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讓定價是關聯企業避稅時的一種主要方式,跨國公司在進行內部貿易轉讓定價安排時,將受到所涉國稅務當局的約束和管制。在正常交易原則的前提下,轉讓定價調整方法包括以價格為基礎的方法和以利潤為基礎的方法。本文對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北美國家在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資本弱化三個方面的具體調整方法上作了詳細闡述和比較分析。
[關鍵詞]轉讓定價調整方法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資本弱化
隨著隨著國際貿易的全球化以及跨國公司的發展,關聯企業的內部交易迅速增加,國際避稅活動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避稅手段不斷翻新。而轉讓定價又是避稅手段中最主要的一種方式,因此研究轉讓定價調整方法,阻止跨國投資者的避稅活動是很有必要的。
從20世紀初,美國就率先對國際避稅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其反避稅的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立法并積極推行轉讓定價稅制的國家,其最初條文始見于1918年的出臺的納稅制度中。美國的轉讓定價稅制立法較全、操作辦法較具體。而作為其重要貿易伙伴的毗鄰國家加拿大,在轉讓定價調整方法上也有獨到之處。目前針對關聯企業的轉讓定價調整方法主要發生在有形財產的銷售、無形財產的轉讓以及跨國公司間的金融交易等領域。
一、有形財產的調整方法
美國最初實行的是傳統的“比較價格法”,具體是指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和成本加成法。但是由于以非關聯企業之間交易數據位基礎的比較價格法最關鍵的是要找到適合的可比價格,而在實際運用難度極大,在日常大量的交易活動中幾乎找不到真正的可比非受控價格,以把不合理的轉讓定價調整到正常交易價格上來,所以美國財政部1994年出臺的《第482條實施細則》添加了“比較利潤法”,包括可比利潤法和利潤分割法,它是從利潤比較入手,進而反推轉讓定價的不合理,把不正常的應稅所得調整到正常的應稅所得上來,大大降低了利用比較價格法時的工作難度。
加拿大的轉讓定價納稅調整方法和OECD準則保持了較高的一致性,在傳統方法上和美國是一樣的,即可比非受控價格法,再銷售價格法、成本加成法和其他方法,但根據OECD1995年轉讓定價指南進行調整方法修訂時,新增了利潤分割法和交易凈利潤法。交易凈利潤法是對納稅人從受控交易中所獲得的相對于一適當基礎(如成本、銷售額、資產)的凈利潤額進行審查,并與獨立企業與類似情況下所產生的凈利潤比較,進而確定受控交易的正常交易價格。
在調整方法的選用順序上,美國實行最優法原則,即某些類型的交易并不和特定的方法相對應,對于具體的情況,不存在絕對優先的方法,而是需要采用依照實際情況對正常交易結果能夠進行最可靠衡量的方法,來確定一項受控交易的正常交易結果,這使得轉讓定價方法的適用有了很大的靈活性。而加拿大國內收入局認為,一般情況下傳統交易方法要優于新的利潤方法,在適用的順序上應首先考慮傳統方法。
值得說明的是,以上所述方法都是進行“事后調整”,除了實務操作上的繁冗復雜,有事還會引起征稅國家間以及征納雙方間的稅務糾紛。因此,美國于1991年首創了預約定價制度,即納稅人與其關聯方在關聯交易發生之前,向稅務機關提出申請,主管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通過事先制定一系列合理的標準,來解決和確定未來一個固定時期內關聯交易的定價及相應的稅收問題,是一種“事前”納稅調整方法
二、無形資產的調整方法
關聯企業間的無形資產轉讓定價的非正常交易行為通常就是授予許可證并且收取不符合市場交易價格的特許權使用費。美國針對無形資產的轉讓定價規定了四種方法,即可比非受控交易法、可比利潤法、利潤分割法和其他方法。其中,非受控交易法在確定無形資產的正常特許使用費時,主要是看在可比情況下可比無形資產的可比交易。在這四種方法中不存在先后順序,即最優法原則同樣適用。
加拿大國內收入局關于無形資產轉讓定價調整方法的規定為,如果關聯企業間在銷售或特許使用無形資產時,同時為具有獨立競爭地位的第三方提供了相同或類似的無形資產,那么可以用可比較非受控價格法來檢測關聯企業間的這項轉讓價格是否符合獨立競爭原則的要求。但是,有的無形資產價值非常之高,或者該項無形資是獨一無二的,其價值根本無法確認,沒有適當的資產可與之相比較。在這種倩況下,以可比非受控價格法為代表的比較價格法和交易凈利潤法的可操作性越來越小。因此,加拿大遵從OECD準則中推薦的利潤分割法來解決無形資產的價格問題。
三、金融交易領域的調整方法
關聯企業間的金融交易的一種主要形式就是資本弱化,即在企業資本結構中減少自有資本的數量而增加貸款的數量, 從而增加利息扣除。資本弱化也被視為轉讓定價的一種形式,而針對資本弱化的納稅調整主要是依靠本國的資本弱化條例。
對資本弱化的稅務處理,美國和加拿大都遵循安全港原則(又稱固定債務、權益比例法),是OECD委員會在1987年發布的《資本弱化政策》中提出的兩種應對措施之一,即對資本結構中債務資金與權益資金的比例作出了限定,超過了特定的債務、股權比率的企業將會適用于資本弱化規定,不允許利息在稅前扣除。但是兩國在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上有差別,美國的資本弱化條例適用于非居民股東直接或間接地參股達到50%以上的美國公司,而加拿大的這一比例為25%。此外,在適用條件上,加拿大規定的債務與凈資產比例為2:1,超過了此比例即滿足資本弱化條例,其多余部分的債務所支付的利息,在支付給非居民時既不能扣除,也不能向以后年度結轉。而美國的規定為債務與凈資產比例為1.5:1,且還需滿足凈利息費用要超過企業當年的利息扣除限額(利息扣除限額等于企業調整后的應稅所得的50%,如存在上年度結轉的限額余額,還可加上此項余額),那么超過部分即屬于“不合格的貸款利息”,不允許稅前扣除。
參考文獻:
[1] 趙晉琳:關于轉讓定價調整方法的比較分析[J].財經科學,2006(9)
[2] 邵明均:加拿大的轉讓定價新規則[J].涉外稅務,1998(12)
[3] 楊斌:轉讓定價調整的具體方法[J].涉外稅務,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