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際失業人口和失業率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真實發生失業情況的客觀反映,是統計工作中的基礎指標,它們的準確性是經濟學家作出勞動就業建議和政府進行就業決策的最基本前提。由于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在指標設定和方法上存在較大缺陷,已不能真實反映當前我國的實際失業情況。通過采取較為科學的調查失業率統計方法獲得的調查失業人口,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當前我國城鎮的實際失業情況,從而對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
[關鍵詞]調查失業率 登記失業率
失業率數字一般被視為能夠反映整體經濟狀況的指標,在社會統計比較發達的國家,失業率往往是每個月最先發表的經濟數據,所以他是市場上最為敏感的月度社會經濟指標。很多國家都是根據失業率來調整利率、工資價格等。失業率同樣也是重要的社會指標,是社會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所以,現在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每月都要公布失業率,每季度要公布調整后的數據。
一、登記失業率與調查失業率的本質區別
登記失業率是根據政府就業服務機構或社會保險機構的行政記錄而獲得登記失業人數,在此基礎上計算得出的。其中的就業人數與登記失業人數不是來源于同一次調查,而是根據有關資料加工得出的。調查失業率是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通過向調查對象(抽中的家庭成員)詢問一系列問題,從而綜合判斷某個家庭成員目前是否處于失業狀態,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得出的。其中就業、失業數據來源于同一次調查。
登記失業率指標不能客觀反映我國城鎮失業狀況,不能真正起到監測宏觀經濟運行和進行宏觀調控的作用,也不利于國家間比較。而調查失業率則是通過定期抽樣調查和入戶抽樣調查取得的失業率指標。該調查所使用的失業定義符合國際標準,可以用來進行國際比較,它相對于行政管理系統之外,可以用來研究勞動力市場的其他情況,構造人力資源變化情況和構造其他指標。相對于登記失業率而言,調查失業率更能反映宏觀經濟狀況,反映整個國家的失業狀況,所以調查失業率更適合作為國家對外正式公布的失業率指標。
兩者的本質區別是:
1. 組織方式不同
登記失業率的基礎是各級失業機構的行政記錄,通過將各級的行政記錄進行匯總而得到登記的失業人數。這種組織方式的優點是不需要組織專門的調查,可以較快地取得記錄上所有的匯總數據,但其關鍵是要有健全、完備、高效、便捷的機構體系和數據傳遞體系。
調查失業率的基礎是對住戶進行的調查記錄,通過將一家一戶的調查記錄進行匯總而得到有關勞動力就業與失業的數據,并據此推算出勞動力數據、就業數據、失業數據以及勞動參與率、失業率等一系列數據。這種組織方式的優點是通過一次調查可以取得全部有關勞動力的一整套數據,便于數據的銜接使用,但其關鍵是要有完整的抽樣框和業務熟練、責任心強的調查員隊伍。
2. 使用的失業定義不同
登記失業率使用的失業定義是具有當地非農業戶口,男在16歲至59歲,女在16歲至49歲,具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已在就業登記機構進行了失業登記的人。而調查失業率失業的定義基本上是國際普遍采用的定義,即:在一定年齡以上,在參考期內沒有工作,當前可以工作,并在特定的時期內采取具體尋找有薪就業或自主就業的所有人。
比較這兩個定義我們就會發現,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失業登記對人員有嚴格的限制,只有對具有本地非農業戶口的人才進行登記,也就是說只有具有本地非農業戶口的人才有可能被統計為失業人口;而失業調查沒有任何限制,只要符合失業的三個判定條件,都會被統計為失業人口。二是登記注重的是登記本身,只有進行了失業登記的人才被認為是失業;而失業調查只看狀態而不論是否進行了登記。三是登記記錄的是過去的狀態而不是當前的狀態,也就是說登記之后又就業的仍可能被統計為失業者;而失業調查記錄的是當前狀態,只要在調查時點前的一周內符合失業的判定條件就會被統計為失業而不論其經常的狀態。
3. 數據的作用不同
登記失業數據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據此對失業保險金的發放進行管理。二是通過對個人情況的詳細記錄可以準確掌握那些勞動力市場上的弱者,以便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就業援助。鑒于登記失業數據的這種作用,對其所使用的失業定義只能進行種種限制。
