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力圖從社會、自我和心靈互動的角度來闡述大學生心理問題,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共性的和個性的原因,并試圖說明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個體在成長經歷中和對未來的預期中的一種累積的負面心理投射。因此,在分析和解決心理問題時,不應僅僅局限在心理層面上,而應更多放在其本人的成長經歷、認知能力、思想水平,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和認識事物。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共性 個性 思想認識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由高中到大學,新生面臨新的環境和新的問題,如果沒有主動積極的適應、良好的自我認知以及對碰到的新問題的正確處理,一部分學生常會出現焦慮、偏執、孤僻以及人際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個別學生甚至達到需要休學或被勒令退學的危機程度。因此,站在大學生階段性的成長歷程,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及時的總結和梳理,并將得出的一些規律和解決問題的經驗方法融合在日常的工作中,便能更好的走近學生,為他們打開眼界,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在談到大學生心理問題時,一般從主客觀的方面談原因,把心理問題歸因為家庭、學校、社會的客觀原因,個人經歷、思想狀況等主觀原因。這樣談問題雖然面面俱到,但顯得格式化,道理也沒講通。在現實生活當中,客觀和主觀其實是相互關聯的、相互影響的,這就不能簡單用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因此,筆者在談大學生心理問題時更多從社會環境和自我的相互接觸中去理解人的內心。人都有可塑性,都可以通過訓練、學習和教育來改變自己。因此,心理有問題也許是暫時的,并不意味著一直有問題;環境的變化也有可能改變目前比較糟糕的現狀。只有當環境的惡化大大超出人的承受能力,使人覺得困難無法逾越,導致大學生自卑和壓抑等各種心理問題。而如果心理問題的學生又學習到更好的應對困難和挫折的方法或者思路、眼界開闊了,也許問題就解開了。所以,與其說是內心自卑封閉焦慮,不如說是基于認識的眼界和角度問題而沒有獲得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基于心理問題是社會、自我和心靈的互動結果這樣的認識,本文從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來談大學生心理問題,并對心理問題產生與思想認識的關系做一個論述,以期找到心理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共性原因:由于新的環境變化產生的不適應性
1. 生活環境的變化
大學生生活環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如果說高中階段更多地是在家庭和親人的幫助下生活。那么到了大學,大學生就要獨立自主地解決衣食住行等所有問題。特別對于異地求學的學生來說,需要一段時間熟悉當地的氣候、環境、交往方式,以及更深層次地從同學構成的亞文化圈中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從而得到情感支持和心靈慰藉。南方的來到北方,不僅飲食上的較大差異需要適應,而且包含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中、交往方式上和對審美看法極大差異的適應。比如,北方同學可能比較直爽率真,做事比較干脆;南方的同學可能內斂和委婉一些,要較長時間相處才能更好了解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北方的男同學喜歡留平頭,南方的一般不會留那么短的。原先獲得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和現在新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就容易在人的內心產生矛盾。由于文化的差異,同學們便會在做事情的時候問自己遵從什么樣的文化標準。如果不能在兩種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中自由的過渡,人很容易形成被群體孤立和隔離的感受。這時候需要自我的不斷學習,達到更自覺地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才能更快的適應新的環境。當一個人真正適應這種環境時候,其實是一個人開始忘記這種差異的時候,也是人成長完成了某個小小的進步的時候。因此,生活環境的變化常常會導致不適應,而如果不適應與其他壓力累積在一起,就可能引發心理問題。
2. 學習環境的變化
大學的學習方式與高中截然不同。高中階段的學習狀態是灌輸式的和依賴性的;而大學的學習更多體現為自主性和專業性。中學時代,自己主要的目標是考大學,對于將來的發展方向、做什么職業、對哪些方面有興趣有潛力都沒有太多的自我認知,學習也局限在課本和課堂教學。而對于大學的學習,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更加的寬泛。學習的直接目標是將來的就業,為個人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個人的學習更加有深度和廣度的區分,專業性和綜合性更強。自己由中學時代的被管教到大學的被“放養”,學習方式有了徹底的改變。在這種環境下,人一時容易找不到自己,變得不知所措。對于一個心智發展還不太成熟的人來說,如果對這種學習的方式沒有提前的認知和較好的適應和把握,沒有大學的人生規劃和目標,很容易在大學生活中虛度光陰。除了學習方式和環境的不同需要適應,還有對學習的錯誤認識也會導致大學生無聊而乏味。一些學生覺得高中太苦,好不容易考上大學,想好好輕松再說,這樣有時候也往往很難收回來。還有學生認為讀書沒有用或者專業不感興趣,學習的目標和動力不強。不管是不好把握、不好收還是學習沒用,常出現的問題是造成多門專業科目不能通過考試,造成學習壓力加大,成為大家眼中“不好的”學生。若這種“不好的”標簽被自己接受,容易使自己真正喪失信心,破罐子破摔,導致學生逃課、迷戀上網,性格封閉。
