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威斯康星思想是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它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職能,為高等教育機構與政府及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淵源。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引導下,探討了高等教育機構職能實現的幾種主要模式。
[關鍵詞] 威斯康星思想 高等教育 職能 實現 合作模式
一、威斯康星思想的源起及內涵
20世紀初,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在著名校長萬#8226;亥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1857--1918)的領導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其宗旨是:從本州的客觀實際出發,在教學、科研的基礎上,通過培養人才和輸送知識兩條渠道,著力發揮大學為所在地區服務的職能作用,積極促進全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種把教學、科研、服務緊密結合的辦學模式,被總結為“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巴箍敌撬枷搿钡某霈F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威斯康星思想包括兩層內涵,第一層內涵是高等教育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積極開展技術推廣教育和函授教育,把知識的光亮和技術的福音帶給全州人民,進而實現“服務成為高等教育的唯一理想”的宏志。第二層內涵是區域高等教育與州政府密切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成為與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所美國大學。州政府接納大學各學科的專家在州政府各部門任職,擔任顧問及相應的領導工作。大學教授除參加一系列的兼職服務活動外,如果社會需要,即使是最高級別的教授也被當作“巡回教師”派到鄉村、商店或工廠去指導,把科研、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加強大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威斯康星思想明確提出大學的基本任務是:第一,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能工作的公民(培養人才);第二,進行科學研究,發展創造新文化、新知識(發展科學);第三,傳播知識給廣大民眾,使之能用這些知識解決經濟、生產、社會、政治及生活方面的問題(服務社會)。
二、威斯康星思想下高等教育職能的拓展
威斯康星思想突破了封閉的高等教育辦學體制觀念,使高等教育同社會發展聯系愈加密切,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之一。威斯康星思想也充分證明了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之間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從而為我國高等教育在區域中的發展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淵源。根據威斯康星思想所形成的教育觀念,高等教育機構具有培養人才、科研開發及社會服務的三大功能。
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逐步發展,高等教育的上述三大職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即在高等教育內在職能中應開發并強化技術創新職能。技術創新,簡言之是指技術上的某種新發明或新創造。最初,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隨著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許多企業家尤其是大企業家開始意識到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來實現技術創新風險極大,因此開始與高校在技術創新方面開展“一體化”合作。技術創新職能是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社會資本的協調作用以及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打破高等教育機構歷史上形成的相對封閉性,通過企業、科研機構、政府、中介組織和金融機構等的實質性參與和一體化合作,將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服務三大職能在技術創新職能導向下進行全面的協調和有機的整合。
三、高等教育職能實現的主要合作模式
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服務及技術創新四大職能的全面協調和有機整合,必須通過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政府、中介組織和金融機構等的一體化合作來進行,這種一體化合作需要通過相應的合作模式來實現。
1.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的合作模式
關于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問題,國內的姜照華、李廉水、范旭和方一兵、陳麗和余津宜、方德英等諸位學者有不同的提法。由于創新是一個從構思、決策、研發、試制、生產到商業化的全過程,在此以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最充分體現二者在實現高等教育四大職能的全面協調和有機整合方面來概括其模式。
(1)市場化合作模式
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是市場交易的關系。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技術成果或服務,通過外部市場的交易行為將技術成果或服務出售給企業。在這種合作模式中,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主要關心的是交易對象——技術成果或服務。這樣,雙方的合作能否形成,既取決于高等教育機構提供的技術成果或服務能否為企業所需要,也取決于企業為所需的技術成果或服務提供的價格能否被高等教育機構所接受。
(2)項目化合作模式
由企業投入資金、人力等創新資源,并根據生產和市場的需求向高等教育機構提出技術合作要求,或由高等教育機構將其掌握的先進技術推向生產,由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共同參與,共同進入整個或某一區段的開發過程,屬于市場與技術雙重趨動型。這種合作模式能使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進行優勢互補,從而提高抵抗創新風險的能力。
(3)產權化合作模式
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以各自投入的資源入股共同建立經濟實體,或者大學為實現創新而投資興辦科技企業。產權是該模式形成的紐帶,共同建立經濟實體是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最高級、最緊密的合作形式,也是最有成效和最為成熟的合作形式。這種合作模式通常有:共建合作委員會、共建技術開發聯合體以及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等幾種形式。
2.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模式
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形式。
(1)產學研實體合作模式
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共同投入資源,在協議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實體式的合作組織——產學研聯合體。聯合體內一般都有獨立的組織結構和制度規則,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人員編制。在管理方面,實行共同管理或委托一方管理。產學研聯合體是基于創新而進行的合作,在此過程中,以創新為目標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致力于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即將科技研發、生產試制和市場營銷一體化,從而獲得產學研三方獨自所無法達到的高效益。
(2)項目小組合作模式
項目小組是為了完成特定的合作目標,由來自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和企業的不同技術專長的專家組成的充滿創造力和學習能力的團隊。項目小組被賦予了較明確的責權,在管理方面有較大的自主權。項目小組一般采取扁平的結構,即組內只有小組負責人和小組成員兩層,因此靈活性高,提高了決策的速度。項目小組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保持緊密聯系和定期進行溝通,及時診斷和解決項目中出現的問題。這樣,既能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知識,又能充分發揮企業的資金優勢和市場優勢,做到優勢互補。
(3)無形學院合作模式
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和企業合辦學院共同培育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提供師資和教學場所,企業主要提供資金。學校設置的課程一般側重于為企業所需要的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在管理方面,主要是委托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進行管理。
3.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及政府的合作模式
即“官產學研” 合作模式。 “官”是引導者、監督者,“產”是創新主體,“學”、“研”是助推器。在市場機制尚不十分完善時期,政府以一定的組織形式介入產學研聯合體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當創新要素被地區分割、部門壟斷時,由相應級別的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制定目標、確定政策并組織實施產學研合作,要比由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或研究機構通過市場自由合作更加有效。
4.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政府及金融機構等的合作模式
即“官產學研金” 合作模式。由于技術創新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投資多、風險大,因此企業資金來源渠道是否順暢就成為技術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官、產、學、研與上文意義相同。在此“金”是創新系統的支持者,它既包括公共金融機構,也包括商業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加入能夠促進區域創新發展。其作用主要體現在:①直接對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其支持形式有:為促進企業創新提供長期低息政策貸款,為尋求新技術產品的使用者提供金融支持,向風險企業家提供風險資本等。②對高等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和中介組織提供資金支持。金融機構通過對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及中介組織提供必要的資金,可以促進其進一步發揮創新和輔助作用,最后共同作用于企業這個最重要的創新主體,促進區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 輝 徐根興:中國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途徑與選擇[M].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12
[2] 孫景翠 岳上植 谷學良:高等教育機構與區域創新系統中其他行為主體的聯結[J].經濟師,2009(11)
[3] 康 健:“威斯康星思想”與高等教育的杜會職能[J].高等教育研究,1989(1)
[4] 王亮生:“威斯康星思想”述評[J]. 湘潭大學學報,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