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議
1.創立國際商品儲備體系
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受初級產品和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的影響,國際收支狀況經常惡化。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創立以商品為基礎的國際儲備貨幣,以解決初級產品價格波動和國際儲備制度不穩定的問題。
主要內容包括:(1)建立一個世界性的中央銀行,發行新的國際貨幣單位,其價值由一個選定的商品籃子來決定,商品籃子由一些基本的國際貿易產品,特別是初級產品來構成。(2)現有的SDRs將被融合到新的國際儲備制度中,其價值重新由商品籃子決定,其他儲備貨幣將完全由以商品為基礎的新型國際貨幣所取代。(3)世界性的中央銀行將用國際貨幣來買賣構成商品貨幣籃子的初級產品,以求達到穩定初級產品價格,進而穩定國際商品儲備貨幣的目的。
2.建立國際信用儲備制度
特里芬教授建議各國應將其持有的國際儲備以儲備存款形式上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保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清算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其他類似的國際金融機構能將所有的國家都吸收為成員國,那么國際間的支付活動就反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不同成員國家儲備存款賬戶金額的增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持有的國際儲備總量應由成員國各國共同決定,并按世界貿易和生產發展的需要加以調整。儲備的創造可以通過對會員國放款,介入各國金融市場購買金融資產,或定期分配新的特別提款權來實現,但是不應受還進生產或任何國家國際收支狀況的制約。
特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體地指出應以SDRs作為惟一的國際儲備資產以逐步取代黃金和其他儲備貨幣。但他主張要求各國中央銀行服從于一個超國家的國際信用儲備機構,這需要很密切的國際貨幣合作,目前還不現實。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替代賬戶”
替代賬戶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的一個專門賬戶,發行一種特別提款權存單,各國中央銀行可將手中多余的美元儲備折成特別提款權存入該賬戶,再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用吸收的美元投資于美國財政發行的長期債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給替代賬戶的存款者。這一建議實際上并沒有實行,因為美元在1980年以后的一段時期異常堅挺,各國中央銀行樂于持有美元而不愿意交換SDRs。而且前面介紹的集中儲備貨幣改革的方案,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有當SDRs或其他儲備資產發展成為功能齊全,并且優越于美元的真正國際貨幣時,人們才會放棄手中的美元資產的積累。
4.加強各國經濟政策協調以穩定匯率
主要工業化國家貨幣之間匯率的劇烈波動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穩定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引起了各國的普通了關注。1985年10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五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提出了要協調各國經濟政策,以促進匯率的穩定。
雖然通過協調宏觀經濟政策不能根本解決國際貨幣制度內在的不穩定性,但是這個建議如果能夠有效地付諸實施當然有助于匯率和世界經濟的穩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協調絕非輕而易舉,因為協調宏觀政策各國政策的獨立性,損害某些國家的利益。另外,在經濟衰退時期,各國國內的嚴峻形勢可能使政府無論顧及其他國家的協調。
5.設立匯率目標區
匯率目標區是指有關國家的貨幣當局選擇一組可調整的基本參考匯率,指定出一個圍繞其上下波動的幅度并加以維持。匯率目標區的種類很多,但主要可分為“硬目標區”和“軟目標區”的匯率變動幅度很窄,不常修訂,目標區的內容也對外公開,一般是通過貨幣政策將匯率維持在目標區。“軟目標區”的匯率變動幅度較寬,而且經常修訂,目標區的內容不對外公開,不要求必須通過貨幣政策加以維持。
設立匯率目標區的建議問世以來,各方面的褒貶不一。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實行匯率目標區來實現匯率的穩定,而發達國家認為匯率目標區不現實。匯率目標區的特點是綜合了浮動匯率制的靈活性和固定匯率制的穩定性,而且還能夠促進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但實施起來也卻是有許多困難,如均衡參考匯率的確定,維持目標的有效方法等等。
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前景:從多元化走向超主權貨幣
關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及前景可謂眾說紛紜,我認為,簡單地說,其必然要經過三個階段:近期美元繼續擔當全球主要貨幣;中期形成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長期創立超主權的全球貨幣。 對中國來說,美元地位的衰落與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的不確定性,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利用機會減少風險。具體地看,有三個方面的策略值得特別重視,這包括外匯儲備多元化、人民幣國際化和促進對外投資。這些策略對于幫助中國應對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已在推行。
美元長期貶值的趨勢,而美元又可能占到中國的外匯儲備60%以上,因此外匯儲備如何保值尤其是保購買力是一個嚴重的挑戰。減少美元資產的比重,實行外匯儲備多元化是必然的選擇。問題是,短期內顯著調整外匯儲備的比重結構,可能引起美元匯率大跌,主要貨幣之間匯率劇烈波動,由此帶來國際金融不穩定,反而損害中國的利益。
穩健的做法首先是,在外匯儲備增量部分,減持美元資產的份額。此外,根據國際金融市場狀況,相機逐步調整存量部分的幣種和資產結構。另外,在美元資產內,也可以逐步將國債調整為與幣值、通脹更為緊密關聯的資產。
人民幣國際化既可以看做中國改革的必由之路,也可以看做中國主動應對美元衰落的策略。不過短期內,似乎區域化是比較可行的做法,起碼亞洲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比較高,而且中國對亞洲國家有貿易逆差,人民幣容易走出去。當然,人民幣國際化,繞不開資本項目的開放,包括允許資本的流入、流出,讓中國的機構到國際市場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產品,也讓外國投資者到中國發行或投資人民幣資產,實現人民幣真正的可自由兌換,讓人民幣成為國際經濟交易的一個重要中介。
最后,促進對外投資是化解外匯儲備壓力和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必要步驟。直接投資地域多元化,不但有利于應對國際貨幣體系演變給全球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有助于增加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不過要有效地推進對外投資,中國也還有許多功課要做,包括人民幣匯率改革、增強對外投資決策的透明度以及進一步改善國有企業體制,降低國際社會對中國投資的誤解和抵制。
真正積極、穩妥地運用以上三策,將令中國在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中,立于主動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