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投資是形成實際資本的經濟活動過程,同時也是資金或所投資資源的耗費過程。在微觀層面上,投資決定了企業資產規模的大小、生產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獲得同行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保障;在宏觀層面上,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研究企業投資選擇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研究企業投資的相關概況入手,談其投資選擇的動因問題,并就形成這些動因進行深層次的原因分析,從而提出優化企業投資選擇的若干對策。
[關鍵詞] 企業投資動因 成因 對策
企業投資決策的正確與否關系到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甚至決定著企業經營的成敗。因此,研究企業投資選擇的動因,并對其投資動因進行深層次的原因分析,從而促進企業投資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顯得尤為重要。
一、企業投資的概況
1.投資的涵義
投資,是商品經濟及其發展過程中最基本、最廣泛的經濟活動。狹義的企業投資是指企業為了獲取預期不確定的效益而將現期的一定收入轉化為資本,是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盈利能力,增強企業實力的基本手段。廣義的企業投資是指企業在擁有投資經濟活動決策權,能夠承擔相應的投資風險或責任,占有和支配投資利益的前提下,通過自身收入或融資資金并以各種投資方式進行投資,獲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的經濟活動。
2.投資的客體
企業的投資決策始于投資方向的選擇,一般而言存在以下幾種類型:第一,在原有生產經營的基礎上,擴大現有生產或服務能力的投資,這里主要表現為實物資產投資,即增加固定資產或存貨類的投資等來擴大企業規模;第二,為在同行業中獲得較高的技術水平,或領先技術,進行無形資產與新產品的研發費用的投資;第三,在保留或部分保留企業原有生產經營結構的同時,進行主業以外的項目投資或者多元化投資,以分散風險和帶來范圍經濟,這里主要表現為通過向其他行業參股或兼并收購等方式實現長期股權投資的增加。另外,企業出于生產經營和管理的需要,也要進行與人力資本相關的投資。一般而言,較優的投資選擇應該是預期投資風險較小,投資回報期較短,且能帶來更多正的NPV的投資項目。
二、企業投資的動因及成因分析
1.獲取市場份額,應對經濟全球化
根據鄧寧的理論,一國經濟發展與其對外直接投資存在正相關關系, 即伴隨著一國經濟的成長, 對外直接投資額將隨之增加。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GDP總量在逐年攀升。一方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為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經濟保障, 即經濟發展為我國儲備了大量外匯資金, 從而促進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此外,經濟貿易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大大降低。中國市場巨大,人力資源豐富,吸引了全球FDI 大量涌入我國, 與國內企業爭奪市場份額。這對我國汽車、計算機、服裝紡織等行業的沖擊是巨大的。因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企業需要更多的海外服務來開辟新的市場。為了保持競爭力,企業走出國門,逐步向海外市場拓展新市場,增加全球市場的份額是企業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必須采取的措施。可以明顯看出,近幾年中國的對外投資的表現十分活躍,中國已成為新興國家中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輸出國。(劉陽春,2008)的實證數據進一步表明了中國企業具有明顯的向外尋求發展,獲取市場份額,從而尋求生存的動機。
2.利用優惠政策,爭奪資源
中國人口眾多,經濟快速發展,自然資源相對匱乏。資源的相對匱乏導致自然資源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在一段時間內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企業利潤率。因此,我國企業需要投資礦產、石油等自然資源,爭奪國外自然資源,獲取鐵礦、銅礦、石油等國外自然資源公司的控股權,直接從國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資源供給,以彌補國內公司資源的不足。政府制定了各種鼓勵政策推動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如可優先獲得原材料和其他投入物、低成本的資金、補貼或其他優惠, 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企業抵銷海外經營中的所有權劣勢,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借以突破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瓶頸問題,又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這樣,在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制造業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加入全球化投資熱潮,爭奪資源,開辟市場。
3. 獲取市場競爭力,創新技術
市場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制造業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供求格局出現變化,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增長速度放慢、生產能力過剩、產業利潤下降這些產業由成長期向成熟期轉化的主要特征在中國的某些制造行業均已出現。激烈的競爭迫使企業需求新的利潤空間,開辟新的市場,研發新技術,爭奪資源,擴大企業投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企業擁有了技術優勢,也就擁有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通過創新獲取技術優勢顯得尤其重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引導下,許多跨國企業對中國增加投資,為企業提供大量的研究開發和技術轉讓活動。對于制造業行業而言,技術轉讓的“溢出效應”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產品和設備,提高了國內企業的管理水平,也為企業帶來利潤。現在,一些中國企業已經通過投資以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縮小自已與發達國家相關企業在市場、技術、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差距,進而晉升成為世界級先進企業。
三、優化企業投資選擇的對策
如前所述,投資活動是企業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效地進行投資是企業資源最佳配置和生產要素最佳組合,有利于增加企業經營利潤。如何有效地促進企業良好地投資選擇,從而適應日益競爭的需要,獲得持續的競爭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強化政府的市場引導作用
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政府應該減少直接的行政干預或地方保護,適度放權于市場,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同時,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限定政府權力的作用范圍,也要以法律的權威性來約束政府行政保護行為,遏制市場等級制的市場非公平競爭,進而以一個好的市場環境和有限政府形成對國有企業投資的“硬約束”。簡而言之,政府應該向企業提供投資信息的公共產品,為企業的投資提供指導性建議,起到市場導向作用,從而避免經濟主體非理性投資行為的發生,防止某些產業過度投資而造成經濟過熱的現象的發生。另外,政府需采取措施不遺余力地鼓勵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改造和升級, 以增強我國外向型企業的所有權競爭優勢。
2.提高投資決策水平
企業決策者在做出產業進、出等投資決策時,均應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充分評估未來市場的動向,包括同行業的競爭優勢和劣勢、市場供求狀況變化等因素,從而得到理性的預期,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這一方面要求投資決策者除了擁有投資管理經驗外,還應能夠充分分析整個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等的影響。另一方面,投資的決策程序也關系到投資的成敗與否。首先,要收集決策所需的信息。信息的來源很多,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有用的信息,對于作出正確的投資判斷影響很大。其次,應進行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這除了要對所搜集的有用信息進行全面系統研究外,還要求管理部門與財務部門等的通力合作,發揮財務部門的“參謀”作用。
3.提高投資風險防范意識
一般情況下,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一項投資的選擇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風險。因此,注意投資項目的風險與收益的正確評判和選擇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企業投資的決策者,如董事會、管理層應該加強風險意識,認真研究投資風險的作用機理,分析投資過程中現有的或潛在的投資風險,從而提出有效地應對措施來規避風險或者減少由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企業在投資時,要注重投資組合的選擇,可以將資金分散投資到不同的項目,減小投資風險,盡可能地提高投資回報率。
參考文獻:
[1]陳霞: 企業投資風險的成因分析及控制對策. 會計之友, 2007.9
[2]代中強: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因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11
[3]張琦: 西方國家盈余質量與企業投資行為研究概述. 財會通訊, 2008.12
[4]黃保東: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因和區位的國外研究述評.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0.2
[5] 劉陽春: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因理論與實證研究.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3
[6]李友誼: 企業投資決策風險分析:[碩士學位論文]. 上海:華中科技大學系統工程,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