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產者服務業的興起是現代經濟社會中典型的經濟現象之一,并導致了世界貿易與投資格局的重大變化。生產者服務業己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我國仍面臨著艱巨的促進生產者服務業大發展的任務,為此,應破除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完善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引導生產者服務業合理集聚發展,形成生產者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的格局等。
[關鍵詞] 生產者服務業服務業貿易發展促進對策
一、生產者服務業在現代經濟中的興起
生產者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是國民經濟中那些為生產者提供作為中間投人的服務的部門與行業的統稱,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其中,金融服務、專業服務、信息服務是生產者服務的最為重要的部門。生產者服務業的興起是現代經濟社會中典型的經濟現象之一。1960年代后,在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服務產出結構中,雖然服務業規模不斷增加,但是政府公共服務的相對規模卻在不斷地下降,消費者服務的比例則基本保持不變,而生產者服務上升幅度最大,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成為經濟增長中的主導。如據加拿大經濟學家的估計,在1961年~1986的25年間,加拿大生產者服務占GDP的份額增加了20%,而政府服務和消費者服務的份額則幾乎保持不變。OECD的報告也顯示,1987年~1997年,OECD國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服務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從15.4%上升到了17.6%,上升了2.2%;而同期運輸、倉儲和通訊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僅從6.8%上升到7.1%,即上升了0.2%。這表明,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產者服務業己經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
生產者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表現在其吸納就業勞動力的比重的不斷增加方面,在發達國家,在生產者服務業中就業的勞動力基本上達到70%左右,少數高達80%以上。在我國,生產者服務業吸納就業勞動力的比重也不斷增加。在2003-2006年間,我國傳統型的服務業,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中,除住宿和餐飲業就業人口有所增長外,其吸納的就業人口數均有較明顯的下降。而在同期,生產者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吸納的勞動者就業的數量均有較大的增加,四年間,其總和就業人數增長超過100萬人,其占服務業總就業勞動者的比重也由14.9%增長到16%。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與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吸納就業數量的增加最為顯著。
二、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對全球貿易和投資格局的影響
生產者服務業的興起還改變了世界貿易的結構與服務業貿易的結構。世界服務業產業結構與服務貿易結構的變動趨勢正在由傳統的一般勞動力密集型向新興的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與服務貿易包括的大多是生產者服務部門。以美國、英國為首的北美與西歐主要發達經濟體代表著這一演變的潮流,并憑借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優勢而在生產者服務領域擁有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它們這一競爭優勢的獲得則是基于相對先進的產業結構,即以服務經濟特別是生產者服務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例如,2006年,美國、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以生產者服務業為代表的新型服務貿易出口額即達597.2億美元,是其傳統的運輸貿易與旅游貿易出口額的3倍多,其總額占世界新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69.3;五國新型服務貿易進口額379.6億美元,約為其傳統的運輸貿易或旅游貿易進口額的1.8倍,其總額占世界新型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47.0%。
生產者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另一突出現象是與生產者服務業相關的FDI的快速發展。在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次級行業構成中,新型服務業所吸納的投資已經占到較大的比重。根據聯合國《2003年世界投資報告》的統計,1999年~2000年期間,第三產業的FDI占全球FDI的68.5%,而這其中,金融業即占到24.9%。在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生產者服務業方面的FDI也占到第三產業FDI的較大比重。以2006年中國第三產業中各次級行業吸納外商直接投資為例,在所有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吸納實際投資的金額最多,居于其次的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約為房地產業吸納投資額的一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所吸納的外商實際直接投資數額居第五位,列于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之后,其金額約為租賃與商務服務業的四分之一。從平均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的投資規模看,金融業單位項目吸納的實際使用外接投資金額最大,其次則為房地產業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三、促進我國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對策
1981年以來,我國生產者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務業的生產者服務功能逐漸顯現,但與英、美等國相比,我國生產者服務占國民總產出比重偏低。在當前,我國生產者服務業占總產出的比重僅約15%,而作為比照,英國生產者服務占國民總產出的比重從1992年的19%上升至2002年的26%,美國當前生產者服務占國民總產出的比重亦超過25%。可見,我國仍面臨著艱巨的促進生產者服務業大發展的任務。
1. 樹立發展生產者服務業的經濟理念。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生產者服務業是維系和支撐產品生產制造加工體系正常運轉的重要行業,涉及到產品增值的全過程,而決不是制造業的一個附屬行業。因此有必要摒棄重物質生產,輕服務發展的理念錯誤,把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放在戰略高度,并從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具體的方針政策。