調查失業率數據主要用來反映宏觀經濟的運行情況和勞動力市場的供需變化。它強調的是失業率的變動趨勢而不是失業人數的增加或減少。因為失業人數的增加不一定帶來失業率的上升,失業人數的減少也不一定帶來失業率的下降。失業人數只能單方面的反映勞動力的供給情況,只有失業率才能從兩個方面反映勞動力的供需關系。也正是失業調查數據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這一職能,決定了它所使用的失業定義必須反映勞動力市場供需的一切因素,而不能像登記失業數據那樣對調查對象進行種種限制。
通過對兩種失業統計系統的比較,不難得出如下的結論:調查失業率注重從市場的角度反映失業問題,它關心的實際上是經濟意義上的失業問題。而登記失業率注重從社會保障的角度反映失業問題,它關心的實際上是社會意義上的失業問題。
二、調查失業率的產生過程以及它的優勢體現
1. 調查失業率的產生依據以下計算公式: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失業人數÷(城鎮就業人數+城鎮失業人數)]×100%
這個定義有幾點需要做一些解釋:
(1)調查范圍確定為城鎮常住人口。國家統計局采用了目前人口調查的城鎮范圍,即:設區城市的區、不設區城市的街道以及鎮的委員會。
(2)沒規定年齡上限。做出這種規定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條:首先,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定義中沒有年齡上限,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也沒有規定年齡上限,這有助于了解全部勞動力的情況。其次,中國目前只規定了職工強制退休的年齡,沒有規定也不可能規定勞動年齡的上限。第三,勞動力抽樣調查中雖不規定失業人員的年齡上限,但在進行失業登記時,還應當明確規定年齡上限,這與失業的統計定義并不矛盾。
(3)有勞動能力。這是指在體力上和智力上可以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員,其中包括有部分勞動能力的殘疾人。
(4)在調查周內未從事有收入勞動。即調查周內從事有收入勞動的時間不到一小時或為零小時。
(5)當前有就業的可能。具體是指在調查時點以后兩周內能應聘上班。
(6)正在以某種方式尋找工作。主要包括:調查時點前三個月內,曾經去職業介紹所登記;去各種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進行應聘洽談;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和網絡尋找工作;自登求職廣告;托親友找工作;自籌資金準備從事經營活動等。顯然,登記只是尋找工作的一種行動而不是全部。
2. 調查失業率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這種調查所使用的定義最接近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建議書所推薦的標準定義,便于用來進行國際比較;由于它是通過使用來自同一調查的失業人員估計數和總的勞動力估計數(就業加失業)計算出來的,其失業人員比例數據更加可靠;可以用來研究勞動力市場的其他情況;可以構造人力資源變化情況;它相對獨立于行政管理系統之外。
調查失業率對于失業主要是從勞動力市場供需的角度來定義的,即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無論是非農業戶口還是農業戶口,無論是在就業服務機構進行了求職登記的還是未進行求職登記的,只要符合失業的定義,就作為失業人員進行統計。國家統計局進行的城鎮勞動力調查,由于采用的是國際通行的指標定義和調查方法,已經考慮了下崗職工、外來人口甚至退休人員中的求職者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應該說其結果基本反映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應能作為我們判斷當前中國就業形勢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所以它能真實反映社會失業人群所占的比例。
三、國家要在十二五期間實行調查失業率的原因分析
1. 因為調查失業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調查失業率嘗試了城鄉統籌失業率統計方法。以前沒有把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看作失業人口的原因,是把土地作為承載農民就業和生計的基本保障。而事實上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有足夠的土地來供養自己和家人,而且全國有約4000萬失地農民。而由于農村過剩人口涌入城市使一部分城市勞動力被替代,也在影響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準確性。所以實行城鄉統籌的失業率統計方法勢在必行。
