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我國目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是實現農民增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城市化是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載體。城市化的發展給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如何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進程協調發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 轉移 城市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由于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以及生產技術的進步,導致了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的現象已經相當普遍,這一部分過剩勞動力的轉移問題是目前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農業剩余勞動力由傳統農業部門向現代工業部門轉移,或者由農村向城市轉移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然的共生現象。雖然,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與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農村勞動力轉移還處于不完善、不徹底的階段,還是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同時,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減緩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的步伐,因此,加快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就顯得至關重要。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特點
1.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就地轉移與農村內部轉移為主,具有較強的封閉性
改革開放前,農業勞動力轉移是在城鄉系統封閉的狀況下進行的。改革開放后,由于政策的變化,使得農村勞動力跨地區轉移日趨活躍,但總體上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還是靠發展鄉鎮企業及個體私營經濟的就地轉移。
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兼業現象比較普遍
由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了就地轉移以及“離鄉不離土”的特點。從而導致了城鎮的流動性,人口突增,小城鎮發展迅速,但大中城市發展相對緩慢,同時也導致了比較普遍的兼業現象。這種普遍的農戶兼業現象既與農戶農業經營規模過小有關,又與我國農業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模式有關。
二、城市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城市化是指伴隨著經濟增長,由產業結構非農化而引發的生產要素由農村向城市流動和集中,在城市體系不斷升級的同時,農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逐漸與城市接軌,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過程,經濟學所論述的城市化的實質是由生產力變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經濟要素從農村向城市轉變的過程。
城市化是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載體,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充分的空間。有關資料顯示,城市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多吸納100萬農村勞動力。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逐步被打破,加之城市戶籍制度、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勞動力市場的開放,使農民獲得了一定限度的自由和解放,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但與此同時,城市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
1.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所謂城市化滯后一是指城市人口比重過低;二是指現有的物質條件和內在運行機制滯后。工業化必然引起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應該是相配的,并且要適當超前于工業化,這已被證明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然而,我國發展的現狀是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業化水平。解放初期,受國際環境和歷史條件的制約,我國選擇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特征的發展戰略,通過從農業中提取工業化所需的資本積累,實現了較高的工業化水平。但由于重工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容納有限,加之重工業的優先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的長遠發展為代價的。這不僅造成了農業生產長期低速增長,而且也使我國農村勞動力無法隨工業化進程向具有較高生產力的產業部門和城市自由轉移。城市化不僅沒有與工業化同步,而且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滯后,嚴重影響了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低的城市化水平使我國的二元經濟顯得尤其突出,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瓶頸”。
2.城市化進程中的制度缺陷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
(1)戶籍制度障礙
戶籍制度曾經是阻礙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最大障礙。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通過戶籍制度以及糧食購銷制度等,對農民進城就業以及定居等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這些制度都不利于城鄉之間的勞動力自由流動。由于受到戶籍制度的影響,目前向城市遷移的人口仍然以流動人口為主。我國常年流動人口為6000-8000萬人,而農民工身為城市勞動者,卻沒有長期生活在城市,并獲得城市居民身份的權利。目前,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格局雖已松動,附屬于戶口上的城鄉利益差別明顯縮小,但農民進城仍然受到許多的限制。
(2)社會保障問題
目前,中國城市化是偏重于城市的城市化,受益更多的是城里人。城市化“化”走的是農民的土地,排除的是農民分享城市化成果的權利。產生的是“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大批“三無”人員和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樣不僅提高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成本,也使得他們轉移后的就業普遍缺乏穩定性。所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關心的是進城后能否保證有穩定的收入以及能否享受到和城鎮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問題,而目前由于歧視性政策的存在,農民還沒有得到“市民待遇”。
3.城市失業問題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20世紀的后幾年,失業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一個惹眼話題,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公布的《2009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稱,2009年預計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而同時預計全年城鎮可能新增需就業人員約1100萬人,勞動力供大于求將達到1400萬人,比2008年增加了100萬人。因此,在這種狀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大規模轉移也受到了影響。
三、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城市化是指以農業為主的就業人口逐步轉向非農業就業人口為主的轉移和集中過程。其轉移速度越快,轉移比例越高,則城市化水平越高。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地轉移到二產和三產,不僅可以帶動工業化與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而且可以加速推進城市化的發展步伐,加速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化,提高城市化的水平。所以,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城市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必須要使二者協調發展才能帶動社會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為使二者協調發展,要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速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克服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問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1978年~2008年的60年里,中國工業化年均增長11.98%,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到2008年底,城鎮人口為59379萬人,城鎮人口年均增長5.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城市化增長水平明顯落后于工業化增加水平。據專家分析,在未來10年內如果我國城市化的速度提高1.5個百分點,我國的城市人口將會增加2.2億,可以吸納1.1億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根據國際經驗和我目前的現實狀況,城市對勞動力吸納能力最強的產業逐步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如果說工業化帶來的是城市規模的擴張和城市數目的增多,即城市在量上的擴張,那么第三產業的發展則促進了城市化軟硬件設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城市化在質上的進步。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途徑,但是,我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后,這是造成我國人口城市化水平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障礙。目前,我國產業從業人員結構(表1)為:第一產業39.6%,第二產業27.2%,第三產業33.2%,而第三產業就業比率低于發展中國家10-20個百分點,低于發達國家30-40個百分點,因此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相當大。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吸納勞動力的巨大潛能,是吸納勞動力的大蓄水池。據測算,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多吸納15多萬人的就業,因此致力于發展城鎮第三產業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進城,推進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的重要保障。
表 按三次產分就業人員構成
年份第一產業(萬人)第二產業(萬人)第三產業(萬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200435269169202301146.922.530.6
200533970180842377144.823.831.4
200632561192252461442.625.232.2
200731444206292491740.826.832.4
200830654211092571739.627.233.2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9)
2.優化城市化發展的政策環境,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制度保證
(1)改革現行戶籍制度
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實行嚴格限制農民進城的戶籍制度以來。一道無形的壁壘便橫亙于城鄉之間達40余年之久,進入21世紀,這一壁壘有所松動,但是由于不合理的戶籍制度造成的根本矛盾,即城鄉居民事實上的不平等卻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這樣的戶籍制度不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所以,必須逐步實行以住房、職業、生活來源等主要生活基礎為依據的落戶標準,建立以居民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新型戶籍登記制度。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農民工成為城市戶籍人口以后,解決其社會保障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將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重點建立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除農民進城的后顧之優。
3.完善城市的勞動力市場,優化農村人力資源
加強就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使農村勞動力進城后順利實現就業。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后,若要順利實現就業,必須具有一技之長,而這往往是他們所不具備的。因此,農村勞動力往往望城怯步,這就需要各地政府的勞動管理部門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專門針對進城求職的農村勞動力組織不同類型的職業培訓。這一方面為農村勞動力進城并實現就業提供了積極的引導和幫助,同時也擴展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促使城市第三產業的健康發展。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之后迅速的找到就業崗位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毋恒生: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生產力研究 ,2005.4
[2]侯 力: 基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化進程實證——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地理,2007.1
[3]金 碚:中國工業化60年的經驗與啟示[J].求是,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