2. 破除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目前中國的生產者服務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普遍高于工業,管制過多、市場化程度低的問題較為突出。較高的進入門檻和狹窄的市場準入范圍將絕大多數潛在投資者拒之門外,造成服務業部門資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競爭機制在產業發展中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因此,我國要加快對壟斷性生產者服務業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推進非基本服務行業的資源配置由政府為主向市場為主轉變。加大服務業對內和對外開放力度,利用多種渠道和手段吸引產業要素投向現代服務部門,提高競爭程度,推動產業升級。
3. 完善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生產者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許多發達國家,生產者服務業的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例如,在促進金融服務業發展方面,美國國會1999年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2000 年英國頒布的《2000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都對促進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促進信息服務業方面,美國政府先后頒布了《電子信息自由法案》、《個人隱私保護法》、《公共信息準則》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促進信息服務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4. 健全生產者服務業的行業自律協會體系
行業協會建設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關鍵。行業協會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企業在缺乏決策支持或出現問題時尋找專業服務機構的意識,還能通過信息的溝通與互動,進一步構建分層次競爭協作相結合的市場結構,培育成熟的專業服務市場體系。從美國、日本、英國等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它們都通過組建行業協會的形式來加強和完善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的管理。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行業協調體系,但這些行業協會多附著與政府的相關管制部門,很難發揮行業的自律作用與交流作用。因此,有必要以行業自律為理念,改革并健全我國現有的生產者服務業行業協會體系。
5. 培育生產者服務業需求市場
市場拉動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積極培育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市場,是我國這樣的生產者服務業后發發展國家的當務之急。一方面,要盡快切斷政府與壟斷性的生產者服務企業的聯系,使那些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性的中介性生產者服務(如會計、審計等)真正走向市場。另一方面,要推動綜合性的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剝離這些企業內向性的生產者服務部門,引導其將管理咨詢、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品牌營銷等生產者服務業外部化,促進生產者服務業需求市場的發展。
6. 協調生產者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發展
生產者服務業已初具獨立產業部門的形態,在某些城市國家或者城市經濟體,如新加坡、香港等,已經發展起相對獨立的生產者服務業體系。但是,在當前,這種生產者服務業與制造業分離而獨立推進的形態還只是建立在國際分工和區域分工的基礎上的個別現象,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仍不能與制造業的發展相脫離而單獨發展。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體中,完全脫離制造業的發展而片面發展生產者服務業仍是不可能的。
另外,從世界生產者服務業的國家分工格局看,少數發達國家已經占據了生產者服務業的高端市場,在全球市場上提供生產者服務,已經基本耗盡了現有國際分工所形成的生產者服務業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體后發發展生產者服務業,就只能建立在國內生產者服務業市場乃至區域生產者服務業市場上。而這樣的地域性生產者服務業市場必須由制造業的發展來提供。
7. 積極發展生產者服務業貿易
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分工在全球經濟層面的深化的基礎上的。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高級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服務業貿易的形式進行與擴散的。我國作為WTO成員,已經承諾盡快實現相關服務貿易自由化。并且在目前,我國在金融、保險、計算機數據服務、營銷策劃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生產者服務貿易方面的力量還相當薄弱,而通過發展生產者服務業貿易,既可以彌補我國生產者服務業特別是高級生產者服務業供給不足以及供給質量較低的缺陷,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支撐性環境,還可以培育我國生產者服務業需求市場,打破我國生產者服務下在低水平下發展的困局。
8. 引導生產者服務業合理集聚發展
生產者服務業與制造業類似,均具有集聚經濟特征。而且,生產者服務業更趨于向大都市區集聚。生產者服務業的集聚不僅能改善其所面臨的市場狀況,降低生產者服務的交易成本,還可以通過集聚所推動的生產者服務業從業者的頻繁的交流形成一種學習與交流機制,提升其產出水平與產出質量。因此,我國要按照集聚發展、強化輻射的要求,科學合理地劃分生產者服務業不同的功能區域,實現園區化管理、專業化服務和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新機制。通過規劃布局、政策引導和必要的財政支持等形式,支持生產者服務業實現區域性集聚。特別是對我國東部沿海開放城市和內地發達城市而言,要抓住我國生產服務業大發展的機遇,采取和制造業并重發展甚至超前發展的思路,發展研發、營銷等生產者服務業。
參考文獻:
[1]Greenfield, H., 1966. 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程大中, 2006.中國生產者服務業的增長、結構變化及其影響——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分析. 財貿經濟[J]. 45-52.
[3]趙群毅, 周一星, 2007. 西方生產者服務業空間結構研究及其啟示.城市規劃學刊[J]. 24-31.
[4]顧乃華,畢斗斗,任旺兵.2006.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文獻綜述.經濟學家[J].(6).
[5]馮海華,王玨.生產者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審計與經濟研究[J].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