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企業對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為此,我們要采取全球邊角策略;積極開展協作,建立戰略聯盟;通過大中小企業縱向系列化、規模化合作,加速國際化經營進程;實施特色經營策略和“貼牌”經營策略。
[關鍵詞] 中小企業國際化國際化經營比較優勢策略室
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據聯合國調查,中小企業在國內的平均市場占有率達到 30 % ,在國外的市場占有率約為15%,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投資的企業平均市場占有率也達到 38 %。相比之下大型跨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只有 32 %。在我國,中小企業幾乎提供了全部輕工、紡織、服裝、玩具、五金行業的出口產品。中小企業對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專家預言,未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將取決于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發展狀況。所以,我國中小企業應盡快轉變觀念,從原來以引進來為主的國際化經營策略轉變到以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國際化經營策略,只有這樣我國中小企業才能著眼于全球化市場,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化策略,避免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慘遭失敗。
一、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比較優勢
1.國家政策支持
2003年1月1日起執行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 》 對如何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作出了相關規定:政府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促進中小企業產品出口,推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國家有關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通過開展進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等業務,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外市場。國家制定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到境外投資,參與國際貿易,開拓國際市場。這些政策法規對于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是十分有利的。
2.反應敏捷,經營靈活
中小企業一般內部管理層次少,信息溝通方便,反饋快,能很快地更新產品,改善內部經營,以及利用更新的技術獲得先人優勢。中小企業的營銷手段相當靈活,它可以根據不同的顧客,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中小型企業投人項目一般較小,投資額度小,建設工期較短,能很快將產品投放到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在市場退出上也是如此。
3.技術創新和適用技術的優勢
雖然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財力從事研究與開發工作,但為了求生存,進行技術創新的熱情很高。它們能根據項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致力于開發周期短、見效快的技術,且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速度快、效率高。另外,大企業為了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可能排擠一些生產工藝、加工手段無法用機器代替或不可能采用大規模形式生產的技術,而中小企業卻能很好地開發利用,形成適用技術優勢。
4.專業化生產優勢
中小企業由于受財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進行多樣化經營以分散風險,但能立足于現有條件,專注于某種產品研究、開發與生產,其產品可具有相當高的專業性和獨特性,開拓大企業因不能形成規模生產而不愿插足的市場縫隙。同時,中小企業能以其靈活而專業化的生產與大企業進行經營、生產協作一體化。
二、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不利因素
1.國際化觀念和國際經驗的局限
眾多中小企業的創業者缺乏國際化全球化經營意識,觀念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這種安于現狀的思想是當前中小企業國際化的障礙。一些中小企業主要決策者缺乏全球化的思維方式,對國外市場感知心理遲鈍,難以形成全球化理念。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時間較短,沒有系統和有效的管理體系,國際化經驗不足。
2.管理模式落后,經營者素質較低
目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還很落后,有些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經營管理上,與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外企業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各種制度比較健全,在市場調研、研發生產、市場拓展、銷售控制、人才培養、戰略制定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相比之下,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管理隨意、粗糙,缺乏制度和規范,特別是缺乏既懂國際經濟與貿易事務,又能處理 WTO事務的人才,這將嚴重影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3.規模小、資金不足、融資困難、產品結構不合理
資金不足是束縛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主要“瓶頸”。民營中小企業能夠申請到的貸款不多,而且中小企業知名度低,采取對外融資的方式也很困難。如果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后續資金不足,將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甚至導致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夭折。而產品結構不合理又制約著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使企業面臨著更大的風險。
4.優質產品和品牌產品少,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
國外跨國企業一般都擁有品牌產品,而且資本雄厚,可進行技術改造和科研工作,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而我國民營中小企業既缺乏品牌產品,又缺乏科研能力,與國外企業進行正面競爭處于不利地位。
三、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策略
1.進行合理定位,采取全球邊角策略
合理地定位自己的優勢,從眾多的國際市場中,去發現那些被大企業忽略或無暇顧及的細分市場,或找那些被別的企業放棄的細分市場,開發和生產適合這些細分市場所需要的產品,進而占領該市場,實現區別化經營。金城集團就是靠實施邊角戰略取得成功的企業之一。金城集團所在行業是國際競爭非常激烈的摩托車行業,有來自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的強大壓力。由于實力較弱,難以與國際知名企業抗衡,金城集團在大量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全球邊角市場進人戰略,即不在發達國家競爭激烈的市場同強大對手正面競爭,而是到比較貧窮落后的國家開發市場,從而獲得巨大成功。
2.積極開展協作,建立戰略聯盟
中小企業進人國際市場所面臨的困難比大企業要多得多,故可與大企業結成某種穩定的協作關系,以達到資源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是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分工體系,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捷徑和重要策略。對于大多數不熟悉國際市場或無力直接經營出口業務的中小企業,可尋求大型外貿企業的幫助或加人外貿公司牽頭組建的綜合商社。對于具有規模效益的產業,中小企業可加人以國內大企業或國外跨國公司為核心的跨國經營集團。中小企業戰略聯盟的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包括合資企業、互相持股、合作企業、合作開發、聯合生產和營銷、加強與供應商合作、渠道協議以及特許協議等。
3.通過大中小企業縱向系列化、規模化的合作,加速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進程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開展專業化的協作生產,為大企業生產零部件、供應原材料等,發揮自身小而精的優勢。由于中小企業構建國際分銷渠道存在不少的困難,可以參與大企業的國際分工協作體系,充分利用大企業的外銷渠道、信息、信貸等便利條件,將一些具有特色的產品或服務打入國際市場。這是個雙贏的結果,對大企業而言,出口產品加人了中小企業的附加產品,增強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對中小企業而言,既保住了國外的市場,又免除了獨自開辟國外市場的投資和風險。
4.特色經營策略
生產和經營具有與眾不同的產品,實現以特色取勝。特色可以表現在許多方面,可以是產品具有特殊的作用,滿足顧客特殊需要;或具有獨特的生產技術,產品設計、加工工藝高人一等;或使用本地獨特的資源使產品具有獨特的功能;或在商業文化、銷售服務等方面與眾不同等。這種策略是我國民營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最現實可行的策略。
5.“貼牌”經營策略
貼牌經營戰略的基本思路是發揮本企業的比較優勢(主要是成本優勢) , 與國外企業的品牌相結合,既有利于發揮產品成本低的優勢,又利用國外的品牌來推銷本企業的產品,盡快把本企業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那些擁有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而缺乏國際品牌優勢和國際營銷網絡的企業。民營中小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創立國際知名品牌。貼牌只能短期性的,沒有品牌,企業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但由于這種策略不容易引起競爭對手的注意,當企業的條件不成熟時,不妨先采用這種策略,然后逐步提高企業素質,積累資源,為以后創品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姚順先: 日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比較 [J].經濟體制改革, 2 004( 2 )
[2]昊漢篙:民營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模式 [J].企業經濟, 2 004( 9 )
[3]尹柳營 樊友樂: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策略 [J].科技進步與對策, 2 003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