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幾乎都會面臨著風險。對于投資銀行而言,如何通過風險管理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是投資銀行健康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保證。本文,以經濟危機下,投資銀行倒閉的情況分析。探討一下中國投行如何通過對內部環境的治理,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
[關鍵詞] 投資銀行 風險 內部環境治理
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全球投資銀行頻繁曝出巨額投資及交易虧損信息。這其中包括,已連續保持80年利潤增長、被譽為“一只從不冬眠的熊”美國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貝爾斯登事件”,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了轟動性影響。對于發展中的中國投行如何審慎分析企業內部環境、強化風險管理,具有現實意義。
一、投資銀行內部風險管理環境的缺陷
投資銀行內部控制環境是風險管理的基礎,直接影響風險管理策略和控制活動的貫徹執行以及企業經營目標及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目前情在投資銀行內部風險環境存在以下問題。
1. 組織結構環境的缺陷
目前多數破產的投資銀行的內部管理結構是傳統英美式的“一元制”,股東大會下設董事會,董事會處于投行治理架構中的核心位置。但是,目前投行的董事會執行成員與管理層高度重合,使得董事會與執行管理層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雖然執行董事身居要職有利于減少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的摩擦,但卻不利于董事會對管理層行使有效的監督和制衡。“一元制”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得董事會和管理層喪失了獨立性。使其管理功能失效,影響整個投行的正常運營。
2. 風險管理文化環境的缺陷
作為高風險行業的投資銀行,風險意識是每個員工的必備。但是。目前在很多的投行中,董事會引導的是風險意識淡薄的文化氛圍,宣揚個人主義。所以,在投行陷入危機時候,領導層,往往會漠視這種風險的存在。例如:在次貸危機出現時,貝爾斯登的董事長凱恩正在高爾夫球場上;當公司陷入償付危機時,凱恩卻在底特律參加橋牌聯賽。
3. 風險識別與應對環節環境的缺陷
投資銀行是風險行業,內部風險管理部門須對公司現有或是潛在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并尋求適當的應對之策。但是因為風險識別與應對環節環境的缺陷,雖然有些風險早已透過現象發出預警信號,但一直未被相關人員發現和重視。
從已經破產投資銀行披露的報表分析。多數銀行的收入依賴于某一個單一業務,這種業務集中所帶來的風險隨時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而高杠桿風險也是每個投資銀行面臨的風險,但似乎每一家破產銀行對此極為漠視,不會采取任何措施試圖去降低,而是任其超過警戒上限。對于上述情況的存在,投行在內部卻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由此讓人質疑投行目前的風險識別與應對的環境。
二、我國投行內部風險環境的管理
投資銀行的失敗除了經濟危機的大勢所造成的流動性不足之外。主要還與其領導風險意識薄弱、自身風險架構設計不完善、風險識別應對能力欠缺及其風險監控力度不足有著很大關聯。在我國,投資銀行的發展尚不成熟,其衍生產品遠沒有美國多樣化,但其面臨的風險卻不容忽視。
1. 完善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體系
我國許多投資銀行在組織管理體系上存在組織獨立性差、管理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對市場信息反應遲鈍等弊端。對此,應使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獨立于日常交易的“風險控制委員會”。使其不因交易部門面臨的短期壓力而改變整體風險戰略。風險管理部門成員還必須擁有相應的從業經驗與專業知識結構,熟悉公司的具體業務流程。此外,風險管理部門內部需建立協商溝通機制,面對危機時能及時合作,共同制定風險應急措施。
2. 營造風險管理文化環境
管理層應通過自身言行,自上而下營造風險文化氛圍。建立定期的“員工風險意識與風險管理”培訓的模式,詳細分析不同時期企業內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通過廣泛的風險教育,營造有效的風險管理文化環境,提高員工對風險的敏感度。
3. 增強各業務部門的風險識別與應對能力
投資銀行風險管理不僅要求敏銳的風險識別能力,還需識別風險后的及時應對能力,以確保規避和化解風險。首先,根據行業的歷史案例建立風險識別與應對實踐的案例庫,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及時處理日常頻發危機。其次,采用現代風險管理技術建立風險量化模型,針對各類具體風險明確其風險測度和計量方法,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標準。最后,針對突發危機可建立應急通道,允許發現異動情況的人員越級直接報告董事會。
參考文獻:
[1] 夏遠強:國外投資銀行風險管理現狀與啟示.《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 2002.4
[2] 姚遠.張金清:對于美國投資銀行風險管理缺陷的思考. 現代管理科學2009.12
[3]王燕:風險投資過程中的風險控制.管理科學文摘 .2007.4
[4] 尹蘅.孔維成:美國投資銀行風險管理架構對我國的啟示.海南金融.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