3. 人際關系的變化
人類心理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學生進入大學以后,除了中學接觸的老師和同學之外,還接觸各地的跨班級跨年級的學生,交往的面會很廣,這增加了一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難度。特別是進入各種社團協會(如黨組織、團組織、學生會、街舞社、攝影協會等)的同學,面臨認識新的同學,確立新的人際關系。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生活習慣、興趣愛好、表達方式不盡相同,由于缺乏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也會給自己帶來思想壓力和精神緊張。而如果出現社團協會工作和班級工作不能協調,造成身邊的人對其缺乏支持和理解。有的學生看起來就是外面陽光活潑,實際內心脆弱。因為沒有傾訴的對象,造成心理問題積壓。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異性交往居于特別重要的位置。大學生一般在18至22歲之間,性發育成熟,產生愛慕異性、追求異性的情感需要,但青年人心智發展還不成熟,不能正確對待戀愛,有時會導致荒廢學業的情況。少數同學不太能正確處理兩性的矛盾和問題,在戀愛失敗以后,不能正確處理戀愛失敗的結果,陷入悲痛之中,自暴自棄,荒廢學業,甚至導致自殺或者犯罪的情況發生。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個性原因
即體現在個體身上的成長經歷、家庭關系和思想認識水平狀況等原因。
1. 身體原因
大學生身體基本發育成熟,但少部分同學卻存在身材矮小、肥胖、身體殘疾、慢性病等各種問題。對于身材矮小、肥胖和身體殘疾的學生而言,如果不能正視和積極地面對,往往會變得敏感、懷疑、自卑、壓抑。這些同學首先會自我認為跟其他同學有差異,但同時又渴望同學把自己歸入他們一類人,希望被接納。為了找到更大的自信,這些同學往往會努力學習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長,以證明自己的優勢,重塑自己的信心。若找到重塑信心的途徑,會變得更加自卑。對于身體有病的學生,特別是慢性病的學生,由于每時每刻都面對身體的壓力,學習成績會表現一般、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會顯得比較缺乏鍛煉,這些學生雖然有良好的進取心,但實際現實卻讓他們感覺無助,因此會變得內向和少言寡語。對于身體的原因導致的心理問題,應在生活中給與他們更多的關愛,而且這種關愛更多是以平等的姿態,以合適的方式給出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講究效率和效益的現代社會,利益的競爭也滲透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在各種評獎評優、就業、愛情等各種機會的爭奪中,會讓學生覺得純粹的同學友情也不那么可靠,這種感受對于身體方面有問題的學生更加強烈。這會讓他們從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友情這些根本的問題,也會加重他們被社會隔離的感覺,造成他們更大的心理壓力。因此,要減輕因身體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壓力,就要在班級認同感、同學友情和合理的利益競爭實現良好的統一,這是輔導員工作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2. 家庭原因
真正需要心理干預的學生,出現比較過激的行為的,往往也是家庭出了問題。問題的根源在于家庭的教育和培養。家庭是學生性格形成的第一條件。問題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受著殘損家庭的傷害或者比較愚昧的教育方式。家庭的完好程度是問題學生性格形成的溫度計。越是破裂的家庭,學生性格越扭曲,對別人、社會和集體的看法越是灰暗。他們感覺不到集體的溫暖,社會的關心,老師同學的愛護。家長的責任感與養育態度是學生世界觀養成和確立的直接手段。如果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父母不太懂教育的,對孩子的唯一希望就是會讀書,家長對孩子的內心和其他各方面的了解很少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呈現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家庭成員的人際關系和心理氣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后天環境。家庭成員之間融洽和諧的氣氛,親密無間的氛圍是孩子感受溫暖和愛心的“天堂”;家庭成員與外界社會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使孩子處在一片祥和的空氣中,感覺“一切都是哪么的美好”,對未來充滿希望,對別人充滿愛心。在這種人際關系中成長的孩子,心胸開闊,愛別人也愛自己,愛現在也愛未來,因而具有健康的心理和穩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成員的道德觀念和文化水平是學生性格形成的“催化劑”。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決定了孩子在社會中的角色認定。孩子在家中可有可無的地位使孩子要么卑微猥瑣,要么讓孩子仇視一切,扭曲了心理,損害了孩子將來的社會角色定位。而且,孩子為了改變這種地位,往往會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動作,讓驚世的舉動引起人們的注意。
總之,家庭從觀念、道德、心理、處世態度、修養等多方面對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產生著相當重要的影響,這也是保持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3. 人生成長的某個階段沒有很好完成導致性格殘缺或某個重要人生事件沒有處理好而產生心結
