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國現行的項目評價體系中,環境價值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缺乏量化手段,也沒有計入項目分析中。文章認為環境價值可以運用經濟學方法度量;只有對項目進行環境經濟評價,才能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進行科學的投資決策。
[關鍵詞] 環境價值價值評估環境經濟評價
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都依賴于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離不開自然資源。如果人類能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就可以依靠生態系統自身的鏈接,不斷的再生,從而達到永續利用。如果在開發利用時,不注意用養并重,超過其再生限度,就會退化、枯竭。即使是空氣、氣候這些數量大、較穩定的資源,也會產生空氣污染、氣候變暖、沙塵暴等環境質量的變化。科學告訴我們,就自然界整體來說,資源是無限的,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將更善于利用自然資源,而新的資源又會不斷地出現,以彌補或取代原有的資源。然而,就某一資源而言,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它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加之生態環境是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經過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加工的結果。而人類作為自然社會、經濟環境的主體,離不開自然資源。同時人類不是消極地適應自然環境,而是可以通過勞動能動地改造環境,使之更適宜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人類的經濟活動不能超越環境的容量,否則,自然資源的退化和被破壞就會直接影響并限制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以,我們需要對所處的環境進行評價,從而指導我們更好的改造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環境評價概述
環境評價是指對環境的狀況、質量和環境所提供的服務的經濟價值進行定量評價。
環境評價是環境分析的難點。很多環境服務由于其本身的特點,不存在市場或市場不完全,沒有現存的市場價格作為評價的基礎。環境經濟學家創造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以便在不同的情況下對環境狀況進行評價。在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進行環境評價的各種方法是環境經濟學對經濟學做出的貢獻。
二、環境價值與項目分析
大氣、水體和土壤等環境要素作為一種非排他性的資源,長期以來人們都是免費或廉價使用的。環境價值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缺乏量化手段,也沒有計入項目分析中。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正漸漸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稀缺資源,要求消耗它們的項目付出相應的代價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環境成本作為社會總資源的一種消耗,既是項目承擔,又是社會承擔。因此,應該將其作為一種社會成本納入經濟評價的范圍。
我國目前的項目評價體系分為財務評價、國民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3個部分。 財務評價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評價項目的贏利能力和償還能力;國民經濟評價是站在社會的角度,分析項目需要國民經濟為其付出的代價和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環境評價則對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并進行跟蹤監測。
財務評價無法考察項目對環境的損益。國民經濟評價要求考察自然資源的價值,但是對于如何計算環境價值缺少必要的手段。在新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前,我國的環境評價制度考察的重點是項目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缺少對環境價值的評判。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項目評價結果往往出現偏差。一方面,許多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因為財務分析結果良好,在費用效益分析中難以被否定,結果大量“可行”的投資項目上馬,環境狀況卻惡化了;另一方面,一些環保項目的宏觀經濟合理性僅僅因為“價格扭曲”而被掩蓋,項目無法實施,環境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將環境因素和經濟因素融于決策之中。對環境影響進行經濟評價并運用于項目決策過程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途徑。《環境影響評價法》第十七條規定,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包括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比較項目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正是項目環境經濟評價的切入點。環境經濟評價包括兩部分內容:環境價值評估和環境費用效益分析。環境價值評估是對開發項目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經濟計量;環境費用效益分析則是將項目的環境影響計入項目的費用和效益中,用經濟分析手段考察項目的可行性。
