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利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決定其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水利產業的投資。研究我國水利產業投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對我國水利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水利 產業投資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在防洪減災、水資源供給與高效利用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等方面,水利投資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根據2005年水利部重大科技項目《水利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分析,單位水利基建投資形成的國民財富和GDP直接收益是3.108元,而為水利建設提供原材料和勞務輸入部門獲得的收益是0.497元,合計為3.605元。即每投入水利基建l元,即可產生3.6元的國民財富,對GDP的拉動為1.9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研究水利產業投資存在的問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水利產業投資存在的問題
1.水利投資結構不合理
水利產業結構是由開發、利用水資源產業、節約、保護水資源產業以及防治水害產業等三類產業系統組成的。從水利產業投資結構看,我國水利投資結構一直以防洪建設等水利基礎設施為重點。2002年-2006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資規模達5634億元,其中防洪工程建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為81.2%。我國在經過大規模防洪基礎設施建設后,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所降低。但是由于水資源短缺,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3200億元,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600億元,而每年因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造成的生態損失又比經濟損失大得多。
2.水利投資回收補償機制不健全
防洪和改善生態等公益性項目的維護運行管理費用不足,大量的排澇泵站等水利工程由于缺少資金,導致老化失修,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一大批的中小水庫長期帶病運行,亟待除險加固;許多大壩年久失修,已經難以承擔防御洪水的職能。灌溉、供水等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經營性水利建設項目盡管實行了有償使用的收費制度,但水價形成機制不合理,如供水工程的水價仍按國務院1985年制定的標準執行,農業、生活用水采用保本或微利水價,工業用水水價的利潤率為4%-6%,這種價格無疑偏低,并且由于種種原因,實際上難以執行到位。由于價格關系沒有理順以及在征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得部分水利項目簡單再生產都無法維持,更難以實現擴大再生產。水利投資得不到充分補償,導致水利工程難以良性運行,不僅弱化了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而且喪失了對資金市場的吸引力。
3.水利投資市場主體尚未真正形成
長期以來,我國的水利投資大多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安排,由水利工程基本建設管理機構負責實施,工程建成后移交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進行管理和維護。這種模式仍然是計劃經濟的管理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國建設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形成了目前較為系統的水利工程體系,為抵御洪澇災害、農業灌溉和城市與農村供水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但是,這種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大的缺點,它沒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并沒有經過市場的考驗,從而導致了一些決策失誤情況的發生。如果這些投資不是由政府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來建設,而是由自負盈虧的建設單位作為投資主體,由其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論證后,按照市場經濟的模式來運作的話,就能夠盡可能避免投資失誤的情況發生。
目前,我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大都是財政供給的事業單位,他們運用政府安排的水利投資來進行水利工程管理,但是不需要對水利投資的經營效益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也缺乏相應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導致水利投資的主體缺位,影響了我國水利投資效益的發揮。
三、應對水利產業投資問題的對策
1.完善水利投資回收補償機制
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建立有利于節約用水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水價體系,推進水務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對城市和工業用水按補償成本、合理盈利、公平負擔的原則,核定供水價格,逐步大幅度提高水價。對農業用水既要考慮到農民承受能力,又要實行定額用水,超額加價。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水費計收的透明度,實行基本水價與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實行計劃用水、定額管理,對不同水源和不同類型用水實行差別水價,使水價管理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軌道。
2.實施并完善水利產業政策
水利產業離不開水利投資的支撐。我國的水利設施,以防洪除澇等為主的公益性工程所占比重較大,這就決定了其直接產生的自身經濟效益有限,難以依靠市場力量去自我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水利建設只有繼續堅持政府投入為主體,多渠道、多方式地籌集資金。當然,對部分經濟效益較好的水利項目,國家也應根據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采取適當扶持政策,推動其走向市場,實現良性循環,以減少政府財力的負擔。按《水利產業政策實施細則》規定,供水、水電等乙類項目,在國家進行必要扶持的條件下,應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發展道路,利用銀行貸款、企業資金、外資以及發行債券等吸引社會資金進行建設,并通過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合理制定價格,增強其自身發展能力。
3.加大國家對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
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市場的事權,正確界定工程項目的性質和類型,明確相應的投資主體和籌資政策。建立地方配套資金的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持續、穩定地增加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確保其與國民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相適應。逐步調整預算內基本建設結構,提高水利基本建設投資占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時,著力調整投資結構,優化資金配置,保證投資效益的充分發揮。適時、適度地擴大水利建設基金籌措的范圍,提高征收比例,進一步完善現有水利建設基金制度。建立財政信貸機制,實行財政貼息和政府擔保等辦法加大水利信貸資金力度,引導各種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