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研究河北省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現狀出發,探索河北省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缺失的原因,被征地農民社保問題主要與征地補償價格偏低,就業安置措施滯后,非農就業歧視和農民工社會保障缺失相關。通過深入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當前河北省被征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障、就業保障、教育及培訓等相關保障的政策選擇。
[關鍵詞]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河北省
一、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現狀及問題
1. 補償形式多樣,解決部分農民就業。目前河北省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現狀為:一是拆遷與安置相對同步進行,做到了拆遷與安置相對統一規劃,同步建設;二是免費為被征地農民舉辦技能培訓,推薦被征地農民就業,創造被征地農民就業機會;三是為被征地農民辦理“農轉非”,為部分被征地農民辦理低保,解決困難農戶的生活問題。
2. 保障方式單一,農民真正獲益較少 。2009年,河北省政府提出優先將失地農民納入農村養老保險,但尚未提出針對性優惠政策,對于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方面則鮮為涉及。尤其在醫療方面,雖然部分農民參加了新農合,住院報銷,但隨著醫療費用的大幅攀升,致使“失地”農民醫療風險凸顯,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愈演愈烈。醫療風險具體表現在有病不敢就醫或無法長期堅持就醫等問題上,“失地”農民“小病硬扛,大病等死”的現象并不少見,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3. 家庭保障方式弱化,農民自我保障意識差。家庭保障方式是農村主要的養老保障方式,這是依賴子女供給的養老模式,具有一定的社會風險。這種保障方式從表面上看是子女贍養父母,實際上是土地為其提供了贍養依據和資源。農民一旦失地,那么家庭保障模式存在的基礎和依據也就不存在了。加之被征地農民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在面臨失去土地就相當于失業的情況下,將在更大程度上沖擊著傳統的家庭保障模式。
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缺失的原因
1. 征地補償制度的缺陷。(1) 補償價格偏低導致農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國現行的征地補償費計算方式為“產值倍數法”,許多地方政府制定征地補償價格是就低不就高,尤其是對符合公共利益目的的土地征地采用極低的征用價格。這種估算方法導致土地價格與市場價格相差懸殊。另外,征地補償標準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只是一次性“買斷式”給付農民補償款,這種征地補償方式沒有充分尊重農民對土地財產的經營權,沒有考慮土地承載的農民就業功能及傳統的福利功能,導致農民失去土地后,各方面權利和利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和影響。(2) 就業安置措施滯后導致農民失去保障。河北省征地安置方式主要采用貨幣安置方式、農業生產安置和社會保險安置方式三種方式。貨幣安置方式往往忽視被征地農民就業技能和就業問題的安置方式,被征地農民無法實現非農就業。農業生產安置對于大面積失去土地的農戶根本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社會保險安置方式可以解決農民養老問題,但不能解決農民發展和就業問題。河北省大部分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較低,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差,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業崗位。盡管有的地區采取了相應措施,引導部分農民進入了二三產業,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在近期內無法迅速找到謀生出路,守著土地補償費“坐吃山空”。
2. 城鄉二元分割制度的存在。(1) 非農就業歧視導致農民就業不穩定。一是就業機會的歧視。被征地農民被無情的限制在次屬勞動力市場,造成擁擠;二是就業待遇的歧視。主要表現為低工資待遇、同工不同酬和拖欠工資情況。三是就業安全保障的歧視。由于農民在非正規勞動力市場就業,安全保障就無從談起。就業歧視和農民工在次級勞動市場的大量過剩,導致農民工隨時面臨被解雇的境地,就業極其不穩定。(2) 社會保障的真空導致農民工安全感下降。首先,用工單位很少主動為農民工辦理工傷保險,一旦出現工傷事故,受害的往往是農民工。其次,失業、養老保險不健全,失去土地的農民工失業后,卻一無所有。他們不能繼續以土地作為養老保障,留在城市生活卻又沒有生活保障。農民工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三、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選擇
1. 被征地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河北省政府可優先將失地后兩年內不能就業的農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確定可采取兩種方案。方案一:等于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方案二:等于當地當年土地出租租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政府財政、村集體和轉入土地單位或個人共同出資,出資比例可按30%:40%:30%的比例。對于失地后能在當地穩定就業的農戶,暫不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2. 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政策。一是勞動年齡段以上的人員,直接實行養老保障,通過建立專項養老基金,委托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代發;二是勞動年齡段內的人員,即征地時男16周歲至59周歲、女16周歲至54周歲人員在一次性繳足養老保險費用后,達到規定的年齡時按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參保人員享受養老金的待遇與繳費水平掛鉤,分檔次確定領取標準。參保人員養老金,由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通過郵局、銀行等社會化渠道及時足額發給參保者本人;三是未達到勞動年齡段的人員,當其進入勞動年齡或學習畢業,發給《失業證》,進入勞動力市場,作為城鎮新生勞動力同等看待。另外,他們可自愿參保,由監護人籌集保費;四是對于殘疾人員,無年齡限制,按殘疾級別給予適當補貼和投保。
3. 被征地農民的醫療保障政策。在被征地農民較多的地區可優先建立家庭賬戶和統籌賬戶相結合的醫療模式。各賬戶的資金來源均是農民個人、地方財政、中央財政投入構成。在家庭賬戶中,農民個體的責任應當最大,地方政府次之,中央最輕,在統籌賬戶中則相反。根據河北省農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現狀,還可建立醫療券制度。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每戶發給一定的醫療券,被征地農戶根據就業狀況按比例適當增加.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到醫院就醫,醫院定期拿醫療券到合作醫療中心結算。
4. 被征地農民的就業保障政策。建立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和保障機制,多渠道促進農民在農業、非農領域就業。對被征地農民優先安排在村辦企業就業,當地解決不了就業的,村委會可進行就業培訓,鼓勵農戶外出就業。同時,政府還要制定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的優惠政策,以最終建立“失地建保障、保障促就業、就業謀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5. 被征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制度。被征地農民的教育、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包括使農民的技能培訓和就業培訓,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還應包括適應性培訓等相關內容。具體做法是學校調查用人單位需求和農民的就業意愿和基本技能,列出培訓內容,和用人單位簽訂用人協議,被征地農民根據就業意愿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課程,培訓費用由政府和用人單位共同負擔。
參考文獻:
[1]吳閩:透視失地農民生活現狀. http://wumin0855.blog.163.com. 200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