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末,隨著國內外政治和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對煤炭工業采取了關井、壓產的措施,以扭轉產量過剩和企業虧損的局面。本文簡單談談我國媒體產業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煤炭工業 煤轉電 煤化工 潔凈煤技術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大、中型煤炭生產企業都擁有專門的煤炭運銷和物資管理部門,多被稱為運銷處和物資處。在20世紀90年代中葉和本世紀初,國有煤炭企業基本實現了由工廠制向公司制的轉變和主輔分離的改革,相繼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在集團化的管理體制下,煤炭運銷和物資管理業務與煤炭開采主業剝離,重組為專業化的運銷和物資分公司(或被冠以其它名稱),擔負著煤炭儲運銷、物資采購與供應、國內外貿易等職能,是集團的流通利潤中心。為實現煤與非煤并重的戰略目標,煤炭企業通常的做法有兩種:一是依托煤業優勢發展新型接續產業,如煤電、煤化工等;二是在現有非煤產業中選擇優勢明顯的產業重點發展。煤炭企業已有的非煤產業盡管類別眾多,但絕大多數小而散,難以承擔重任。醫院、學校等本應由社會承擔的服務職能移交社會。在不多的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現有非煤產業中,各煤炭企業根據產業特點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煤炭運銷和物資管理業務為基礎的物流業。運銷和物資分公司也憑借已經積累多年的基礎設施、品牌等優勢,立足于集團煤炭運銷業務以及集團內部物資采購業務開始大力發展物流業,并在商流的大進大出中創造了較高的利潤。一批擁有獨立法人地位,隸屬于大中型煤炭企業的物流公司相繼涌現。盡管這些物流公司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但整體看,物流業務仍然以煤炭運銷和滿足礦區內生產的物資供應為主,而很少真正涉足服務社會的綜合配送領域。因此,這些物流公司開展的業務仍然沒有脫離煤炭企業集團自身的煤炭運銷和物資供應,利潤來源仍然是貿易,而非物流服務。這也是我國煤炭企業發展物流業的通病。
我國煤炭企業整體競爭力較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很低。煤炭行業至今沒有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1998年,原煤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大型企業只有17家,占全國原煤產量的20.4% ,大同礦務局是我國最大的動力煤生產企業,1999年生產煤炭3000萬噸,銷售2914萬噸,市場占有率只有2.9%,而美國4家最大產煤公司1996年的產量為3.49億噸, 占當年全國總產量的36%。
2. 行業競爭力不強。
3. 國際競爭中處于弱勢。我國煤炭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遠遠落后于美國、澳大利亞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煤炭工業。我國煤炭生產和利用技術落后,突出表現在勞動生產率和投入產出效益低下,技術進步速度慢。1995年我國煤炭工業人均年產量僅為美國的2%。國有煤炭企業生產成本和出口成本高昂,在國際上競爭力很弱。
我國是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而石油和天然氣相對短缺。有關專家預測未來50年,煤炭作為我國主要能源的格局不會改變。大力發展煤化工行業是我國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趨勢。煤化工涉及煤的焦化、氣化、液化以及煤的化工制品等多個領域,以冶金焦生產、合成氨造氣和城市燃氣工程為主要行業特征。20世紀后半葉,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煤化工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在煤的潔凈化、高效燃燒、聯合循環發電、干熄焦、煉焦過程自動化、煤炭氣化以及環保型潔凈能源為主的煤化工能源技術等都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但是,煤化工生產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新技術和新設備的基礎研究依然薄弱,煤化工產品結構與質量仍不盡合理,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也需引起重視。因此,發展新型煤化工對煤炭、冶金、城市建設和煤化工行業結構的調整及其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煤炭企業的物流業包括兩類:一是煤礦物資物流;二是煤炭產品物流。基于現有物流基礎,煤炭企業面向社會開展真正的物流業務也有兩條途徑。一是煤礦物資物流的延續,即發展社會非煤產品物流;二是面向社會開展煤炭產品物流,即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前者不是煤炭企業的強項,且發展不同產品物流所需的條件不盡相同,情況較為繁雜,利潤也不高。而后者則是煤炭企業的優勢,不僅能真正帶動煤炭企業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型服務業的轉型,還由于占據了煤炭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而獲取較高的服務增值。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型服務業跨越僅僅憑借傳統的貿易物流是不行的,傳統煤炭物流公司必須實現向煤炭供應鏈管理服務商的轉型,這也是國有煤炭企業物流公司的發展方向。
首先,提高整個煤炭行業經濟效益。煤炭企業多、小、散、亂的格局,不僅使煤炭業整體開采水平低,還造成資源浪費嚴重,經濟效益差。通過整合重組,形成擁有先進開采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優勢的大型骨干企業,煤炭產量增加,行業效益提升,同時財政貢獻率也得到提高,經濟效益顯著增強。
其次,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煤炭企業多、小、散、亂的局面很容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據測算,在礦難方面,其中鄉鎮煤礦占到70%,鄉鎮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相當于國有重點大礦的17倍。有關部門調查發現,過去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煤礦主體主要為中小企業。通過整合重組,煤礦事故起數下降,原煤生產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原來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再次,解決我國煤炭企業集中度過低和無序競爭狀況。煤炭企業向大型化、集團化發展和實現產業集中高效生產是世界煤炭工業發展的趨勢,發達國家的煤炭行業已經形成了規模化開采和強大的企業競爭力。而我國煤炭行業還處于多、小、散、亂的格局,煤炭整體開采水平低,開采秩序混亂,無序競爭現象較嚴重。加快整合重組,形成一批開采技術先進、管理經驗豐富、資金雄厚的大型骨干企業,對提高我國煤炭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形成良性競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最后,充分落實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煤炭資源整合重組,實現產業集中高效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煤炭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保護環境,順應生產力發展和生產方式轉變的要求,走符合經濟發展潮流和發展大局的道路,尊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了煤炭行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需要和深刻必然。
煤炭行業承擔著保證國家能源供應,保證礦工安全,保護資源和環境的責任,事關經濟發展態勢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重任。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決打破所有制界限,因地制宜,因礦制宜,加快整合重組,推動煤炭行業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永峰:從國家競爭優勢淺談我國煤炭業的發展[J].市場論壇,2008,(3)
[2]肖莉:金融危機下煤炭產業轉型發展思考[J].經濟問題,2009,(6)
[3]黃佐研:煤炭價格機制沿革與發展趨勢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8)
[4]牛克洪:中國煤炭企業化解金融危機對策的研究[J].中國煤炭,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