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職教育是中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財會專業培養的角度來說是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主要培養目的。因此,要求高職財會專業畢業生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快適應會計崗位工作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本文擬對高職財會專業《基礎會計》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關鍵詞] 基礎會計實踐性教學教學改革
《基礎會計》是高職財會專業一門極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課程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對財會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知識領域。如何將學生帶進專業大門,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門會計入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扎實的操作技能,按照以往的理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無疑是行不通的,必須進行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
一、《基礎會計》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技能為主線,以單元(項目)課程為主題,以會計實踐操作為考核依據,徹底打破按學科和理論體系設計課程的模式,按照初學者的認知規律,以“記帳憑證登記——帳簿登記——編制會計報表”等模塊群設計學習單元,以夯實專業基礎、能履行崗位能力、把握初級會計崗位專業技術、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盡可能形成模塊化課程體系。
二、《基礎會計》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 高職教育層次決定了該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基礎會計》課程在第一學期開始學,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一批大部分錯失高中升學機會的新生,理論接受能力原本較薄弱,更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可言,等待他們的卻是陌生的知識、全新的課程,這是教學的現實,傳統的與實踐脫離的理論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教學要求,必須進行改革。
2.《基礎會計》課程地位決定了該課程必須進行實踐性教學改革
《基礎會計》是財會專業的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后續的課程如《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可看作是它的延伸、擴展與充實。學生通過課程的實踐性學習,初步形成正確的會計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掌握會計基本知識,掌握會計核算基本操作技巧,初步具備會計業務的動手能力。
3.《基礎會計》實踐性教學是高職校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在我國,對大部分將流向會計職業界的會計專業畢業生來講,會計實際操作能力應是高職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且高職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具有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了縮小理論與實際的差距,使學生一畢業就能勝任工作,在學生學習期間就必須加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基礎會計》的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動手能力。
4.《基礎會計》實踐性教學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眾所周知,會計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管理課程,特別強調運用會計理論解決會計實務中的具體問題,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執業環境復雜多變,會計的專業教學要為學生將來從事會計職業而服務,離開會計實踐性教學,就難以進行會計人才的培養。但從當前情況看,傳統的會計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日益發展的社會需要。如何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學習到適應今后工作需要的技能極為重要。為此,我們設想通過設立仿真會計模擬實訓室,使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達到邊學理論、邊實踐的目的。因此,《基礎會計》的教學采用實踐性教學顯得優為重要。
5. 嚴峻的就業形勢決定了該課程要進行實踐性教學改革
當前社會就業形勢嚴峻,高職教育的學歷層次決定了畢業生就業的弱者地位,只有既有理論知識、更有扎實的實踐性技能的優勢,這樣才能在就業競爭中占有自己的領地,學校辦學才得以可持續發展。當前社會條件下,學校統一組織學生下企業參加實踐不切實際,因此要加大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力度,強化學生會計技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工作。
三、《基礎會計》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教材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劃分兩大模塊:
(1)會計基礎知識模塊
① 對教材內容順序進行必要調整,把“財產清查”的內容提前到“復式記賬”之后,“會計憑證”之前,這樣與前面的會計概述、會計要素、會計平衡公式賬戶和復式記賬等內容連成一片,形成會計業務基礎知識模塊的基本內容,便于會計基礎知識的學習與考核
②如果教材中的文字表述的題目用原始憑證的樣式來替代,這樣更便于學生對會計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2)實踐性操作模塊
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處理程序”“會計報表的編制”劃歸為會計實踐性操作訓練模塊,這樣便于會計實踐性操作的學習訓練與考查;對會計工作的組織和管理僅作為一般要求,這樣整個課程就形成了完整的實踐性教學過程。另外,在講解業務時,如能直接參照相應的原始憑證作相應的業務處理,而不要根據文字的題目來做,那樣更接近實際,也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原始憑證的相關知識。
2.《基礎會計》教學方法的改革
(1)運用多媒體教學
目前,我們教師基本脫離了“三一工程”,即一枝粉筆,一個教案,一本教材;以多媒體手段演示內容,講解清楚。有文字 ,有圖表,比較生動地將枯燥的會計內容表達出來。對于概念、憑證、帳簿,則結合實物來演示,直觀地增加理解和印象,當然有實物投影效果會更好。
(2)注意會計模擬實驗室的功能開發,充分發揮會計模擬實驗室的作用
在進行會計憑證的教學時,領學生參觀會計模擬實驗室,檢查過去學生實習作業,了解學生是如何進行會計憑證的填制、粘貼,裝訂的,教學方式直觀,學生便于理解,容易有新鮮感,從而產生學習情趣,教學方式直觀,學生便于理解,容易有新鮮感,從而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3)運用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學生研究實際問題,注重學生智力開發及能力培養的現代教學方法,它有著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作為初級階段的啟蒙課程——《基礎會計》,由于教學對象是沒有任何會計基礎的初學者,傳統上很少運用案例法。然而,《基礎會計》又是一門最需要用案例來闡釋的課程,尤其是對于會計一般原則的理解和運用,案例具有重要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廣泛查閱資料,尋找適合初學者分析的案例。對初學者進行案例教學,一般適宜采用在理論闡述后舉出案例佐證。即在講解完有關的知識以后,結合課本的理論知識,先給學生相關的案例,然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討論,促使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通過自由發言,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則從中進行指導、啟發、總結,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充分運用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的方法
①單項實訓:要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即在基礎理論知識講授完畢之后,及時讓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去處理具體的問題 。
②綜合實訓:集中安排四周左右的時間對會計基礎知識進行綜合操作,內容包括: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審核和傳遞、現金和銀行存款等一些簡單又基本的會計核算業務,初步了解和掌握會計賬簿的登記和會計報表的編制。
(5)帶領學生到實訓基地進行現場觀摩,對會計環境形成感性認識
在開課前可由老師帶領學生到實訓基地的財會部門進行參觀,了解實際單位會計機構的設置及會計核算借助的工具——憑證、賬簿、報表等資料,觀摩實際單位會計核算處理程序,增強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
3.考試方式的改革
考試改革以 “實踐性”為中心,突出對會計基本技能的考查,通過增強對會計實際操作內容的考核,來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耐心、嚴謹、規范、整潔的職業習慣的養成。
(1)會計基礎知識模塊可采用卷面形式,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
(2)實踐性操作模塊可多采用業務為主,每學完一個模塊,即對該模塊進行系統檢測。
(3)期末考試可以全都是業務題,基本覆蓋了本課程所遇到的基本業務。這樣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對會計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
四、《基礎會計》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
1.與課改同步的教材目前比較缺乏。
2.進行實踐性操作時,與題目配套的原始憑證的取得有一定的難度。
3.按照課改的要求上課,學生們動手的時間較長,該課程的授課時間會更長。
4.部分教師直接由大學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對單位的工作流程并不是很了解,對會計工作方面的具體操作的能力還經驗不足。
《基礎會計》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是財會專業課改的重要內容,理論上覺得并不是很難操作,但真正去實施,也許將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以上僅是我對《基礎會計》課改的一些看法,是否能實施,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 基于教學實踐的《基礎會計》課程改革探討高鳳麗
[2] 鄒雪梅: 談高職院校《基礎會計》教學改革[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21)
[3] 張志忠: 會計基礎[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