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通過對西部經濟發展的脈絡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西部商業銀行體制變遷進行總結,由此提出了西部商業銀行體制的變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并對三個階段的形成原因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對西部金融體制的變遷進行簡單的概括。
[關鍵詞]西部 金融體制 商業銀行
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的限制,西部經濟一直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加快西部經濟發展一直是中央到地方迫切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歷程證明了金融在整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落后地區,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更是有目共睹。西部金融體制的變革一直落后于國內的其他發達地區,導致西部金融體制的變遷一直跟著國內其他發達地區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西部商業銀行體制的變遷是一種“跟風”現象,但由于西部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原因,這種“跟風”現象又有其特殊性。
一、體制變遷的總體概括
從理論上來說,制度的變遷主要有強制性變遷和誘致性變遷兩類,兩者的區別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執行的主體不同,誘致性變遷主要是個人或一群人,是群眾的行為;強制性變遷的執行主體是政府,是一種政府行為。其次是響應機制不同,誘致性變遷是自發的行為,帶有主觀性;強制性變遷是一種被動行為,帶有強制性。從整個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有金融體制變遷兼具了強制性和誘致性變遷兩類特點,但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又出現了以政府主導為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一種政府主導的混合型制度變遷方式。
金融體制的安排一般都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所以在改革前的中央集權經濟體制下由于其特殊的體制安排和發展戰略,金融體制安排實際上是被剔除掉的。這個時期政府控制的單一國有產權形式是金融改革面對的初始形態。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集權型”銀行體制開始向“分權型”銀行體制轉變,而這種轉變以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從財政部分離為標志。由于制度“慣性”,剛成立的各專業銀行并沒有完全脫離政府這個“母體”,只是政府主導的方式發生了變異,由中央集權變為各地方各自為政,形成地方性行政壟斷,因此這一改革實質上是“行政性地方分權式”改革在金融領域的表現,并沒有改變國有銀行的產權結構,而是壟斷性國有金融產權邊界的擴展。體制變遷本身就是多種主體不斷博弈的過程,產權主體之間的競爭和沖突是導致體制變遷和形成新的體制機構的原動力,所以多元金融產權之間競爭格局的出現,是我國金融體制結構變遷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的標志。
二、我國西部商業銀行體制變遷的歷程
從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銀行體制的變遷都是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制度安排,我國經濟的經濟發展總體上分為三個階段,也使我國商業銀行體制的變遷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西部地區由于其地理和歷史的特殊性,經濟發展在遵循全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情況下,又有著自己特殊的發展歷程,在這里大致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前,即1949年至1979年;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到西部大開發的開始,即1979年至1999年;第三階段是西部大開發實施至今,即1999年至今。由于其經濟發展的特殊性,西部商業銀行體制的變遷在和全國其他地區銀行體制變遷保持一致的基礎上有了一些自己的特殊性,在這里也把西部銀行體制的變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 改革開放前的西部商業銀行的體制安排
這個時期大致概括為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即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在這個時期,由于中國特殊的二重制度結構,決定了中國必然采取國有產權的安排形式。國家事實上控制了整個金融業,并建立起一個高度集中的“大一統”國家銀行體系。1956年底,中國僅剩中國人民銀行一家既發行貨幣又辦理具體金融業務的特殊金融組織,作為行政管理機構和金融企業的混合體而存在。中國人民銀行既是中央銀行也是唯一的商業銀行,其治理機制遵循典型的行政管理制度,形成以黨委為中心的單一治理結構。我國西部地區出于全局戰略考慮,工業以國有重工業為主,而銀行業更多是充當財政補充角色,而且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自主性,這就使得這個時期的銀行體制的安排也呈現全國“大一統”的形式,這說明這個時期的西部商業銀行體制是和全國的商業銀行經營體制保持一致的,采取高度集中的以黨委為中心的單一治理結構。
