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農民工就業質量的現實狀況面臨著求職過程的制度約束、收入水平低下、工資拖欠嚴重和安全衛生條件惡劣,反映了我國現階段農民工就業質量的低下,農民工就業質量的低下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因此,本文從加強農民工就業質量方面,對農民工的就業質量現狀進行分析,進一步剖析了農民工就業質量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 就業質量 策略
目前,我國正面臨著老一代農民工向新一代農民工轉型的階段。老一代農民工進城務工僅僅只是為了能夠多賺些錢,而相對于老一農民工,新一代農民工進城務工是有目的性的,他們希望在賺錢的同時通過進城拓寬他們的視野,改變農民的身份。并且,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就業質量的要求使他們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從而使新生代農民工一直處于待業狀態。這樣一個高活力群體如果失去經濟生活來源,又不被城市社會所接納,他們就會對社會穩定產生一定的威脅。因此,對于農民工就業質量問題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我國農民工就業質量的現狀
1.農民工求職過程的制度約束
農民工求職過程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講,是一種所謂的自發秩序的表現和結果,農民工進城求職是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本質屬性的體現。而從事實層面來看,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相關制度在農民工的求職中形成了巨大的制度障礙。我們以人為的強制性制度區隔出農民工與其它階層的人來,這主要表現在戶籍制度、就業政策、社會保障及不平等的公共服務上,而使他們在求職過程中地位及各項需求得不到保障。
2.收入水平低下,工資拖欠嚴重
他們收入不固定,且薪酬總體水平較低,并經常遭到拖欠工資的情況。農民工的平均月工資按工作的強度、技術要求、個人能力等不同有較大差別,據調查數據顯示,月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2.1%;600-800元的占5.2%;800-1200元的占31.5%;1200-1600元的占33.9%;1600-2400元的占19.7%,2400元以上的農民工占7.6%,且這些農民工絕大部分都沒有獎金、公積金、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8年底做了一次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調查,發現在23個外來務工較多的省份,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案件達13000起,涉及62.6萬人,追討欠款3.5億元。
3.勞動安全衛生條件較惡劣
農民工就業的企業大多設施簡陋,環境惡劣,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勞動保護,有些企業甚至讓他們在有毒的環境中工作,并采取輪換的辦法,使其在尚未發病時被打發走以逃避責任。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統計,全國每年因工傷致殘人員近70萬。其中農民工占大多數。農民工從業人數較高的煤炭生產企業,每年因事故死亡6000多人。
二、農民工就業質量低下的原因
1.客觀原因
(1)高新與高危環境共生。
在農民工工作領域,高薪與高危害的工作環境往往是共生的,這使得農民工就業質量提升陷入了一個相互矛盾的境地。據調查顯示,農民工從事的高薪職業多數是高風險崗位,現在以高薪招人的企業多是塑膠、油漆或者是其他對身體容易造成傷害的企業或崗位。這些崗位的基本工資和加班工資都是比較高的。但關鍵是這樣的企業或者崗位不能去做,即使有人做了這份工作,也會在短期內因為身體原因重新換工作。
(2) 農民工供給相對過剩和勞動力市場的力量不對稱。
在我國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中,農民工勞動力和企業的雇主之間進行著權益的博弈,一方面,農民工勞動力個體都處于經濟地位弱勢狀態,又由于農民工勞動力來自于各地,力量是分散的,所以農民工勞動者整體也處于弱勢地位;另一方面,相對于單個弱勢分散的勞動者,雇主在勞動力市場則處于優勢狀態,具有壟斷者的特點,從而致使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具有明顯的力量不對稱的特征。
(3)政治權利保障的不充分,參與城市政治的權利被邊緣化。
農民工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卻但因為政治權利歸屬地的緣故不能和市民一樣參政議政,不能選舉自己的利益代表。同時, 戶籍所在地的政治權利也無法充分實現。由于回鄉參選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許多民工將在城做工的收益和回鄉參選的私人成本進行比較后,便主動放棄了回原籍參加選舉等政治權利。
(4)農民工議價機制不完善。
農民工群體在議價方面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而談判桌前面的雇主有著絕對的優勢地位:想干就繼續干,不想干就立馬走人。招之即來,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讓雇主長期地將農民工的薪酬維持在低水平。這樣的議價機制使農民工在提升報酬方面長期處于被動狀態,使就業質量很難得到提高。
2.主觀原因
(1)農民工受教育水平過低,專業技術與職業技能缺乏。
據當前已有的調查數據綜合判斷,當前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城市勞動力市場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過專門職業教育、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中專、職高和技校水平的勞動力,這部分占總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農民工中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6]在知識和技能逐漸代替簡單體力勞動作為勞動力市場選擇標準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能獲得比勞動力市場需求更快的發展,那他們將更加被動地處于就業質量低下的工作崗位。
(2)農民工自我維權意識薄弱。
我國農民工在簽定勞動合同方面基本上仍是一片空白。農民工因其文化水平較低,法律意識淡薄或因害怕得不到勞動崗位而不敢提出與用人單位簽定勞動合同,使其與用工單位發生勞資糾紛時處于劣勢,甚至會被用工單位隨意解雇,失去生活來源。
(3)政府對于企業的監管不到位。
一方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雇主不愿花費額外的成本提升農民工的就業質量。另一方面,很多企業都從事的都是來料加工、品牌代工等行當,由于私營企業其自身的局限性,經過市場招標層層壓價,賺錢的空間有限,只能從工人身上“壓縮成本”。這些現象的產生,應歸因于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使用工單位肆無忌憚地壓榨農民工,導致農民工就業質量低下。
三、提升就業質量的策略建議
1.加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農民工聚焦較密集的地點,政府可針對農民工建立一系列培訓示范基地,基地名單向社會公開發布,由農民工自行選擇培訓地點、培訓時間和培訓內容,政府按標準給予補貼。
2.最大程度的減少就業歧視,并使自由、平等的人權觀念深入人心。通過向社會展示農民工的弱勢生存環境,促進對他們的援助。要消除人們對農民工的歧視觀念,傳媒也應發揮積極作用,深入農村去關心農民;同時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對農民進行現代文明知識的灌輸,多方面提升他們的現代意識,從而抵制社會中的歧視觀念。
3.政府的相關部門要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宣傳正確的用工理念,提高農民工就業質量。建立企業提升農民工就業質量的社會責任意識,平等對待農民工,建立和維持和諧的勞資關系,形成勞資雙方滿意的就業質量。
4.結合工會、輿論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力量,建立一個力量強大、信息健全的議價機制,提升農民工群體的議價能力。同時,政府以及媒體、輿論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律知識的宣傳,大力提高民工群體的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拿起法律武器來加強自己的就業保障。
參考文獻:
[1] 胡榮華:通過實施職業指導保障農民工就業質量的探討,2009年12月
[2] Investigation Team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pp.99-111.
[3] 趙立新:從社會資本視角透視城市青年農民工就業[J],蘭州學刊,2005(5)
[4] Granovetter Mark(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by,pp.78
[5]楊 慆 吳躍萍:《農民工就業困難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江西工程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6]勞動和社會保障課題組,當前青年農民工流動就業數量、結構與特點[EB/OL],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