(2)調查失業率更據真實性。在現行的體制下,出于各方面的考慮,一些地方政府不會夸大本地的登記失業率,只會千方百計地縮小本地的登記失業率。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就業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到勞動保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登記求職的失業人員數量不夠全面,因此,登記失業率也就是一個數據而已。
調查失業率的調查對象包括城鎮、農村人口。而對于城鎮人口的確定并不以戶籍為依據,這無疑打破了以往登記失業率中的戶籍限制,以及沒有涵蓋農村失業者的弊端。也是當今最接近真實數字的失業率統計方法。
(3)與國際接軌。鑒于失業率正在成為度量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中國迫切需要一個和國際接軌的調查失業率。城鄉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將全部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完成。這與國際上失業率統計的常規方法相一致。另外,城鄉勞動力調查每年兩次,分別于5月和11月進行。這項統計與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統計標準和方法完全一樣。
2. 現行的登記失業率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城鎮登記失業率僅以本地的城鎮戶籍人口為統計對象,不能全面反映失業率的真實情況。主要理由包括:一是不能反映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人口的失業狀況,二是不能反映事實上已進入城市務工經商的大量進城農民工的失業狀況,三是不能反映那些在城市間遷徙流動而并未轉移戶籍的那部分城鎮戶籍人口的失業狀況。把這樣多的勞動力排斥在我國的失業統計范圍之外,顯然是不合理的。
(2)對統計對象的年齡限制過窄。1995年以前我國城鎮失業登記是以男16—49歲,女16—44歲為申請登記的年齡界限;1995年以后將年齡界限放寬至退休年齡,即男16—59,女16—49歲。國際通行的慣例是就業和失業統計都不設年齡上限。也有學者堅持認為失業統計應以退休年齡為年齡上限。
(3)將登記作為失業統計的前提,缺少科學性。以失業登記為基礎數據來源,使該失業率指標的失業定義局限于行政登記行為,即登記了才統計為失業,未登記就不統計為失業,從而使登記失業不能反映實際失業規模。有學者指出:“登記作為政府幫助就業和發放失業救濟金的前提條件是有作用的,但反映宏觀失業狀況是不可能的。”
(4)城鎮登記失業率不能反映隱性失業狀況。現行失業率指標只反映勞動力市場的顯形失業(即公開失業),而不包括我國實際大量存在的隱性失業,所以不能反映我國真實的失業率水平。
分析表明,我國失業率統計的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以調查失業率替代登記失業率也是大勢所趨。
四、如何讓調查失業率更加真實反映社會失業狀況
1. 把社會調查失業率作為政府公開發布的失業率指標,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我國勞動力供求基本形勢,可以宏觀上判斷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規劃指標、控制指標和考核指標的執行情況。
2. 進一步完善抽樣方法,增強樣本的代表性。各地可在國家抽樣基礎上,適當增加樣本或統計指標,達到調查結果本地化的目的。根據抽樣調查“樣本越隨機分散,代表性越強”的特點,改進目前按小區抽取樣本的方法,擴大抽取的小區個數,壓縮同一小區的樣本抽取規模。
3. 重視開展特殊群體和重點行業的失業率專項統計。有針對性地設計指標,采用最適合統計對象的方法進行專項抽查,并根據特殊群體或重點行業的特點對失業結構、時間和地區分布等進行分析,調整和把握其失業節奏,避免過于集中而影響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宮春子 秦 悅:關于失業統計調查若干問題的探索[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王 飛: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比較[J].中國社會保障,2008年08期
[3]趙小劍:中國失業率統計將與國際接軌[J].黨政干部文摘,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