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我國社會保障資金法律保障層次過低、社會保障基金統籌層次過低、社會保障水平地方差距較大的現狀,在人口老齡化加快的壓力下,我國應盡快開征社會保障稅。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應采用先企業、再機關、后農村的分步推進思路,設置浮動比例稅率。社會保障稅應劃分為中央地方共享稅系列,由國稅局征收。
[關鍵詞]社會保障稅 社會保障基金 稅制設計
一、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社會保障資金法律保障的需要。目前,中國的養老、醫療和失業等社會保障,主要是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形式進入社會保障基金。我國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方法多以部門規章、行業規章的形式出現,法律保障層次低,有的明顯缺乏法律依據。由于制度分割,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繳費標準各異,費率差別懸殊,負擔不均,不利于公正平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這種狀況嚴重影響政策的執法效果,也無法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正常運行提供及時、足額的資金,影響社會保障目標的實現。而開征社會保障稅,比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資金籌資方法更具有強制約束力,可以利用稅務機關已具備的健全的稅收征管監控體系、規范的稅收征管秩序和嚴明的稅收法規來籌集資金,保證社會保障基金有穩定的來源,改變目前不少企業拖欠、拒繳社會保險費的狀況,實現真正穩定的社會保障。
2.提高社會保障基金統籌層次和縮小地區差異的需要。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基金統籌層次較低。如醫療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等屬于縣(市)統籌。養老保險基金中,除一部分城鎮養老保險基金實現省級統籌外,大部分養老保險基金也屬于縣(市)統籌。社會保障基金統籌層次較低所引發的嚴重后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造成各地的社會保障水平差異。富裕發達的縣(市)社會保障水平較高,不發達的貧困的縣(市)社會保障水平低;二是造成人員異地流動困難。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社保資金的籌集和發放標準也各有不同,人員異地流動很難核算其社會保障繳費,辦理手續繁雜。而如果社保資金籌集由“費”變“稅”,則意味著社會保障資金征收實行全國統一標準,社會保障支出也同步納入財政支出范疇,將打破各省的“各自為政”形成全國統籌。因而開征社會保障稅,將有效解決各地的社會保障水平差異大的問題,有利于人員流動。
3.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要。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在中國已經呈現一個加速的態勢。隨著多年來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們健康水平的提高,未來中國人口年齡結構類型將急速從輕度老齡化轉變成重度老齡化。人口老齡化,帶來養老金負擔的增長過快、過猛。這就要求做好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工作。由于歷史和制度因素,目前我國社保基金存在巨大的歷史欠賬。以養老保險為例,除廣東、上海等少數地區有節余外,幾乎2/3以上省區市收不抵支,形成巨額的養老金赤字。2002年我國養老基金缺口為187億元,2007年上升為357億元。因此,總體上看,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窄,所需資金嚴重不足,收支矛盾加劇,基金缺口大。社會保障體系能否正常運行,資金是后盾,必須切實抓好社會保障資金的征收、管理、運營、監督工作。開征社會保障稅后,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建立在依法治稅的前提下,征納雙方都受到法律的約束,抗稅不繳或者擠占挪用,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就有力地保證了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的及時性、可靠性。
二、我國開征社會保障稅的稅制設計思路
1.征收范圍和納稅人。為保證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廣覆蓋性,在基本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社會保障稅征稅范圍應以寬口徑為宜。考慮到我國社會保障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差距、城鎮與鄉村的差距,社會保障稅應采用先企業、再機關、后農村的分步推進思路,逐步擴大征稅范圍。首先對城鎮企及職工征收,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資企業、外國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部分鄉鎮企業;其次,隨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社會保障稅的征收范圍擴大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最后,隨著農民收入的穩定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到了大部分中國農民,就可以把農民納入到社會保障稅的征稅范圍。
2.稅目。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開征社會保障稅應重點解決勞動者基本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障需要。社會保障稅應設置五個稅目: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3.稅率。如果社會保障稅設計五個稅目,從理論上推理,社保稅稅率應該是養老、醫療和失業、工傷、生育五個稅目的負擔之和。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地方差異性較大,社會保障稅應采用浮動比例稅率。各地區根據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在國家規定的稅率幅度內進行差別浮動,但幅度不宜過大。
4.減免稅。基于社會保障基金的重要性以及專款專用的性質,對社會保障稅的減免一定要嚴格控制。可以考慮免稅的項目主要有兩項:一是工傷社會保險中,個人繳納部分免稅。二是生育社會保險中,個人繳納部分免稅。這兩個免稅項目的確定,一是基于社會保障人道主義的思考,二是向國際慣例靠攏。
5.征收管理。我國目前采用“分稅制”的管理體制,將現有稅種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中央地方共享稅。考慮到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為調動中央、地方的征收管理的積極性,社會保障稅應劃分為中央地方共享稅系列,稅款征收后,中央地方財政合理分配。中央與地方財政的分配辦法可參照增值稅的模式,實行“七五、二五”分成。因為國家要對社會保障實行宏觀調控,同時國家財政是社會保障的主要財源,因此社會保障稅收的75%應劃歸中央財政。為發揮地方財政的作用,調動地方政府社會保障工作的積極性,社會保障稅收的25%應劃歸地方財政。考慮到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要實現全國統籌,社會保障稅應當由國稅局征收,以便中央掌握資金,實行統一管理和調度。
參考文獻:
[1]李 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改革面臨的挑戰與完善建
議.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2]高亞軍:試論開征社會保障稅的稅制基礎.稅務研究,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