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8月份以來,我國豬肉市場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本文擬從蛛網模型理論出發,分析豬肉價格大幅波動的原因,以及豬肉價格大幅波動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影響,并提出相關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豬肉價格蛛網模型
201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豬肉市場價格出現大幅上揚趨勢。今年5月,全國36個大中城市集市豬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為10.37元每斤。2010年10月,該數據就上漲為12.38,漲幅近20%。部分地區豬肉價格再創歷史新高, 8月2日,沈陽市精瘦肉零售價格為22.2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漲32.13%。與高企的CPI數據一樣,豬肉價格的大幅度波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一、蛛網模型與豬肉價格的周期性波動
1.蛛網模型的基本理論
蛛網模型是經濟學家Kaldor在研究商品市場價格、供給量和需求量隨時間變化而出現的時漲時跌、時增時減交替變化規律時提出的,它是考察市場均衡恢復與穩定條件的理論。它用供求原理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因而調節其供給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商品其價格和產量一旦失去均衡是就會發生不同波動情況的理論。
蛛網模型的基本假設是:商品的本期產量決定于前一期的價格,即供給函數為,表示一個時期的供給量是前一期價格的函數;商品本期的需求量決定于本期的價格,即需求函數為,表示一個時期的需求量是本期價格的函數。根據以上假設條件,蛛網模型可以用以下聯立方程式來表示:
價格與產量波動的類型取決于供求彈性的大小,這也可以看作是彈性理論的應用。在上述函數關系假定下,根據商品供給、需求彈性不同,價格和產量的周期波動有三種情況:收斂型蛛網、發散型蛛網和封閉型蛛網。
2.蛛網效應對豬肉價格變動的影響
我國豬肉市場的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因此,豬肉市場呈現發散性蛛網的態勢,經常出現周期性的波動而且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大。我國的肉類消費以豬肉為主,豬肉占肉類比重的65%。所以,豬肉基本可以認定為生活必需品,需求上有著相對的剛性,價格幾乎無法抑制需求。而我國養豬業的生產方式落后,大型的規模化養殖場所占的比例不到20%,仍以廣大農民小規模分散飼養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市場意識不強,組織化程度低,生產盲目性大,由于其進入與退出市場的成本低、速度快(一般僅為一個生產周期),養殖戶面對市場波動往往齊上齊下,造成豬肉市場的周期性波動。近20年以來,我國豬肉價格一直處于波動之中。
(1)1991年至1993年期間, 養豬業虧損。1991年至1993年期間我國經濟不景氣, 人民收入不高,消費逐步下降,當時我國生豬的品種質量差,主要是脂肪型和兼用型。內銷有限,出口量受到限制,生豬上市量遠遠大于需求量,此期豬糧價比例為4.726∶
1 。
(2)1993年10月至1994年7月期間,養豬業盈利。此階段經濟保持良性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生豬價格保持相對平穩,國民消費提高加之受到前一段時間生豬價格影響,生豬存欄不足,供不應求,價格一路上升。盈利時間持續9個月,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此期豬糧比例為6.213∶1。
(3)1994年7月至1996年1月是市場波谷,波谷持續了18個月,此期豬糧比例為4.682∶1。
(4)1996年1月至1997年7月, 又是一個波峰,這次養豬盈利空間是相當的大,波峰持續了19個月,豬糧比例為6.927∶1。
(5)1997年7月至1998年12月是市場波谷,波谷持續了17個月。這一周期相對平穩, 沒有太大的浮動。此期豬糧比例為4.954∶1。
(6)1998年12月至2000年6月為市場波峰,持續19個月,豬糧比例為6.248∶1,波谷從2000年6月至2002年9月,波谷持續18個月,豬糧比例為5.417∶1。