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分析心理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艾里克森把人格發展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和青少年期等八個階段。他認為:在每個階段中,個人都會遇到某種心理成長所必須解決的問題或者任務,都要對周圍環境所提出的特定要求做出反應。如果在每一階段中,個人能夠成功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就會在心理與行為上表現出積極的反應,從而順利地進入社會化的下一個階段;反之,個人則會做出消極的反應,并給以后的成長過程留下隱患。譬如,處于0-1歲的嬰兒,如果受到很好的照顧,需求得到很好的滿足,那么他就建立起對外界的信任,變得有安全感。反之,就會出現焦慮。而且信任和焦慮的結果會繼續到下一個階段。處于成年期階段,如果一個人有成功的感情生活,也能為將來的工作和事業奠定基礎,人就變得親密友愛。反之,人就變得孤獨寂寞。從成長階段的理論出發,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每一個成長階段的任務,只有順利處理并完成這些任務和事情才能為下一步成長奠定基礎。二是如果在現階段出現心理問題,原因的尋找有可能是當下的問題沒有解決好,還很有可能是先前的階段沒有很好的完成累積而成的結果。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心理年齡遠遠趕不上實際年齡,顯得過于理想化和缺乏理性,主要的原因就是階段性的問題和任務沒有完成好。在輔導員工作中,也碰到階段性成長或沒能正確處理階段性的問題而影響人生長遠發展的個案。有一個位外貌一般的女同學,來自上海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在剛入大學一年的時間里,她學習勤奮,成績名列前茅,但不善言談,學習之余不參加任何社團活動和班級事務,平時與宿舍的同學交流也不多。到大二的時候,專業課程增多,成績就較大下降。該生便產生了厭學和逃學的情緒。到后來,無故曠課三個星期之久。在輔導員勸其回到學校繼續學習的過程中,曾有過情緒失控,說自己不想讀書了,也不想活了。輔導員兩次走訪該生家庭。在與其家人聊天的過程中,發現該生高中也有過一次逃學的經歷。她高二的時候,成績不是很好,壓力很大,不想學習就回家了。后來同班同學都來勸她,她就是不想去,后來還很生氣得說,大家都不是她同學,把同學都氣走了。隨后,在家休學一年。高中這件事以來,她就沒有什么朋友來找她玩,這一狀況延續到了大學。這兩次逃學的情況,好像似曾相似,都是以逃學來面對自己學習的困境,這就說明先前的處理問題的方式直接影響到今天。進一步尋找該生逃學的深層次原因,輔導員又發現逃學的原因更多與其家庭成長的環境和父母只要孩子會讀書就行的錯誤理念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而另一方面,從該生當時的心理狀態來講,作為一個外貌、才藝和家庭都極其普通的女孩子來說,學習成績已經成為她獲得自信的最后途徑。當她發現自己盡其所有努力,學習成績還不理想,便覺得在同學面前失去了面子。當然,由于家庭活潑、民主的氛圍不夠,平時和家人缺乏溝通,家長對孩子內心也缺乏了解,她更不知能不能從家庭里獲得支持或者理解。當所有的人生目標簡單歸結為會讀書時,而成績又不理想時,她便失去了體現自己價值的所有東西。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兼論與思想認識水平的關系
文章已從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做了闡述,這里想進一步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一個總結和歸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地說,任何心理問題產生都是個體與外界的互動沉淀在心理的結果。結果的累加就塑造了不同的人格和各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有的人可能個性積極、樂觀和自信,有的就比較消極、悲觀、自卑;有的個性的外向度高一些,有的比較內斂一些;有的受過挫折沒有正確認識,變得封閉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有的雖然受挫,但能正確處理和對待,變得開放和敢于挑戰??傊?,人生是一環接著一環,如果多個環節出問題,就一時難以糾正陰暗的心理,沉淀的結果過于消極就產生了焦慮、多疑,厭學、孤僻封閉,自卑和自我否定,偏執和人際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絕大部分又是與自己原先不成熟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及時補救或者勇于創造機會,積極鍛煉自己,樂于向別人請教,一般也會豐富自己的個性和完善處理問題的方式,從而使自己進一步的消極傾向得到矯正,從而保持更好的心理健康。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又直接受自己經驗和思想認識水平的指導。這就要求個體一直保持對社會、他人和自我的關注、判斷和良好認知,能從社會事物和他人處事當中得到借鑒,能看到事物和人的多面性,能從長遠的角度看待事物發展。
這樣來說,心理問題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對社會、他人和自我的認知,缺乏較高思想認識水平而做出的錯誤處理問題的方式而導致心理的非健康狀態。這樣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鼓勵學生積極鍛煉,勇于挑戰,更多了解他人和社會得到改善。因此正如迪爾凱姆在論述自殺時所闡述的那樣,自殺如果從個體上看,僅僅是心理問題;但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卻是社會問題。在分析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時,不能僅僅局限在心理,也要放在心理之外,放在個體的經歷、現實的日常生活實踐以及形成的價值觀和思想認識水平上。
參考文獻:
[1]吳海燕: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 [J]科技信息,2010.4
[2]孫立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對策思考,[J].素質教育,2010.01
[3]王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輔導員教育作用探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