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在國際事務尤其是國際經貿發展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席位。因此近年來關于人民幣的言論一直絡繹不絕。其中倡導人民幣成為國際可自由兌換貨幣的言論更是聲勢浩大。本文認為人民幣是否應成為國際可自由兌換貨幣應從長計議,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關鍵詞]人民幣 國際可自由兌換貨幣
一、國際可自由兌換貨幣含義
要研究人民幣是否可成為國際上可自由兌換的貨幣,首先必須先了解是什么事可自由兌換貨幣。
可自由兌換貨幣指在進口、出口、兌換和進行跨境借貸方面,不存在任何限制或監管要求的貨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規定,所謂自由兌換,是指:對國際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不得施加限制。也就是說,這種貨幣在國際經常往來中,隨時可以無條件地作為支付手段使用,對方亦應無條件接受并承認其法定價值。不施行歧視性貨幣政策措施或多種貨幣匯率。在另一成員國要求下,隨時有義務換回對方在經常性往來中所結存的本國貨幣。
目前,國際可自由兌換貨幣具有以下優點:
1.有利于提高貨幣的國際地位。
2.有利于形成多邊國際結算,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3.有利于利用國際資本發展經濟。
4.有利于維護貿易往來和資本交易的公平性。
5.有利于獲取比較優勢,減少儲備風險與成本。
6.有利于滿足于國際金融、貿易組織的要求,改善國際間的各種經濟關系。
二、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
貨幣自由兌換改革必須循序漸進、分段實施。這是因為本國貨幣的完全自由兌換將加大外部沖擊對國內經濟影響的程度,不利于本國經濟穩定,尤其在初始時期,出現震蕩的可能性更大 “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教授認為,中國要想實現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必須有兩大前提:一是人民幣完全能夠自由兌換,這就是說中國要完全開放資本項目;二是中國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最起碼中國應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在這兩大條件沒有完全滿足之前,中國不宜讓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
1.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就目前而言,中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因此,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005年7月21日后實行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為今后深化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確定了合理的框架和理性的發展方向,但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還面臨許多艱巨的任務。即目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仍不是自由浮動。
2.人民幣利率制度。雖然我國一直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但是目前并未完成,大量利率仍然是法定利率,實際利率經常為負,由此助長了濫用資金和亂集資現象,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利率的運用尤其是短期利率的運用不夠靈活,利率調節短期資本流動的作用難以發揮。
3.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改革 。目前,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缺乏金融市場基礎。首先,我國的貨幣市場發展滯后,限制了自身的整體融資功能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表現在:貨幣市場主體的行為缺乏健全有效的法規制約,不僅危害自身,也助長了資本市場的投機活動;貨幣市場的利率市場化程度低,使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之間的資金流動缺乏靈敏有效的市場傳導機制,加之資本市場的法規建設、監管機制相對落后,為貨幣市場中的一部分違規資金流入資本市場創造了便利條件,進而影響了二者的有序發展。這些問題的存在,表明我國金融市場體系尚未健全,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的市場基礎薄弱。
4.金融監管體制 。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穩健運行和持續發展的要求,總體上看,金融監管基礎較差、手段落后、成本較高、效果不盡如人意。同時國內銀行體系抗風險能力較差。國內商業銀行歷來資本金不充足,現在雖然有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每家商業銀行都能夠達到標準。國內商業銀行贏利能力差,金融監管并未發揮真正的作用。
5.國內企業發展水平。目前國有企業改革尚未完成。盡管多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諸如承包制、股份制改革,但國有企業制度改革始終沒有取得突破。迄今為止,我國以現代企業制度改造國有企業已獲得成功者所占比重還不大,一些深層次矛盾和根本性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三、為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的主要任務
1.進一步深化人民幣匯率制度和利率制度改革,促進市場化進程。逐步實現企業的意愿結匯,即允許企業和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持有或出售外匯,以使匯率變化能真實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同時分散外匯資產的儲存和風險;完善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按國際規范和市場經濟要求,構建統一、高校和有序運行的外匯市場,運行企業和個人自由的參與外匯交易,推出新的外匯交易品種和工具,同時規范央行在外匯市場的公開操作,逐步實現中國外匯市場與國際外匯市場的全面接軌。
2.進一步完善和開放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加進金融開放。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引進外部先進的金融力量和激烈的同業競爭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慣例的現代金融體制。擴大資金融通的空間和范圍。同行業競爭更加國際規范化,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3.健全金融監管體制。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之間建立起嚴密的金融監管“防火墻”和及時有效的風險防范“預警”機制。這就要求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在內的貨幣政策職能部門,同包括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在內的金融監管部門之間密切配合、相互溝通,對資本項目下外匯資金的流入流出進行實時監控、全程跟蹤,不斷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和金融監管水平。
參考文獻:
[1] 裴 平:國際金融學.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2] 董壽昆:貨幣自由兌換理論與實踐.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 和 萍:論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及步驟.市場經濟研究,2003(6)
[4] 丁一凡:必須謹慎對待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問題.國際經濟評論,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