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客觀、公正、準確地判斷企業的實際經營水平和成果,評價經營者的貢獻,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是業績考核的核心問題。而這其中,業績考核指標的確定又是這個核心問題的關鍵所在。國有企業業績考核指標目前存在著諸多不合理,可以考慮加以改進。
[關鍵詞]國有企業業績考核指標
2010年初,國資委發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在中央企業全面推行經濟增加值(EVA)考核。由此企業的關注點由企業資產規模和利潤逐步轉移到EVA為導向的價值創造能力。也由此引發很多思考,應如何更加合理的選擇業績考核指標、考核指標的權重分布、業績指標值如何合理確定等。
一、現行國有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的具體問題
績效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績效管理的核心是績效評價,通過業績考核指標體系的設定,對企業發展、企業負責人行為起著明顯的導向作用,業績指標決定了企業負責人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努力的方向。另外考核指標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到考核的結果,科學評判企業經營成果,有助于正確引導企業經營行為,幫助企業尋找經營差距及產生原因,促進企業加強基礎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科學評價企業業績,可以為出資人任免管理人員提供重要依據,可以有效地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的員工的監管和約束,可以有效激勵企業管理者和員工,還可以為政府有關部門和債權人等提供有效地信息支持。
但從國有企業業績考核的指標體系來看,主要還是圍繞企業自身的縱向比較,企業制定目標和完成情況比較;考核指標設定主要還是圍繞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率等財務指標為主等方面內容進行考核。這些指標設定不足以有效考核各種類型的國有企業,降低了考核的客觀性和全面性,不利于有效實施監管,引導企業發展。
1.考核指標以資產增值保值類指標為主
目前相關考核辦法中以財務指標為主,而財務指標又主要體現為經濟增加值、銷售收入、利潤額等指標。財務指標盡管有其易取得、易計算、通過審計有一定真實客觀性等優點,但是缺陷也很明顯的。一方面由于權責發生制會計準則的特點,財務數據容易受到人為影響,給企業會計調節留下較大的空間。另外,財務指標是一個比較滯后的指標,只能說明企業過去的行動取得了成果,至于驅動企業向前發展的一些關鍵因素卻沒有得到體現。另外,考核中過度關注凈資產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而缺乏現金流量相關指標、投資類指標,這就無法準確地衡量企業的營運能力、資產質量和償債能力,對企業未來發展狀況的預測也會有失偏頗,容易造成企業財務缺乏彈性和流動性。
2.定性指標考核方式不盡合理
在企業業績考核中,企業的經營結果許多是可以通過定量指標反映的,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利潤額等。但有些東西并不是可以進行嚴格量化的。定性指標就是不可量化的指標,只能從性質、程度、趨勢上進行分析、判斷和評估。如企業的創新與發展能力,經營團隊的素質等。
定性指標的應用是業績考核過程中一個難點問題,定性指標作為定量指標的補充,可以有效的協調業績考核的全面性,但它無法像定量指標那樣可以精確的衡量,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和評價彈性,容易產生爭議。這表現在:一方面,定性的指標選取哪些,哪些指標能有效考核企業真實業績情況較難確定;另一方面就是確定好指標后,這些指標應該占到業績考核權重的多大比例較難確定;再有,定性考核本身只能定性評價,那么誰來評估,怎樣評估才算公平、合理也是難題,評價過程中通常采用專家組成的評價小組運用知識和經驗進行判斷,主觀性較強,在實踐中難以操作,彈性過大,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3.指標選取國有企業特征不明顯
國企的板塊特性、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角色特殊,決定了國有企業不僅僅要完成一定的經營業績,也要承擔一定社會責任。但是現行的考核辦法國有企業特征不明顯,較少指標涉及國有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消費者權利的保護、企業利益相關者的保護、環境保護等指標都未設置。
4.考核指標標準值選用不確定
在考核過程中考核的標準值選用的不確定性,也是現有的國有企業業績考核體系面臨的問題。一是有些企業找不到合適的標準值進行對標,主要原因是行業數據無法采集或者樣本數量太少,未能制定出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二是混合型企業有多種經濟業務,很難用某一行業的標準值來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在業績考核過程中定量分析存在不確定性,而定性分析的標準更無法確定,定性分析的評分主要是有專家在分析的基礎上打分,打分情況必然也不盡相同,而什么標準下應該得多少分基本來源于主觀判斷。
二、現行國有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的改進方法
1.基本思路
參考目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業績指標評價體系的方法,筆者認為企業可從財務、顧客、內部營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方面入手,根據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落期)的實際情況和采取的戰略,為企業設計適當的評價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形成一套完整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2.選擇業績指標以及業績指標權重的分布
具體來說,財務指標仍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評價指標。作為一個企業,無論經濟發展、市場環境如何變化,它謀求經濟利益,為股東、投資者創造回報的基本屬性是不會變。因此,盈利能力、營運能力、資產質量、償債能力等四個方面仍然是反映企業績效關鍵指標。
另外非財務性指標,對全面考核企業業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客戶獲利能力等指標進行評價。從內部營運角度可以選取時間及質量、創新能力、營運能力水平、售后服務水平等指標進行評價。從學習與成長角度可以選取員工潛力的增加,信息系統能力的增加,激勵、權責和目標一致性的增強等指標進行評價。
對于國有企業為避免企業負責人過分追求經營業績而忽視社會效益的問題,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決定了對經營者的考核不能只顧所有者的利益,還必須兼顧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比如就業安置、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安全生產情況、重大事故等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國有企業對國家的一種貢獻,并且這種貢獻往往比純粹的經濟利益更重,因此在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考核中,其社會貢獻不能遺漏。
指標的權重是在綜合評價時,對其中某項指標的重視程度,從而對企業發展、企業負責人行為起著明顯的導向作用。例如:在企業成長階段,企業的戰略目標是發展、壯大,其關鍵成功因素是以客戶為中心提高市場占有率,市場份額對成長階段的企業至關重要性,此階段可加大市場占有率的權重。
3.業績考核指標值的設定
(1)業績考核的基本指標,可以以企業過去的業績、企業預算完成情況和行業標準值進行加權平均來確定。對于經營情況基礎較差的企業,自身過去的業績所占權重可較高,對于基礎較好的企業,要求應更高一些,行業標準值所占的權重可定的較高。目標值可綜合考慮企業過去的業績和行業標準值來設定為若干檔,不同檔次的目標值對應著不同不同的獎勵分數。總體設想是難度越高的目標,完成該目標獎勵分數較多;難度越低的目標,完成該目標獎勵分數較少。
(2)設定企業經營難度系數。根據不同企業經營規模、企業社會負擔、社會責任,另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市場環境等,經營難度不同,通過設定不同的難度系數,將評分結果,再乘以難度系數,作為企業的經營業績考核分數,從而保證考核結果更加科學、客觀和公正。企業經營難度系數根據資產總額、營業(銷售)收入、資產負債率、職工平均人數、離退休人員占職工人數的比重等因素確定。
總之,通過合理確定企業業績考核指標體系,有助于科學評判企業經營成果,正確引導企業經營行為,幫助企業尋找經營差距及產生原因,促進企業加強基礎管理和提高經營效益.有利于引導企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證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張川 潘飛:業績評價指標在我國企業中的采用現狀與啟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2
[2] 魏繼華 宗剛:企業績效評價研究概況分析[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1
[3] 謝世杰: 企業業績評價指標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4
[4] 孟建民: 企業經營業績評估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