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的轉型升級有巨大推動力量。本文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現狀和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一些發展策略。
[關鍵詞] 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發展策略
一、生產性服務業的定義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Greenfield首次提出了生產性服力業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它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本身并不向消費者提供直接的、獨立的服務效用。它依附于制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制造業,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
當前各國對生產性服務業劃分的標準還不統一,但普遍認為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技術研究與開發、信息服務和商務服務等行業構成生產性服務業的主體。工業化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能夠細化和深化專業化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現代經濟發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發達國家中,生產性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已占有較大成份,成為增長最快的經濟行業。例如,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在80%左右,甚至更高(世界平均水平為66%),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就占到40%,有的國家和地區還超過了50%。服務業就業人口的比重平均達到了70%-80%。生產性服務業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的作用非常顯著;在工業生產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低能源投入、低原材料消耗、高人力資本投入、高產出。
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主要面向生產者的服務”。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更進一步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發揮好我國產業比較優勢,建設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就更要注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搭建平臺,疏通渠道。因此,如何推動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成為當前經濟的重要課題。
二、生產性服務業的現狀
我國目前基本處于從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中后期轉變的時期,發展相對緩慢的生產性服務業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運行質量又好又快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特別是2008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的東南部地區,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出口額大幅度減少,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攀升,以往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不具有競爭優勢,而內地企業與東南部地區企業相比則更低一個層次,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面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能夠實現以較小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來提升制造業的層次,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上的中國企業可借金融危機進行重組,很多中小企業會因無法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從此退出市場競爭,但同時,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企業可得到快速發展的機會,向具有更多創意附加值的新興工業化發展。這些企業的轉型升級,就需要一個相對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提供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商務會展、信息咨詢、文化創意等方面的有力支撐。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面臨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是人們對發展服務業的認識還不到位,重工輕商,習慣于把服務業當成單純的生活性的、消費性的產業,不能理解和掌握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促進的客觀規律,看不到生產性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潛力,所以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無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由于政府投資導向對服務業的重視程度低于制造業,項目審批、稅收信貸、資源供給和行業準入上也使生產性服務業得不到充分的支持。
其次,中小服務企業在融資問題上困難較多。我國的一些商業銀行信貸投放過程中歷來采取保大壓小策略,作為新興產業的中小服務企業要想得到銀行貸款支持不太容易,加之服務業企業多以無形服務為主,缺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這也使之得不到銀行貸款。工業企業,生產性服務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比較突出。
第三,相關政策創新滯后或落不到實處。例如,現行的稅負制度是按照制造業的成本結構來設計的,適應的是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客觀上沒有主動適應國家當前產業政策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要求,生產性服務企業甚至享受不到與制造業一樣的優惠政策。近幾年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相關政策調整往往不能配合和支撐行業發展,政策創新滯后;還有的政策過于空泛,缺乏比較具體、可操作性的政策解釋。
第四,人才數量質量嚴重制約服務業的發展。這與我國長期以來重點發展制造業有著極大的關系。所有的人才培養也是以制造業人才為主要方向。服務業的人才培養和儲備都有很大的缺口,無法滿足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需要知識型、技術型人才,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新環境下,尤其是發展現代服務業,需要的是高新技術人才。在生產性服務業中,能夠了解國際規則、國際市場運行的專業人才更是嚴重短缺。
三、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策略
一是各級政府部門結合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要把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轉變方式、調整結構的重要舉措。確定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重點,對服務業的發展提出切實要求。選擇一批服務業試點示范項目,作到以點帶面,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樹立標桿,正確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是要完善政策,加強指導,創造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條件。要立足于實際情況,完善相關的稅收政策、信貸政策,給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項目、重點領域和新興行業進行有力扶持。主管部門制定各地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劃,一做好與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等的銜接,使生產性服務業能在堅實的基礎上發展
三要實施人才戰略,大力引進和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端人才,生產性服務業中的大多數行業都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沒有人才,生產性服務業就不可能正確和健康發展。要結合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并完善服務業人才引進和開發利用的相關機制,面向國內外吸引更多的領軍型復合型的人才,特別要注重引進精通管理的跨國人才。同時要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建立與生產性服務業相關的學科,和相關企業合作建設培訓基地,培養急需人才。利用職業教育,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交流合作,建立國際培訓基地,培養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級人才。
四要創造服務品牌,使生產性服務業實現集群效應、規模效應。相關職能管理部門要協調統一市場準入資格管理,建設必需的基礎設施,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平臺支撐。避免生產性服務業再現制造業發展中分散布局、重復投資、盲目建沒、粗放經營的發展方式。注意培育和樹立有影響力的服務業品牌,使生產性服務業做大做強。
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還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中國經濟的領軍城市上海和北京,還有經濟較為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都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轉型,把經濟的重點從制造業轉向金融、物流、信息、創意等第三產業。但是,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過程中,不能把現有產業簡單定性為“夕陽產業”或“落后產業”加以放棄或減緩發展,還要看本地區是否具備大力和快速發展服務業的現實條件,要看本地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和勞動力教育文化程度是否支撐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如果一哄而起,強求發展服務業,不僅極可能會把原來的工業基礎丟掉,而且還會造成投資浪費。比如很多園區的建設最終變成了房地產的開發和炒作。
目前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就業,人民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全方位的產業發展才能真正拓寬就業渠道,所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發展金融等高端服務業,還要關注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解決就業的意義,這也是我國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非常重要,但要清楚看到產業轉型和升級需要時間和過程。對于傳統制造業集聚地,若是過急過快地轉移制造業,可能會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美國底特律、德國魯爾等地區,在推進產業升級時,本地制造業的轉移和服務業的發展缺乏銜接,給當地經濟造成蕭條。我國目前正處于從制造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換的結構調整與升級階段,唯有堅持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兩輪驅動”戰略,才能在產業轉換時期避免工業產業的空心化。
參考文獻:
[1]郭懷英:“十二五”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思路與任務[J].中國投資 2010(10)
[2]安和:生產性服務業進入“黃金期” 無錫日報2010-05-08
[3]張國云: 《生產服務》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