(7)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為市場波峰,波峰持續23個月,這是有記錄以來波峰持續時間最長的1次。
(8)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又為市場波谷期,其中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底為谷底期。由于上次市場波峰持續時間近2年,激發了養殖場( 戶) 的養豬熱情,市場供給大幅上升。在此期間我國生豬生產基地之一——四川省發現了生豬感染鏈球菌病,導致大量的豬肉積壓。價格戰爆發,生豬、豬肉價格一降再降。2006年上半年,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迷,5月生豬價格跌入最低谷,為5.96元/公斤,養豬業處于虧損狀態。
(9)2006年11月份至2007年8月為市場波峰。由于受2006年上半年養豬效益比較低的影響,加上糧食價格的攀升,運輸費用上漲,豬肉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局面,豬肉價格因此節節攀升。
(10)2010年6月至今豬肉價格又開始出現大幅上漲。受09年末的暴雪暴雨天氣影響,生豬養殖成本上升,而同期需求量確不斷攀升,導致價格開始上漲。
3.蛛網模型的修正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蛛網模型是一個有意義的動態分析模型。但是,這個模型還是一個很簡單的和有缺陷的模型。根據該模型,造成產量和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是:生產者總是根據上一期的價格來決定下一期的產量,這樣,上一期的價格同時也就是生產者對下一期的預期價格。而事實上,在每一期,生產者只能按照本期的市場價格來出售由預期價格(即上一期價格)所決定的產量。這種實際價格和預期價格的不吻合,造成了產量和價格的波動。但是,這種解釋是不全面的。因為生產者從自己的經驗中,會逐步修正自己的預期價格,使預期價格接近實際價格,從而使實際產量接近市場的實際需求量。
我國豬肉市場的主要消費者是城鎮居民,而生豬的主要供給者是分散的農戶。由于空間距離較遠、文化程度較低、人數比較分散、信息渠道缺乏等原因,導致搜尋信息的成本太高,農戶對市場價格的預測能力很低,他們對生豬的養殖完全依據上一期的價格,是一種盲目的從眾行為。當市場形勢看好,養豬效益較高時,就會蜂擁而上;形勢嚴峻、效益下滑時,養豬農戶又會一哄而散,造成生豬存欄量急劇下降。在來來回回的市場波動中農戶承受損失,消費市場的穩定大受影響。只有那些具有多年生豬養殖經驗的人,才能對市場有一定的預測能力,根據預測到的豬肉價格走勢指導其養殖行為。要想降低豬肉市場的價格波動,必須建設多渠道的信息供給機制,降低信息的搜尋成本,增強生豬的養殖者對市場的預測能力。
二、豬肉價格波動對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分析
我國的豬肉產業延續著千百年來“小農經濟”的傳統,產業鏈包括 “飼料供應—良種供應—生豬養殖—生豬屠宰—豬肉分銷—豬肉深加工”環節。因此,豬肉價格波動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消費者、飼料供應商、生豬養殖者、屠宰商、分銷商和豬肉深加工企業。其中,最直接的相關者應為消費者和生豬養殖者。為了簡便起見,本論文主要以近期的豬肉價格上漲為例,分析豬肉價格上漲對消費者和生豬養殖者的影響。豬肉價格下降對消費者和生豬養殖者的影響可以參照豬肉價格上漲的分析。
1.豬肉價格上漲對消費者的影響
在我國肉類的消費結構中,豬肉占的比例很大,為65%。因此,對很多消費者來說,豬肉的可替代性很小,不存在完全替代品。隨著豬肉價格的上漲,消費者的生活成本上升,福利水平下降。我們可以用消費者剩余和消費者效用的變化來表示消費者福利水平的變化。
(1)消費者剩余分析
消費者剩余指的是消費者愿意對某商品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余可以用消費者需求曲線以下,市場價格線之上的面積來表示。
由于國家凍肉收儲規模擴大,加上養殖成本的上升和口蹄疫、豬藍耳病疫情造成的防病成本上升,豬肉價格因此節節攀升。如圖1所示,隨著供給曲線不斷的向左移動,豬肉的供給量由Q2減少到Q1,價格由P1上升到P2,消費者剩余減少的面積為P1P2E1E2。
(2)消費者效用分析
若假設豬肉價格上升的時候其他產品的價格保持不變,則預算線AB〞將以A點為軸心向里轉動,對應的消費者均衡點由E3點移動到E2點和E1點。消費者的效用水平也在不斷的減少,由U3減少到U2和U1。
2.豬肉價格上漲對生產者的影響
