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論的觀點,研究發現:對于當代中國體育文化,主要來源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思想和實踐。具體而言,主要應來源于中國大文化的思想和實踐、傳統體育思想和實踐、名人體育思想和實踐這三個大的方面。
[關鍵詞]中國當代體育文化 思想和實踐 淵源
一、認識和實踐是我們一切文化的淵源
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論的觀點認為:認識來源于實踐,同時,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認識和實踐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體育文化不是穩定的和靜止不變的,有時代性的特點。毫無疑問,我們所有的體育文化(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都來源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認識和實踐。
二、大文化思想和實踐淵源
有著五千多年的人類文明歷史,悠久而漫長的歷史孕育著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這些文化一直是我們體育文化取之不盡的思想淵源。從殷商文明開始中國文化就有了有稽可查的自身特點,如食物以黍稷與糧米為主,衣有紡織品,等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能使我國的體育教練員們受用不淺,其中許多戰術及戰例都是他們學習的范本。其中“天人合一”和“人本精神”不正暗合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和諧社會”的理念?從而在指導我們體育工作時,科學訓練、科學管理,講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結合,講求社會體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共同發展。
三、傳統體育思想和實踐淵源
關于傳統體育思想,對中國體育文化最突出影響的莫過于武術文化思想。在中國傳統體育里,射箭、拳擊、擊劍和摔跤都屬于武術,如著名體育史專家郭希汾在《中國體育史》中開武術史研究之先河,把“角力”、“拳術”、“擊劍”、“弓術”編屬武術史。武術與文化的結合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殷周時期,那時的甲骨文和文字畫中已有武術的反映。到宋代由武舉制度而產生的“武學課程除研習兵法、操練弓馬外,還講釋‘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這些都說明武術及中國體育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體育思想與體育文化的至深關系。
四、名人體育思想和實踐淵源
1.歷史名人體育思想和實踐淵源
名人體育思想應包括名人的言論、作品(重點是體育價值和對體育的看法)和名人所領導下的管理制度等。歷史悠久的大地中華有許多對中國乃至世界有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對體育有著深深的思考和認識,并改造著中國體育文化。
毛澤東同志就非常關心我國體育教育事業,重視體育鍛煉。有人總結毛澤東學校體育思想主要在三個方面:1:獨到的學校體育功能觀;2:科學的“三育”觀;3:開放性、多元性的學校體育思想。他于1917年發表于《新青年》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體育之研究》。他認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寓于體,無體實無德智也,提出體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衛祖國、建設祖國。著名武術大師兼電影表演藝術家李小龍不僅繼承了中國的傳統武術,而且還為中國武術推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小龍的武術講究力量、速度、耐力和協調,通過自己練武經驗,李小龍不僅編寫武術典籍,而且悟到了許多為人為事的哲學思想。如李小龍生前最喜歡的一句禪語是“心中虛空的人接近真理” 。他曾經說:“在武術的久遠歷史中,盲從與模仿是多數武術家、老師和學生之通病,原因一半是因人的個性使然,一半是與保守與傳統的派別有關。”李小龍的體育思想一方面來自于他多年的習武經驗,另一方面也和他老師的教誨及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離不開的。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有名的武術家和表演藝術家,他所創造的巨大的精神財富和電影、書籍等物質財富又影響著后代中國人,在中國體育文化里有著耀眼的篇章。
2.國際競技體育舞臺中華體育健兒實踐淵源
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經歷了舊中國和新中國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在舊中國,由于政治、經濟等各種原因,中國運動員無法與世界各國運動員同場競技,他們留給新中國的是奧運會上的“零” 。新中國成立后,競技體育有了飛速的發展。2008年8月,在中國體育史和奧林匹克體育史上,永遠是一個值得紀念和激蕩人心的劃時代時間,我國北京成功且無比輝煌地舉辦了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奮力拼搏,取得了51金、21銀、28銅,金牌排名第一,獎牌總數排名第二的巨大成績,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
現在,還有許多運動員奮斗在不同的國際體育競技臺上,如臺球運動員丁俊暉,在NBA的姚明、易建聯、孫悅等和在國外參加各種職業聯賽的運動員如馮坤、揚昊,等等,這些著名中國體育運動員連同我國教練員、工作人員參加訓練和各種比賽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成就都是我國體育文化的一部分,并隨著他們的繼續努力工作而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國的體育文化。
五、結論
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論的觀點,研究發現:對于當代中國體育文化,主要來源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思想和實踐。具體而言,主要應來源于中國大文化的思想和實踐、體育思想和實踐、名人體育思想和實踐這三個大的方面。
參考文獻:
[1]馮勝剛:對“文化”和“體育文化”定義的求索[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34(6):70-74
[2]盧元鎮: 中國體育文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