是外部技術開發都是最新的數據。
參考文獻:
[1]Acs,Z.J.,Audretsch,D.,1990.InnovationandSmallFirms.MITPress,Cambridge,MA
[2]Arora, A., 2002. Licensing tacit knowled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arket for know-how.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4 (1), 41–59
[3]Arora, A., Fosfuri, A., Gambardella, A., 2001. Markets for technolog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strategy.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0,41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