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教育部大學生實驗性創新計劃項目(091001)和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0909ZTB145)聯合資助。
[摘要] 商圈發展環境分析是城市商圈規劃、更新、建設的基礎工作,亦是確保商圈科學、有序、快速發展前提條件。本文采用SWOT分析技術,客觀地評估了西站商圈的發展環境,初探性地分析了該商圈發展的機遇、挑戰、優勢、劣勢等,揭示了其未來發展的思路、路徑、重點等,為該商圈實現精準定位、科學發展、持久繁榮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蘭州市;西站商圈;發展環境;SWOT分析
作為高度市場化的產物,商圈的發展關系到一個城市的經濟活力及其發展后勁。因其重要性和輻射帶動作用,國內外各大城市均在著力打造商圈,以激活城市經濟、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競爭力。
商圈的規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涉及面寬域廣;做好前期研究特別是發展環境分析,對于提高規劃的科學性、降低商圈建設風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選取SWOT分析方法,研究蘭州市西站商圈的發展環境,以期為該商圈的相關規劃提供參考依據,并為西北地區城市商圈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一、發展歷史概述
蘭州市地形狹長,具有“兩山夾一川”之勢的典型河谷型城市。其市區大致可分為三段,七里河區的西站居于中部,歷史上稱其為“大西站”地帶,泛指敦煌路與西津西路的交叉路口一帶。
蘭州西站商圈經歷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蘭州市政府修建了七里河區的主干路西津東路及西津西路,并修建“友誼飯店”及其西側的大型綜合性服務建筑——建蘭飯店,這為西站地帶播下“商業種子”。到八十年代,友誼飯店西配樓建成,成為西站地帶崛起的信號。隨后西站什字西南角黃金大廈的挺起,為西站商圈壓住了西南陣角。而后,建蘭市場的建成使該區域的商業氛圍更加濃厚。跨入新世紀,西太華商業“航母”開業及蘇寧、國美、大雁手機等大型賣場紛紛進駐,西站商圈初步形成。此后,集居家、工作、生活、休閑、娛樂、文化、藝術于一體的建蘭路商業步行街的建設,進一步加速了西站商圈的改造提升步伐。
二、發展環境分析
采用SWOT分析技術,深入評估西站商圈發展的外部環境,有效剖析其內部的管理、業態組合、空間布局等方面優劣勢,準確找出其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具備的優勢及潛在的威脅、隱藏的風險等;同時,在提取、強化有利因素和弱化、轉變不利因素等方面給出具體對策,為該商圈實現精準定位、功能提升、結構完善、持久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西站商圈發展面臨的機遇分析
(1)國家高鐵網、高速公路網規劃,為蘭州市商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隨著國家高鐵網的建設,蘭州市將與北京、上海、武漢、重慶、南寧、廣州、烏魯木齊、格爾木等城市建立便捷的高速通道,其國家級鐵路樞紐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并與國內六大經濟區建立緊密的高鐵聯系網絡,促進本市商貿經濟的快速發展。
同時,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網的建設,蘭州市將與北京、青島、上海、廣州、南寧、重慶、拉薩、霍爾果斯等城市建立直接的高速公路聯系網絡,能直達國內主要經濟中心城市和物流節點城市。
(2)新版城市總規對七里河區的進行了新定位,為商圈發展提供戰略支持
根據第四版蘭州市總體規劃的部署,七里河組團功能最終定位為:發展建設成以鐵路交通樞紐站場為主,石油機械、輕紡和高新產業協調發展,并兼有生活居住職能和第二市級中心職能的綜合性功能區
“大西站”地帶作為第二個市級綜合功能片區的核心地域,是未來20年蘭州市建設的重點。其功能涵蓋購物、文化、娛樂、休閑、旅游、商務與居住等多個領域,是居民及游客購物、旅游、休閑娛樂的中心場所;服務范圍覆蓋蘭州全市,輻射蘭州都市圈乃至西北地區。
(3)蘭州都市經濟圈的建設,為商圈發展帶來新動力
2007年10月,《蘭州都市經濟圈規劃綱要》最終通過評審,范圍包括蘭州市及其10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白云市、定西市、臨夏市以及臨洮、東鄉、永靖、天祝(武威市)等19個中小城市(含縣城),組成8+16(8區16縣)的城市集群格局。這為蘭州中心城市的商貿物流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4)全國物流節點城市的確立,極大地推動蘭州特別是西站商圈的發展
2009年6月,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蘭州被確定為全國21個物流節點城市之一,且成為西北物流區域振興戰略的核心區域。這極大地推動蘭州特別是西站商圈的發展。
(5)蘭州新西客站的籌建,為商圈發展注入新活力
