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是一種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根據交易形式的不同,可將金融衍生品大致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互換四類。計算機技術、通訊、網絡技術等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信息傳遞的迅捷,交易速度的加快,結算的便捷,使很多金融衍生品的開發和上市交易成為可能。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是新的金融工具,產生糾紛時,有時會出現無法可依和無章可循而面臨的風險。據統計,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因做業務而發生的虧損,多半是源自于法律缺陷或不完善。
[關鍵詞] 個人金融衍生業務 法律風險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的發展現狀
按照投資方向與方式不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主要有:
1.新股申購類:2007年資本市場的火爆讓新股申購類銀行產品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人民幣個人金融衍生業務的一大特點就是出現了大量的“打新股”產品,這是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中股票類產品增加的重要原因。
2.銀信合作類: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與信托合作的基本模式就是通過信托合同,建立信托關系,明確銀行、信托公司和投資者各方的權利義務。銀行作為委托人,交理財資金信托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作為資金的受托人,按照合同約定進行投資管理;信托期滿,向受益人(銀行理財計劃的投資者)分配信托財產。
3.結構性理財類:結構性個人金融衍生業務風險和收益通常介于股票投資和固定收益債券之間,是一種比較穩建的投資選擇。一般而言,結構性個人金融衍生業務內含有一個或多個衍生工具,可掛鉤到不同的產品組合中,以不同的包裝形式推出,并且其結構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
二、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的主要法律風險
在我國個人金融衍生業務蓬勃發展的同時,應當看到受我國金融法律制度和管理體制的制約,個人金融衍生業務的法律風險十分突出,并成為金融衍生業務最主要的潛在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面對的法律風險主要有:
1.立法上的不完善。現行的法律法規尤其是銀監會的各類通知,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我國暫時還沒有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品的成文法,在立法層面上還是相對滯后的。
2.銀行與客戶地位的不對等性。商業銀行與客戶的地位的不對等性主要體現在銀行主動客戶被動。如,2008年1季度在379款組合管理類產品中:有371款規定了發行主體的提前贖回權條款,有0款投資者沒有提前贖回權條款。
3.信息透明度極低。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品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應提高警惕,由于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之信息極不對稱,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品本身蘊含著的巨大的風險。筆者認為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于我國商業銀行個人金融衍生品業務,例如:2008年組合管理類產品的信息透明度為0,2010年1季度信息透明度僅為3.96%,亟需提高。數據來源于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產品中心《2008年全部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分析報告》(2010年1季度)。
三、防范和化解法律風險的對策
中國之所有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沒有受到巨大的直接沖擊,并非是由于中國的金融體系非常嚴密,金融監管和金融立法非常完善。而恰恰是中國金融市場尚不足夠發達,還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完全融入全球經濟中,才使得我們沒有趕上金融泡沫的破滅。事實上,面對金融危機的到來,我們還有許多監管與立法空白之處,如果不加以及時彌補,我們將無法從容應對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后續、深遠的影響。在當前的金融危機中,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法律糾紛,急需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風險進行明確劃分和適當分配。參照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針對法律風險提出如下對策:
1.完善中國金融監管與立法。現代金融是法治金融,金融運行、金融監管等都要受到法律的調整和規范,金融監管與立法的完善與否以及質量好壞直接關系我國金融運行的質量。當前我國的立法和監管機構應特別關注金融業所面對的不同外風險,對內嚴格控制金融混業經營所引起的風險傳染,對外控制金融業開放的范圍和節奏,防止國外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體系的沖擊;而在微觀層面上,我國金融立法和監管機構則應注意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在宏觀層面上注意防范系統性風險。
2.加大信息披露力度。銀行應進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及時發布詳細、客觀的產品投資報告,根據對國際、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以及金融市場發展變化的分析研究,做好個人金融衍生業務實際收益的解釋和說明工作,充分維護投資者的產品風險知情權,做好公眾教育和溝通解釋工作。銀行還應盡快建立和完善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制度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適合度評估制度,避免盲目銷售造成的客戶投訴。對銀行來說,做好客戶甄別工作,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客戶,是避免糾紛、維護自身品牌聲譽的重要環節。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大對銀行個人金融衍生業務營銷和運行情況的信息披露監管力度。
3.加強金融監管機構的協同配合。應對金融危機,一行三會都在采取各項措施,但由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同配合仍需加強。以住房信貸政策為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都單獨下發了相應通知,但這些通知之間本身就存在不協調的因素,使得商業銀行對所謂的“自住房”、“二套房”、“改善性住房”等一度產生不同的理解和適用標準。從中可以看出,在政策制定出臺時,監管機構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與協調。當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已明確指出:“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
4.正確處理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關系。當前,美國次貸危機暴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監管機構對金融創新產品如金融衍生品的監管過于松散,甚至監管缺位。而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并不發達,目前,中國金融立法對金融機構的創新權利限制過嚴。雖然這也避免了中國重蹈美國次貸危機的覆轍,但我們不應該因噎廢食,一方面既要防范金融創新過度導致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動金融創新,在法律的規范下進行金融創新活動。在鼓勵金融創新和市場競爭的同時,應該加強覆蓋所有類型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體制,提高市場透明度,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張元萍主編.《金融衍生工具教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
[2]王增武:銀行理財的八個不等關系,《金融博覽:BC客戶》,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