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要性是現代審計理論和實務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重要性及重要性水平的應用貫穿于整個審計過程的始終,對于科學地制定審計計劃、確定抽樣規模和提出審計意見都有重要影響。對重要性的正確理解對于提高審計效率,防范審計風險至關重要。
[關鍵詞] 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審計風險
重要性的概念來自于現代審計方法的運用,在抽樣審計時,由于有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審計人員就必須降低由此帶來的審計風險或者把審計風險控制在一定的水平,為此審計人員必須衡量報表使用者心目中差錯的重要程度,由此產生了重要性的概念。正確理解重要性的含義,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對合理的確定審計程序,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的質量與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重要性、重要性水平的概念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 1221 號——重要性》第三條界定了重要性的含義,指出重要性取決于在具體環境下對錯報金額和性質的判斷。如果一項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則該項錯報是重大的。即“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重要性水平就是指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或決策的錯報或漏報的具體金額的界限值。
二、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作出的審計結論與被審計事項實際情況相背離,而將承擔審計責任的可能性。 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構成,由于控制風險和固有風險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所以通常將其合并稱為“重大錯報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檢查風險是指某一賬戶或交易類別單獨或連同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產生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未被實質性測試發現的可能性。其關系可表述為: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由此可見,要降低審計風險,就必須降低檢查風險。
三、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
審計風險實質上強調的是會計報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錯報或漏報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由于審計測試和內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審計人員不可能將所審報表中所有的錯報或漏報都查出來,所以審計風險始終存在,但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可通過執行合理的、必要的審計程序,盡可能將審計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時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這就需要充分考慮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
1. 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呈反向關系
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的判斷直接影響審計風險。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這里所說的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額的大小。通常2萬元的重要性水平比1萬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對審計人員來講要查出2萬元以上的錯報和漏報顯然要比查出1萬元以上的錯報和漏報更容易,可見重要性水平是2萬元的審計風險比重要性水平是1萬元的審計風險低,即查不出2萬元以上的錯報和漏報的可能性要比查不出1萬元以上的錯報和漏報的可能性要小。
2. 審計風險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
審計人員在審計準備階段要評估被審計單位的重大錯報風險,該風險越大,被審計單位出現重要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越大,審計人員越要小心謹慎,重要性水平就要確定得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可定的高一些。因此,重要性水平與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成反向關系。在審計風險模型中,審計人員所能控制的只有檢查風險。而檢查風險的控制取決于根據被審計單位實際情況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所確定的重要性水平。確定一較低的重要性水平,可將檢查風險控制在較低的水平。
3. 審計人員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取決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如果原本2萬元的錯報或漏報才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但審計人員卻將重要性水平確定為1萬元,審計人員就會擴大審計程序的范圍或追加審計程序,導致審計效率降低。如果原本1萬元的錯報或漏報就會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但審計人員卻將重要性水平確定為2萬元,審計人員所執行的審計程序要比原本應當執行的少,這必然會導致審計人員得出錯誤的審計結論。所以,重要性水平偏高或編低均對審計人員不利,審計人員應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四、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在審計程序中的應用情況
1. 審計計劃階段。審計人員在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需要考慮計劃的重要性水平。在計劃審計工作時,審計人員應當根據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確定一個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包括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和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以便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2. 審計執行階段。隨著審計過程的推進,注冊會計師應當及時評價計劃階段確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據具體環境的變化或在審計執行過程中進一步獲取的信息,修正計劃的重要性水平,進而修改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3. 評價審計結果階段
(1)將評價審計結果時確定的重要性水平與前階段運用的重要性水平進行比較,以判斷實施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
隨著審計過程的推進,重要性水平更趨于客觀,它可能與計劃階段或審計執行階段修正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此時,注冊會計師要將評價審計結果運用的重要性水平與計劃階段或審計執行階段修正的重要性水平進行比較,以判斷實施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如前者比后者低,則審計風險相應增加,這就要求執行更多的審計程序,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2) 將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與評價審計結果運用的重要性水平進行比較,以發表審計意見
①如果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低于重要性水平,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不重大,注冊會計師可以發表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②如果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超過了重要性水平,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可能是重大的,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通過擴大審計程序的范圍或要求管理層調整財務報表降低審計風險。如果管理層拒絕調整財務報表,并且擴大審計程序范圍的結果不能使審計人員認為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不重大,審計人員應當考慮出具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