三、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和環境費用效益分析法
環境影響的價值評估有多種方法,可以分為客觀估價法(o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OVA)和主觀估價法(su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SVA)兩類。
客觀估價法的依據是能夠量化的技術或實物量關系,它依賴于客觀的環境變化以及貨物或服務的價值,是直接根據環境變化所造成的物質影響進行經濟評價的。客觀估價法通常使用一個“損害函數”(damage function)來表示活動(如水污染、空氣污染等)對自然資源或人造資產或對人類健康的物質損害。損害函數是一種技術關系,其數據是自然科學家通過調查或實驗得到的。一些有關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損害函數非常復雜。然而,關系一旦確定,就可能移植到其他類似的研究中去。但是使用時需要謹慎。例如,發展中國家往往缺乏有關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數據,研究人員常把發達國家的有關損害函數移植到發展中國家的類似的研究中去,由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情況很不相同,使用時要謹慎比較情況的相同和不同。客觀估價法包括生產率變動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資本法、機會成本法、置換成本法等。
主觀估價法的依據是行為關系或揭示的關系,通常是使用替代指標來估價,是根據人們的意見或根據對人們行為的觀察對可能的損害間接估算的方法。這種方法有時直接詢問人們對環境狀況的評價,有時通過觀察人們對污染和其他商品的選擇來估計可能的損害。主觀估價法包括預防費用法、隱含價格法、旅行成本法、意愿調查法等。
對于環境影響直接引起可測定的產量的變化,可以使用產量變化方法評估其貨幣價值。如果市場存在扭曲,則應使用影子價格計算。如果產量的變化不可測定,或者環境影響的后果是環境質量的改變,就應采取其他的分析方法。環境對大氣和水的質量的影響可以采用費用有效性法、預防支出法或置換成本法評估其貨幣價值;對娛樂景觀的價值影響則可使用旅行成本法或意愿調查法進行度量。與城市規劃相關的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有關加勒比博奈爾海洋公園的經濟分析與生態分析。研究中估計了旅游對BMP的影響以及旅游業對經濟的重要性,把生物多樣性和清潔海水都作為旅游的一個直接和派生的需求(旅游收入,生產力變化法),并利用這種需求信息來考察生態服務的支付效應(支付意愿法)。研究表明,海洋資源可持續管理的核心是對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和諧利用,而不是在嚴格保護或任意開發這樣的極端之間做出選擇。
四、環境經濟評價在項目分析中的應用
項目分析涉及兩方面的戰略考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場經濟規律,合理引導公共部門資金、民間和境外資本投向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來;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環境影響的經濟價值,從一個更廣泛的角度對項目的直接和間接的收益與成本做出評價,實施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
投資盈利性涉及到項目投入資金、產出價格、稅費及補貼政策等。根據目前一般情況可以作出大致區分,把基礎設施項目分為4類:
第1類:公益性項目,產出服務無償提供,不僅無投資盈利,就連日常經營費用和維修費用也要從外部補充。如防洪排澇、城市道路等項目。
第2 類:低盈利項目,產出服務雖有收益,但未必能夠補償日常經營費用和維修費用,投資基本無法回收,更無法盈利。如灌溉、工程調水等項目。
第3 類:一般盈利項目,營業收入補償經營費用有余,但只能部分實現投資回收,因此難以靠自身積累完成更新的項目。如城市供水、供氣、公交等項目。
第4 類:高盈利項目,能夠全部回收投資,而且能夠產生資本積累的項目。如特定的收費公路及橋隧、獨立電廠、電站等。其中有些項目的投資盈利性超過一般競爭性行業。如以還本付息加固定收益率確定上網電價的電廠,以及由用戶投資而由企業收益的城市電信等。
以上分類中所舉的例子不是絕對的,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情況,越是富裕地區越有可能把基礎設施項目納入第4類。
只有對項目進行經濟分析,才能進行科學的投資決策。對一個項目作合理的分割,按照公益性和商業性對項目作出劃分,可以確定不同的投資主體。根據項目投資的盈利性,第1、2類項目是公益性的,第4類項目是商業性的,第3類項目在一定條件下可作為商業性項目看待。公益性項目的投資主體只能是政府部門,即使委托公司去操作,也只是借助公司的“基建”能力而非“投資”能力。就“投資”的嚴格經濟含義來說,公益性項目只有“建設”沒有“投資”。
按照公益性和商業性對項目進行分割或合并,可以合理引導社會投資,投向一些公益性強而盈利性較弱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些兼有公益性和商業性的項目,是可以分割開來分別組織的,以便于項目實施。一些公益性強而盈利性較弱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無法吸引投資者,而高盈利的項目如游樂場,具有很強的融資能力,投資者利用潛在的環境價值獲得高額利潤。對幾個盈利能力不同的項目進行適當的合并,可以使環境價值得到體現,也符合社會公平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靈活運用項目的分割或合并,可以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促進城市建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帆: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楊昌明:資源環境經濟學[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湯姆#8226;錫藤伯格(美).環境經濟學與政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