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深化,自然人人格權中的經濟利益開始顯現,逐步應用到商業活動中,人格標識經濟利益的商業開發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對人格權這種非財產性的傳統理論形成了沖擊,筆者認為使用人格標識商品化概念更為準確,而且我國應當承認人格標識商品化。
[關鍵詞]商品化權 形象權 商事人格權 人格標識商品化
現代民法的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專屬享有,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其獨立人格所必備的固有權利。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非財產性的法定民事權利,其具有固有性、專屬性、對世性等特點,且不能轉讓和繼承。傳統的人格權制度主要在于保障人格之完整性不受侵犯,著重保護非財產性的人格利益。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商品化市場的發展,所有可以導致收入增加的東西都是資產都可以被利用。正如有學者表述那樣:“現代商業社會中, 似乎什么東西都可以被打上商品的烙印, 即使是以往被認為圣潔的、遠離商品銅臭氣息的人格也概莫能外。”而我國的立法和司法還拘泥于傳統的人格權和人格利益的保護,使得對人格標識利益的商品化開發和利用不能被傳統民法中的人格權所涵蓋。
近年來,學者們陸續發表文章,引起了民法學界的重視,體現了民法順應時代的發展,確認人格標識商品化及其法律地位是適應民事主體人格標識在商品化形式面前保護的需要。針對人格標識商品化的問題,學者們見仁見智,提出了“商品化權”、“形象權”、“商事人格權”、“人格權商品化”等多種學說和解釋。
一、商品化權
商品化權是將能夠吸引大眾、引導大眾消費的諸如上述分類(真實人物商品化權;虛構角色商品化權;特定標記、符號、作品標題、片段等的商品化權;其它商品化因素的商品化權)的商品化因素用于商業利用并從中獲利的權利。還有學者定義為:權利主體將其擁有的能夠創造商業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虛擬角色、真實人物、該文學藝術作品的名稱及現實生活中的自然人人格標識等自己或授權他人付諸商業性利用的權利。從以上商品化權的定義可以看出:商品化權的范圍比較廣泛,既包括了真實人物的人格標識商品化,也包括了虛擬角色的商品化等。
筆者認為:人格標識的商品化并非是一項特殊的權利,而是具有標識性的人格權的一種權能擴張。就像物權法中規定的相鄰關系一樣,其只是所有權的延伸或限制并非是一單獨的權利。而虛擬角色的商品化以及特定的標記、符號、作品的標題、片段等的商品化完全可以通過知識產權法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予以保護。正如學者所說:商品化本身不是一項獨立的權利,基于被商品化后的客體才發生權利義務的關系,凡是能商品化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商品化之后的權利問題。
二、形象權
有學者將美國的公開權引入并將其翻譯為形象權,認為形象權是指人們對自己的身份進行商業性使用的權利。吳漢東教授將形象權定義為主體對其知名形象進行商品化利用并享有利益的權利。
筆者認為:人格標識的商品化不僅可以表現為將人格標識要素的組合運用,如名人的廣告。而且還可以單獨的運用,如姓名,這似乎好像與形象問題并沒太多聯系。雖然人格標識的商品化在一定范圍內表現為形象權,但兩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三、商事人格權
以范健教授為代表的一種觀點認為:商事人格權是商主體所特有的經法律確認而以商事人格利益為客體的商主體之商事法律人格所必備的基本權利。另一種觀點認為:商事人格權是公民、法人為維護其人格中兼具經濟利益因素在內的,具有商業價值的特定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而享有的一種民(商)事權利。[4]兩種觀點都認為其是一項新的權利,兩者的區別在于對主體的范圍界定不同。
筆者認為:從漢語語法來講,“商事人格權”是一個偏正短語,“商事”作為定語來修飾“人格權”這一中心詞。而人格權這一法律概念包含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商事人格權這一用詞擴大了人格標識商品化的外延,與人格標識商品化不符。另外把商事人格權作為一項單獨的權利若置于人格權之下與姓名權、肖像權等處于平行的位置,邏輯上極為不妥。依照“商事人格權”理論,姓名、肖像等人格要素在被用作商業用途時,主體對之享有的是“商事人格權”,沒有被用作商業用途時,主體享有的權利又變成了“非商事人格權”;就是說,姓名權、肖像權等具體人格權,既可能是“商事人格權”又可能是“非商事人格權”。
四、人格權商品化
人格權商品化是指使用自然人的姓名、肖像、聲音等具有特別性的人格標識增強和促進特定商品或服務的銷售,從而使自然人的人格標識發揮其商業價值,并使該自然人因此獲得相應報酬或其他經濟利益。
筆者較同意此定義,但是筆者認為用人格權這一概念顯得范圍太廣,似乎所有的人格權都能商品化。眾所周知,人格權中的一般人格權,如人格平等、人格自由等是不可能被商品化的,而且具體人格權中的生命健康權也不可能被商品化。因此,筆者認為使用人格標識商品化這一概念應更為準確。
正如王澤鑒先生所說:“以傳統見解,人格權乃……非財產權。值得注意的是,因社會經濟活動的擴大,科技的發展,特定的人格權(尤其是姓名權及肖像權)既已進入市場而商業化,如作為雜志的封面人物,推銷商品或出版寫真集等,具有一定經濟利益的內涵,應肯定其具有財產權的性質……?!币虼?,筆者認為人格標識商品化是基于人格權屬性而兼具財產權屬性的雙重性質。人格標識商品化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現實社會的特定需要。人格標識商品化有其存在的法理基礎,也有在我國合理存在的法律依據。因此,我國應該承認人格標示商品化,并借鑒國外的立法和判例在今后的人格權立法中加以規定。
參考文獻:
[1] 李詩鴻:論商品化權[J].江淮論壇,2005,(6):58
[2] 郭明瑞:21世紀民商法發展趨勢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70
[3] 李明德:美國形象權法研究[J].環球法律評論,2003,(4):474.
[4] 程合紅:商事人格權芻議[J].中國法學,2000,(5):86
[5]洪偉 鄭星:試論人格權的商品化[J].浙江社會科學, 2008, (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