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04年以來出現的民工荒現象一直困擾著我國沿海的大量企業,成為我國沿海經濟發展的一大絆腳石。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工的民工荒現象,另一方面是我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本文就這一矛盾的現象進行分析,同時提出解決民工荒現象的對策。
[關鍵詞] 民工荒農村剩余勞動力產業升級
一、問題的提出
2010年年初,一場規模罕見的民工荒旋風席卷我國東南沿海城市,大量企業接到訂單卻因招不到工人而被迫停產,一工難求的現象隨處可見。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占一半之多,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近年來的民工荒現象引來社會各界的關注,不少人認為我國人口紅利的拐點已經到來,我國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神話已經打破。然而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我國目前農村勞動力將近5億之多,按照我國目前的農耕規模和技術水平,農村只需2億勞動力即可,也就是說我國還有3億之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待轉移,東南沿海的用工需求量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所以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現狀仍然是供過于求,而并非民工荒現象所反映的供不應求。可見民工荒的現象并不單單是勞動力的供求問題所引起的,應該從更深層次的角度解讀它。
二、民工荒與農村勞動力剩余現象并存的原因
2010年的民工荒是伴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產生的,相較之往年它的影響更大,但經濟危機只是起了一個助推作用,并不是它產生的根本原因,下面從經濟、社會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1.區域經濟增長更加平衡
隨著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中西部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差距逐步縮小,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增強,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企業所提供的工資待遇也逐漸趕上東南沿海地區,農村勞動力在內地的收益成本比大大提高,而教育部“金融危機對珠三角農民工的影響”課題項目的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外來工月平均工資為1677.8元,比2008年增加70多元,但月平均開支卻增加了80多元,實際收入相對下降,內地與沿海收益成本比的一增一減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不愿意去沿海就業,許多農民工在內地一年下來的積攢甚至超出了在沿海打工的積攢,加之國家的扶持“三農”政策,沿海企業對農村勞動力在經濟上的吸引力越來越小,所以出現招工困難的現象。
2.制度政策阻礙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長期以來,在外務工的農民較之于城鎮職工一直遭受著很多不公的待遇,這在心里上給了外出務工農民很大的創傷,也影響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積極性,各種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戶籍制度是農村勞動力面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不公待遇的制度基礎。近年來,國家不斷完善戶籍制度,逐步減少由戶籍帶來的待遇差距,但它仍然是阻礙農村勞動力由“候鳥式”轉移向遷途式轉移轉變的一大因素,使農村勞動力不能形成及時、穩定的勞動力供給,勞動力的供給在特定時期相對于企業用工需求具有延遲性,導致民工荒現象。
社會保障制度與勞動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積極性。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得不到任何保障待遇,一旦失業便流落街頭,使外出務工的風險性增高;農民工在企業的勞動所得得不到保障,企業拖欠民工工資、隨意加班加點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極大的打擊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熱情。
3.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特有特點
伴隨著80后和90后農民工成為農村勞動力中的主力軍,新一代農村勞動力相比與以前的農村勞動力有著它獨特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一、新一代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較之老一輩的勞動力要高,思想也更開闊一些,他們對自己的預期收益也更高;二、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帶來的是就業觀念上的改變,他們更希望從事技術含量相對較高一點的工作,不愿意從事臟活、重活、累活,以前那種物美價廉的勞動力已經大大減少,這種特定工作的勞動力供給減少也成為民工荒的一部分。
4.農村勞動力缺乏企業所需的勞動技能
在歷年的民工荒中,總會出現很多企業招不到好鉗工、好車工、好焊工,更招不到好的數控技工的情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技工荒現象。這主要是由于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中,有很多是沒有經過職業技能培訓的,這種未經過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不具備企業所需的勞動技能,不能滿足企業對技能型工人的需求,技工荒現象也構成民工荒的一部分。
三、解決民工荒現象的對策
1.提高農業生產率
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研究發現,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無不是在農業生產率提高的背景下發生的,農業生產率提高則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擴大,農業生產蕭條則農村勞動力轉移停滯甚至是倒退。因此提高農業生產率對擴大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具有重要意義,一來能夠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后顧之憂,二來能夠減少我國從事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增加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數,使農村勞動力的供給更加充分。
2.企業加快產業升級、產業轉移步伐
一直以來,沿海很多企業都是依靠我國勞動力廉價、商品成本低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活成本不斷上升以及農村勞動力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前那種低工資就能獲得大量勞動力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企業應加快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步伐,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使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與高素質的勞動力供給相匹配,擺脫勞動力不足對企業發展的束縛。產業升級、產業轉移既與國家政策向吻合,又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利益,企業應及早把產業升級、產業轉移提上日程。
3.增強宏觀調控,發揮政府職能
市場調節具有滯后性,面對我國如此龐大的勞動力市場,單憑市場調節顯然是不能使資源達到有效配置的,各級政府應發揮政府職能,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有利條件。首先,完善勞動力市場,建立專門的勞動力交流場所,提供全面的用工信息,減少農民工外出就業的盲目性,無序性帶來的摩擦性失業。其次,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農民技能,減少勞動力供給和企業需求不匹配帶來的結構性失業。最后,加大廉租房建設,放寬經濟適用房申請條件,使農村勞動力能夠實現徹底轉移,為企業提供穩定的勞動力供給。
四、總結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一分為二,民工荒現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沿海企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產生一定的沖擊,但它同時也是我國企業產業升級的“策馬便”,民工荒現象與其說是企業面臨的勞動力供給問題,不如說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催化劑。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進一步實施,我國勞動力供給的“劉易斯轉折點”遲早會到來,對一味依靠廉價勞動力取得成本優勢的企業將是毀滅性的打擊,企業應高瞻遠矚,抓住機遇,加快產業升級,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徹底擺脫民工荒問題。
參考文獻:
[1]姜衛軍:關于陜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問題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07
[2]谷延方:中古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特點----兼與工業革命時期比較[J].世界歷史,2008 (4)
[3]鄧燕飛:產業升級與民工荒現象解析[R].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2010
[4]肖雙喜:對城市“民工荒”與農村勞動力過剩并存現象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9 (5)
[5]秋曉嬌:民工荒問題研究綜述[J].甘肅農業,2008 (3)
[6]卓勇良:民工荒推動產業升級[J].浙江經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