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資銀行正向中國農村市場擴張,展開布局行動。本文分析了外資銀行進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必然性,并深入剖析了內資銀行面臨的競爭壓力以及經營策略方面應做出的轉變,旨在促進內資銀行重視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拓和發展。
[關鍵詞] 外資銀行農村市場轉型
一、外資銀行進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誘因
被國內銀行認為是風險很大,贏利很差,沒有發展前景的農村金融業務;被國內銀行視為“洪水猛獸”,紛紛嚇退、撤離,只害怕沾上“農”字使自己“變窮”的中國農村,卻被外資銀行看中了。那么,外資銀行究竟看中中國農村什么了呢?
1.巨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農村擁有9億農民,有1.2億農戶有貸款需求,但目前這一市場的滿足率只有60%,還有40%的空間未得到金融服務;中國3.5萬多個鄉鎮中,金融服務空白率為6.7%,還有2500個鄉鎮處于金融空白狀態。農民收入正在迅速增加,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每年匯往農村的資金非常龐大;中國農業以及與農業關聯的產業正在崛起;中國縣域以及鄉鎮工業正在進入新一輪的迸發期;隨著交通瓶頸問題的徹底解決,沿海一些產業正在向西部以及農村轉移。這些都給農村金融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給農村金融的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以及中間業務提供了拓展空間,是商業性金融業務發展的潛力和贏利點。
2.農村金融的薄弱點
城市金融資源豐富,競爭異常激烈,業務介入難度大,成本高,加上競爭不規范,帶來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農村金融由于長期處于弱勢地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現象凸顯。這幾年來,當大型商業銀行紛紛撤離、遠離農村后,農村信用社幾乎在農村金融中成了“獨家生意”。
3.國家的惠農政策
早在2006年12月22日銀監會就公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7年1月22日出臺《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貸款公司管理暫行規定》,2007年8月,中國銀監會發布進一步放寬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農村地域的政策,2008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決定在中部六省和東北三省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相信今后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二、外資銀行在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經營戰略
從2006年12月11日中國金融市場開始開放的三年來,眾多外資銀行紛紛涌入中國農村開拓市場,展開新的戰略布局。澳新銀行集團擁有上海農村商業銀行19.9%的股份,并與2009年9月在中國西部設立了重慶澳新村鎮銀行;2010年,西班牙國際銀行和中國建行合資組建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并擁有其中40%的股權等。目前匯豐、花旗、渣打三巨頭占據了中國主要的農村金融市場。
1.匯豐銀行
匯豐創造了外資銀行在中國農村之“最”。是最早申請進入中國農村的外資銀行,并最終首家獲得批準。2007年12月13日,湖北隨州曾都匯豐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開業,開啟了外資銀行進軍中國農村市場的大幕,2008年9月2日重慶大足匯豐村鎮銀行開業,成為首家進入中國西部農村市場的外資銀行。10月15日,永安匯豐村鎮銀行掛牌成立,是首家進入華南農村市場的外資銀行。2010年9月湖北天門匯豐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業,是最新的一家。此刻的村鎮是未來的城市,此刻的村鎮銀行可能是未來的城市分行。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匯豐銀行已經在多個省份精挑細選設有八家村鎮銀行及部屬的五間支行,已籠蓋西部、中部、華東、華北、華南和東北地域,分袂位于湖北隨州、重慶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廣東恩平、重慶豐都、大連普蘭店和湖北天門。成為在內地擁有最廣農村金融網絡的外資銀行。匯豐銀行運用的典型投資模式是利用農村的比較優勢成立村鎮銀行,下一步還要積極發展無抵押貸款業務,新推出的企業+農戶“貸的樂”,選擇的網點基本都是經濟外向型地區。
2.花旗銀行
與匯豐不一樣,花旗銀行青睞的是貸款公司。早在2005年11月8日,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的魏國祥獲得了由花旗集團基金會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頒發的首屆“全球微型創業獎”一等獎,花旗進入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野心已昭然若揭。2008年12月花旗在中國的第一家貸款公司湖北荊州公安縣貸款公司設立,2009年3月18日第二家貸款公司湖北咸寧赤壁花旗貸款有限公司成立,下半年第三家小額貸款公司選址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目前來看,貸款公司模式非常合適花旗開拓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一方面發展比較穩健,業務模式得到了當地客戶群體和監管部門的認可,另一方面貸款規模的增長速度比預期也要快。