在生豬銷售價格與生產資料價格同時上漲的情況下,漲價前后農戶生豬養殖的收益變化主要取決于生豬銷售收入增加額與生豬養殖的生產資料投入增加額之間的比較關系。當生豬銷售收入增加額大于生豬養殖的生產資料投入增加額時,生豬養殖戶在此次生豬、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中受益;當生豬銷售收入增加額等于生豬養殖的生產資料投入增加額時,生豬養殖戶在此次生豬、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中沒有受益,也沒有受損;當生豬銷售收入增加額小于生豬養殖的生產資料投入增加額時,生豬養殖戶在此次生豬、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中受損。
三、豬肉價格波動的對策分析
1. 努力轉變生產方式
目前,我國養豬業還沒有擺脫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改革開放以來,生豬生產加工銷售體系基本上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是高層次體系,即規模養豬場(戶)—龍頭加工企業—專營連鎖店和超市專柜;另一個是低層次體系,即小規模養豬場(戶)—定點屠宰—農貿市場。高層次體系代表了現代養豬業的生產方式,具有高度的組織性,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首先是原料價格要比散養使用的原料價格低,其次是生豬大量的出欄要比散養賣的價格高。再次,管理比較科學,免疫制度嚴格,豬一般不會出現什么大的疾病,飼料報酬高。而低層次體系代了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在低層次體系中,由于千家萬戶小規模分散飼養,生產批量少、質量無保障,標準不一,信息不暢,供貨不穩定,銷售渠道不暢,基本上處于待客上門收購、依靠商販運銷的狀態,不僅產品不能順利進入市場,而且在價格上往往受商販的左右。在以上兩個層次生產體系中,低層次體系還占主導。因此,要保持養豬生產持續發展、豬肉價格相對穩定,必須努力轉變生產方式,積極促進養豬業從低層次體系向高層次體系轉變。
2.建立肉類風險基金
目前,我國對生豬產業投入相對較少,處于生產自我發展,風險自我承擔的自流發展狀態。養豬業由于受自然災害和畜禽疫病的影響,風險較大,政府應加大對養豬業的投入,拿出資金,建立肉類產業發展風險基金,扶持生豬生產、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完善肉類儲備制度,支持和促進技術進步、科技創新、質量認證和肉類出口企業的發展。通過扶持建立一批標準化的生豬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肉類加工出口龍頭企業,增強我國肉類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 大力發展生豬期貨市場
農產品期貨市場是進行標準化農產品期貨合約交易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買賣的期貨合約是未來交易的農產品。這樣,就可以通過眾多供需者的價格競爭發現未來的價格。用這種價格來指導農業生產,可避免價格引起的產量波動,并由此減緩或消除農產品市場上的蛛網波動。
4.完善豬肉儲備制度
豬肉儲備,既是政府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扶持規模化、標準化和規范化養豬基地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的國家肉類儲備辦法,應對突發事件和扶持生產發展的作用比較明顯,但尚缺乏調控肉類市場的能力。應探討建立活體儲備與肉類儲備相結合,活體常年儲備與臨時儲備相結合的機制。國家應在肉類活體儲備的基礎上,設立臨時肉類儲備金,在肉類產大于銷時,儲備部分分割肉,減少市場壓力,緩解產銷矛盾。同時,省級肉類儲備,應采取強制性的措施,盡快實施地方肉類儲備,為調節肉類市場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斯琴 申倩:我國豬肉價格階段性變化的“蛛網”理論分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3]曙光 喬光華:豬肉價格波動周期實證分析[J].北方經濟,2008(8)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http://www.sdpc.gov.cn/jgjc/default.htm
[5]搜豬網. http://www.soozhu.com/column/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