蘭州是全國區域性鐵路樞紐,是西北交通運輸和經濟建設的大動脈。據鐵道部2008年最新調整的全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及省部紀要,未來蘭州將建成貫通十個方向的交通鐵路樞紐。同時,蘭州將籌建新西客站,這將給西站商圈的率先振興注入新活力。
2.西站商圈發展面臨的挑戰分析
(1)競爭商圈崛起,區域客源爭奪加劇
蘭州市內已初步形成西關什字、東方紅廣場、東部、西站等商圈組群。相對其他商圈,商圈為核心,西站商圈尚處發展期,現實競爭力稍偏差,商品、業態等層次均有提升空間,整體環境亦需提高,其對市區其他地域客源的吸引力偏弱,對都市圈的整體輻射功能亦發揮不足。
(2)安寧新興商圈興起,分流西站商圈購物人群
蘭州市政府西遷計劃逐步落實,安寧新城將發展成蘭州市的河北“副中心”,其“商貿擴張”戰略實施迅速,并積極發展高檔餐飲、連鎖超市、特許經營等新型業態。這將分流西站商圈原有的部分消費者。
(3)周邊城市商圈建設步伐加快,潛在客源競爭加大
蘭州周邊的白銀、定西、武威、西寧、銀川等城市的商圈建設步伐日趨加大,這亦對西站商圈造成潛在的客源競爭。
3.西站商圈的比較優勢
(1)地理位置優越
西站商圈地處蘭州市中部,東西南北依次連接城關、西固、紅古、安寧四市區,這個“坐中四連”的獨特地理位置奠定了其在蘭州市區和市域的中心地位。同時,新一輪的城市建設中,蘭州市將通過新建和拓建延伸,逐步形成包括西津路、南北濱河路、南山路在內的四條東西向主干道和蘭州輕軌干線,有效縮短東西城區的交通時間,這亦為西站商圈中心地位提升提供了新動力。
(2)特色商業步行街興起,商業文化底蘊豐厚
總長1000米、營業面積達8萬平米的建蘭路商業步行街基本建成,這既積淀了豐厚的商業歷史文化,亦凝聚了現代的多元商業氣息,不斷實踐著“新西站、新陽光、新商圈”的戰略,為該區域建成為與西關什字商圈并駕齊驅的蘭州“兩大一級商圈”奠定了堅實基礎。
(3)現代業態齊備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西站商圈現代業態較為齊備,有購物中心、綜合性超市、百貨店、大型專業店、大賣場等。這亦為西站商圈的率先振興提供了基礎報障。
(4)消費者認同度提升
經過60年的發展,蘭州西站商圈經歷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在其商圈規模、輻射能力及服務功能得以快速發展的同時,蘭州市民、周邊城市居民對其認同度、贊譽度也快速提升,這為西站商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4.西站商圈的相對劣勢
(1)結構與布局不盡合理
①公共活動空間不足
西站商圈內部空間構成主要以滿足人們購買行為的零售商業空間為主,餐飲服務空間、文化娛樂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不足,缺少必要的綠化布置。
②業態發展無序,產品檔次偏低
西站商圈同質性的購物網點的建設節奏越來越快,導致短期內同種業態的商業設施推出時間集中,市場難以消化;整體產品檔次不高且參差不齊,品種較單一,特色不足,高端消費人群吸收不力。
③空間布局不盡合理
從商業空間布局上看,西站商圈大型商店沿節點分布,尚未完全形成連續的商業集合區;從節點聯系來看,各大節點間大多被僅具單純交通功能道路分隔,單個節點內部又往往被人行天橋隔離,造成商業空間較為破碎。
(2)軟硬環境質量偏差
從軟環境上看,西站商圈發展缺乏大型的宣傳促銷,業態缺乏監管和引導,內部秩序不夠好,沿街擺攤現象屢見不鮮;從硬環境上看,西站商圈人車矛盾突出,缺少步行走廊、公共空間和休閑設施,商業中心區的街景、形態、店面裝修等文化特性要素缺乏統一的形象設計。
(3)交通狀況趨于嚴峻
西站商圈交通狀況日趨嚴峻,交叉口組織不夠合理、缺乏公交樞紐站、過街設施配備不足、停車場供需失衡等交通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三、結語
通過對西站商圈的SWOT分析,可總結出以下結論:
1.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機遇占主導地位
蘭州西站商圈的發展既迎來機遇,也面臨挑戰,但機遇占主導地位,且交通、產業、城市等規劃所帶給該商圈的機遇具有獨特性,將從根本上推動其快速發展。
2.優勢與劣勢同在,但優勢遠大于劣勢
蘭州西站商圈內部既有優勢已有劣勢,但優勢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起決定作用;同時,結構與布局、環境質量、交通狀況等問題可在外力作用下較快得以解決,甚至轉變為發展優勢。
參考文獻:
[1] 許學武.正確處理城市商圈發展與商業房地產開發的關系[J].上海商業,2009,(11):17-20
[2] 柳思維,吳忠才.基礎設施對城市商圈影響的實證分析[J].城市問題,2009,170(9):32-37
[3] 陳瑤.對重慶核心商圈和副商圈的對比分析[J].生態經濟,2005,(9):81-83
[4] 吳小丁.哈夫模型與城市商圈結構分析方法[J].財貿經濟,2001,(3):71-75
[5] 張水清.商業業態及其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J].人文地理,2002,(05) :20-25
[6] 羅建勤.基于生態學的城市商圈業態結構研究經濟體制改革2009,(9):164-166
[7] 杜 漪,顏宏亮.我國城市商圈內的零售業態趨同現象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03):44-50
[8] 孫 璐.零售業態結構仿生學研究初探[J].商業研究,2005,(1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