2. 改革開放后到西部大開發前的我國西部商業銀行體制安排
在這個時期我國金融結構開始重新調整,政府金融逐漸向市場金融過渡,金融結構的效率明顯提高,金融機構趨向多元化,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在我國正在形成。但西部金融結構的重整要比東部沿海地區金融結構調整的速度慢很多,在東部金融結構多元化的同時,西部金融結構的特征仍然是國有金融壟斷的色彩很濃,也就是說,我國區域金融結構已呈非均衡發展態勢。相對東部而言,西部金融總量不足、結構單一。
事實上,國有銀行對體制內經濟增長的支持在西部的體現更具有典型性。按照本部分最初的分析,長期以來西部經濟體系的形成是以國家財政投資為主渠道的,相應地在西部地區形成了國有經濟占絕對比重的單一所有制結構。這一結構在改革后雖有變動但并不顯著。既然西部地區眾多的國有企業最初是國家建立的,在計劃體制下嚴重依賴國家以生存,那么在轉軌經濟條件下,國家還需“義無返顧”的繼續支持,這種“父愛主義”的本質在于,國家對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的責任依舊在身。因此,西部國有銀行責無旁貸的按照國家的意愿替代了直接財政投資的角色而成為向企業輸血的主角。這一時期的西部銀行治理類似于國有獨資工商企業,治理機制是企業化管理制度,治理結構是以黨委為中心的多元結構。
3. 西部大開發至今——現代商業銀行金融體制形成
股份制是企業的一種現代組織形式。我國借鑒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金融發展的成功經驗并模仿其金融體系結構,試圖在不改變國有銀行這一存量的前提下建立一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金融體系,以達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這樣,國家推行的金融改革實際上是一種邊際改革,而股份制銀行的產生與發展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部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是隨著1987年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的組建而逐步開展起來的,從此西部開始了建立股份制、綜合性、企業化的銀行體系的步伐。西部進行全面的股份制改革是從1995年招商銀行進駐西部中心城市——成都開始的,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后中國西部股份制商業銀行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并出現在同一年份里(2001、2002)有多達6家分支機構同時進駐上述中心城市(見下表),西部商業銀行的現代金融體制開始形成。
股份制銀行進駐西部中心城市概況
重慶成都昆明西安
銀行進駐
時間銀行進駐
時間銀行進駐
時間銀行進駐
時間
光大銀行1996招商銀行1995光大銀行1997招商銀行1996
招商銀行1997中信銀行1998廣發銀行1997廣大銀行1999
浦發銀行1998光大銀行1998華夏銀行1997中信銀行2001
中信銀行1999浦發銀行2002浦發銀行2000民生銀行2001
華夏銀行1999民生銀行2002招商銀行2001浦發銀行2002
深發展銀行2000華夏銀行2002中信銀行2001華夏銀行2002
興業銀行2001深發展銀行2002深發展銀行2003
民生銀行2001興業銀行2003
股份制改革成為銀行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自此為了更好的適應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四大國有銀行業先后進行的股份制改革,標志著股份制成為我國銀行業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此,在西部大開發的帶動下,西部建立了功能齊全的現代商業銀行金融體制。
三、總結
我國四大商業銀行和十大股份制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是在東部建立并取得了長足發展之后才向西部地區擴張自己的業務的,所以到目前為止西部地區除了一些城市商業銀行之外,西部商業銀行基本上是按照東部成熟的模式發展起來的,這也決定了西部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都是跟著全國發達地區而進行。這幾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行,西部經濟的發展給銀行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了極大的挑戰,西部商業銀行應該根據經濟發展的特殊需要而建立適應西部經濟發展體制和制度,這也是我們今后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劉貴生:改革開放30年來西部地區經濟金融發展與全國的對比分析[J].西部金融,2008.(8):4-7
[2]耿慶峰: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J].發展研究,2007(4):59-60
[3]何德旭 姚戰琪:政策性金融與西部大開發[J].金融研究,2005(6):17-32
[4]李 山:西部開發與西部銀行[J].理論前沿,2004(7):30-31
[5]李 揚:中國金融改革30年 [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殷乃平:中國金融體制簡論[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