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成為阻礙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瓶頸,中小企業融資難存在企業本身﹑金融機制﹑政府三個層面的原因。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及融資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出臺支持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政策;做大信用擔保平臺;建立健全風險補償機制和多層次的信用擔保制度;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建立銀企對接的長效機制等。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融資方式
中小企業在保證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推動技術創新,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等重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中小企業一直面臨經營困難、融資困難等問題,特別是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更加艱難。貸款難、擔保難、融資難等問題十分突出,是當前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有效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1.融資結構不合理
根據現實情況,中小企業并不是按照傳統的以最優資本結構為目標的方式來融資。由于害怕控制權的減少和丟失,中小企業更傾向于選擇企業干預程度最小的融資方式。這也說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順序比較傾向于是先內后外,在外源融資中則是先債權融資后股權融資。由于我國金融體系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中小企業對債務融資的依賴性始終比較強,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并沒有隨企業成長周期的變化而有顯著的變化。
2.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不足
在我國,只有大型國有企業和已經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能夠比較充分的得到國有商業銀行充分的資金支持,而支持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則主要是城市商業銀行、誠實信用社和民生銀行。但是這種中小金融機構規模相對較小,資金實力弱,在市場競爭中又會受到四大國有商業和股份制銀行的雙重擠壓,并且本身公司機制仍處于不斷完善之中,從而使中小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能力弱化。
而銀行與企業之間又存在許多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貸款面臨著向企業討債的風險,銀行獲得企業信息狀況的難易程度和掌握的多少就成為選擇貸款對象的一個標準。因此,銀行發放的貸款更多地投向了信譽較好并且償還能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和重點企業,而中小企業的投入則明顯不足。
3.融資成本高
中小企業的貸款基本上要求金額小、筆數多。但是銀行信貸在經營環節中包括客戶調查、信用評估、貸款審批、交易費用、貸后監督等,是與大企業是一樣的,一個都不能少。同時由于中小企業是新辦的,各項財務會計信息不健全,銀行又不能直接獲取借款客戶的可靠信息。因此,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了解必須建立在對企業信用紀錄、經營業務等信息的了解上,而這些信息的獲取的成本高昂。所以,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遠遠高于大型企業。同時,中小企業很難從正規的金融渠道獲得貸款,在企業急需資金的情況下,往往以高利率從正規金融系統之外的民間市場融資,其成本在20%左右,比大企業的貸款成本高出一倍甚至數倍。如此高昂的貸款成本又使得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既有企業自身問題,也有金融機構以及社會環境等等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小企業自身特點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自身規模較小,知名度及信譽度都不及其。而中小企業的貸款大都是流動資金貸款,貸款要得急,頻率高,管理成本也比較高。同時,中小企業在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和銷售方面,具有高風險的特征。因此,中小企業的這種高風險特征難以吸引銀行的支持和投資者的注意。由于中小企業的這種狀態,從而引起國有商業銀行的謹慎貸款:
第一,中小企業貸款涉及的經營,交易成本較高。在信貸市場上,國有商業銀行對企業所有制和治理結構均有較為嚴格的要求,而導致在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中較高的費用。長此以往的較高交易費用,使得不少中小企業無力長期承擔。因此,就使得中小企業需要融資的時候通常不會第一時間考慮到商業銀行,而是另尋他法,從而使得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缺乏長期而穩定合作關系,由此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第二,貸款權上收。按照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國有銀行機構網服務對象向大中城市轉移,信貸管理權限向上級行政特別是總行、省級分行集中,而中小企業又主要分布在縣市級城市,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管理權限、機構設置與中小企業的信貸要求嚴重不符。
第三,在轉型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體制的慣性作用和政策制定者固有的思維模式影響,許多政策的制定是以所有制性質為基礎的。國有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都屬于“國有”,產權上的一致性使得國有企業形成對國有銀行金融支持固有的依賴。國有企業享有政府的“破產擔保”,使得銀行對國有企業貸款的風險最終可以通過財政抵消,但是中小企業則無福享受到這一特權。
2.中小金融機構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中小金融機構是指股份商業銀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其經營機制較為靈活,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在發達國家,中小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許多中小企業順利成長。許多發達國家都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的服務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體系。例如,德國政府就建立了一套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社會化融資和信用擔保體系。在德國政府中,聯邦經濟和勞動部中小企業局在融資支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負責制定使用聯邦贊助資金資助項目條件,盡量做到專款專用和避免重復申請。為了執行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德國政府通過專門立法成立了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專門銀行,德國復興銀行和德國清算銀行。其他各州也都有各自相應的中小企業資助銀行。