3.渣打銀行
渣打在中國農村的選址主要考慮當地的金融貢獻能力以及是否便于融入市場等,進駐中國農村市場的經營模式也不拘一格。2007年12月21日,渣打中國有限公司與香港溢達集團在烏魯木齊簽署合作備忘錄,在新疆共同推出針對當地農民的小額貸款試點項目,并成為外資銀行首次在中國參與設立直接面向農戶的貸款項目。2009年2月4日,和林格爾渣打村鎮銀行在內蒙古正式成立,這是渣打銀行在華設立的首家村鎮銀行,也是首家落戶內蒙古自治區的外資銀行。同時渣打銀行正考慮在上海市崇明縣開設農村銀行。
三、對內資銀行的啟示
外資銀行搶灘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另一方面也增強了人們對中國未來經濟的信心,同時還可以促進就業,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素質。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機遇,更帶來了挑戰,迫使中國金融機構的決策者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斷。匯豐銀行能夠尋找金融業務發展的空白點和敢于率先搶占競爭相對較弱的農村地區,值得國內商業銀行深深思考。最值得思考的是,要看長遠利益,潛在利益,而不要只顧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要深入地分析宏觀經濟形勢,特別是分析國家政策、導向、指向,緊跟國家政策才能搶占先機。
1.抓住新農村建設“戰機”
中國政府把新農村建設作為戰略方針提出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就成為實現這個戰略方針的工作重點之一。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歸根到底要靠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而發展農村經濟就離不開金融的支持。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把農村金融作為整個金融工作的重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又對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做出了明確的部署,政府將會推出一系列優先發展農村金融的政策。外資看好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力圖解決農村問題的政策,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看好政府支持沿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一樣。
2.學會控制風險
金融本質上是信息產業,信息只要做到對稱,就能降低很多風險。控制風險是銀行開展農村金融業務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外資銀行相對于內資銀行來說,不太熟悉中國國情,直接在農村設立金融機構往往不是他們開拓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手段。為了有效規避風險,他們采取多種形式與中國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合作。由于在農村直接設立金融機構成本太高,沒有辦法在農村地區廣布網點,參股合作是他們涉足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形式。比如,荷蘭合作銀行早在2006年已經參股杭州聯合銀行,持有該銀行10%的股份,目前正在積極籌劃入股天津和遼寧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澳新銀行已經出資5億美元,收購上海農村商業銀行19.9%股權;花旗銀行則出資100萬美元,打包給10多家小額信貸機構,讓他們在農村放款。
3.著眼長期而不在乎短時期的得失
外資銀行剛進入農村,可能短期內贏利較低甚至虧損,但從長遠戰略利益來看,其意義不可忽視。外資銀行到農村,它是從長遠來考慮的,有兩方面對它有吸引力,一是他們相信中國農村經濟會向少數人集中,將會出現龍頭企業,外資銀行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農村中的龍頭企業;第二,就是土地今后可以成為抵押品,這方面的金融收益是非常巨大的。雖然這兩個期待對中國的農民及中國的農業安全是有害而無益的,對外資銀行來說卻是無限的商機。
4.尋求合適的金融業務模式
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的空間是巨大的,未被滿足的融資需求非常旺盛,關鍵是針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特征找出一種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服務模式,大的商業銀行的服務模式在農村金融市場行不通,這也是當年國有商業銀行拋棄這一市場的根本原因。目前來看,花旗的貸款公司模式、匯豐和渣打的村鎮銀行模式以及格來岷信托的入股農信社、西班牙國際銀行和中國建行組建金融控股公司等創新金融模式都非常適合各自開拓中國農村金融市場。
參考文獻:
[1]謝靚:給農村金融機構輸入更多動力[N].人民政協報.2009(1)
[2]吳耀祥:破解農村金融的“馬太效應”[N].國際金融報.2008-10-17
[3]唐雙寧: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迎來新機遇.中國金融網.2008-11-2
[4]蔡京:外資銀行在中國農村設貸款公司開閘[N].市場報.2008(10)
[5]劉澤平:外資銀行進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J].環球.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