但是,雖然我國目前擁有一批中小企業金融中介機構,卻沒有很好地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服務。原因何在呢?分析如下:1、在信貸市場上,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絕對的主體,從而形成了其高度壟斷,從而也限制了中小金融中介機構的資金來源,造成其自身能力低下的狀況,從而降低了其服務的能力。2、依目前來看,這些中小金融機構依然傾向于將資金投放到風險較低的國有企業中去,并沒有真正在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因此,中小企業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服務和幫助。
3.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
首先,擔保資金規模與中小企業實際貸款需要有較大的偏離。多數擔保公司僅僅依靠自身擔保費用和擔保基金的利息收入,實力較弱,再加上受到政策限制,所提供的擔保期限短、數額小,很難滿足廣大中小企業的實際貸款需要。
其次,政府對擔保業務的不適當干預。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是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最主要的體現在對擔保機構的資金支持上。政府可能會以出資人的身份對擔保業務進行干預,在實際操作中確實存在因政府確定擔保項目造成呆賬壞賬的現象。
再次,銀行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稱,不符合“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在擔保風險的分擔上,協作銀行往往不愿意承擔義務,即要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承擔百分之百的風險。在選擇擔保方式時也要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承擔連帶責任保證,使擔保機構陷于被動。
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對策
1.出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扶持政策。
在我國,市場經濟地位還未完全確立,中小企業的發展依然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已經出臺了很多有利于中小個體經濟發展的優惠策略,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政府還應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支持中小企業,解決其棘手的融資問題:
(1)針對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環境的新變化,充分發揮政策的杠桿和導向作用,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向中小企業傾斜。
(2)采取財政稅收金融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3)構建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的法規保障體系。
(4)保護和規范民間融資市場,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的環境。
2.著力構建銀企對接長效機制
第一,針對銀企間的信息不暢通、不對稱現象,政府要將銀企對接工作制度化、經常化,力求在銀企之間建立一種雙向的對接、交流、溝通和聯絡機制,為銀企間的成功合作牽線搭橋。每季度可有各地方人民銀行和本地區經濟發展局牽頭,在該地區范圍內組織大型銀企對接活動,每月由下屬鎮或系統層面與相關金融機構組織小型銀企對接活動,進一步實現信貸項目的簽約。第二,深入推進“陽關信貸”工程。各金融機構以“陽光信貸”為抓手,提升辦貸速度、控減利率幅度優化服務態度。銀行可以組織推廣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有效破解擔保難問題。第三,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考核,由單一指標型考核轉變為綜合型考核。變單一的信貸增量考核為增量考核和結構考核并重,在考核各支行信貸增量的同時,對新增貸款中的中小企業貸款再按一定比例進行獎勵,變單一的投放規模考核為規模與貸款利率水平綜合考核并重,盡可能控制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幫助企業控減信貸成本。
3.著力做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平臺
以江蘇省姜堰市為例,該市在2009年,通過社會資金入股,市國信擔保公司注冊資本由1億元增加到了1.5億元,成為蘇中地區注冊資本最大的擔保公司。同時,還要擴大擔保范圍,拓寬擔保領域,擔保范圍由原來的服務重點、成長型企業為主,擴大到所有中小企業以及創業初期缺少資金的企業,服務功能由最初的單純提供資金擔保拓展到為企業提供典當和拍賣服務。2009年,姜堰國信擔保公司就累計為156戶企業提供擔保247筆,累計擔保總額7.9億元。全年獲批省再擔保項目54個計1.2億元,年末擔保余額6.6億元,同比增長30%。在做大國信擔保龍頭的同時,該市還進一步創新思維,按照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著力構建了市鎮擔保聯動機制,從而進一步放大其擔保公司的品牌優勢,使信用擔保能力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因此,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中小企業自身、政府、金融機構等必須進一步創新思維,大膽探索,進充分調用和整合各方面的資源,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發展瓶頸,為廣大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
參考文獻:
[1]陳文標 阮兢青:金融危機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創新[J].企業經濟,2009,(2)
[2]陳曉紅 吳小瑾:中小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對企業信用水平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7,(1)
[3]林毅夫 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4]吳 瑕:融資有道—中國中小企業融資經典案例解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5]Hellmann T.and Stilglitz.J.E. Credit and equity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adverse selection.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44(February):28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