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以來,農業發展銀行加快改革與發展的步伐,新業務不斷拓展,商業性貸款業務得到進一步重視和開展。經過6年多來的探索和實現,目前逐步實現了單一的支農向綜合支農、純政策性運作向政策性銀行商業性信貸拓展的初步轉型,但在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銀行風險管理的壓力。本文結合基層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信貸業務發展情況的實際,分析其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探討和研究,并提出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需處理好專業化與商業化的關系、優化信貸結構、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五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改革;農業發展銀行;信貸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7.1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12-0068-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2.19
作為政策性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經過多年的發展,信貸支持已涵蓋農業及農業延伸領域。特別是2004年以來,農業發展銀行分支機構普遍加快了改革與發展的步伐,實現了單一的支農向綜合支農、純政策性運作向政策性銀行商業信貸拓展的初步轉型,在支持縣域經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實現了經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但伴隨商業化運作的推進,并未建立科學的商業化信貸風險控制機制。據對廣西省轄內的梧州、百色、防城港、玉林、貴港、崇左等六市(以下簡稱“六市“)農業發展銀行的調查結果反映,農業發展銀行整體商業貸款性業務發展基礎仍較薄弱,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繼續深化改革迫不容緩。
一、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信貸業務發展特征
1.商業性信貸業務成為主營業務
農業發展銀行在積極促進糧食安全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大力拓展商業性信貸業務,加大以農村小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為重點的商業性貸款投放力度。據統計,2010年6月末,六市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貸款總額比2004年末增長了38.8倍,商業性貸款所占規模比重由2004年的7.36%提高至2010年的74.4%;同期,政策性貸款增長緩慢①。調查問卷顯示,農業發展銀行職工對本行進行商業化改革轉型評價較好,90.81%的員工認為農業發展銀行近幾年的商業性貸款業務拓展成功,85.56%的員工認為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信貸業務發展良好。
2.商業性信貸業務增速快,支農力度不斷增強
從時間段看,2004—2006年,六市農業發展銀行的商業性信貸業務發展相對緩慢,基本上屬于初探性發展階段。2007年隨著業務范圍的逐步拓寬呈現出跨越性的發展,商業性信貸業務環比平均增速達到242.89%。從貸款投向看,“三農”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通過開辦農業小企業貸款,有效緩解了農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2010年6月末,六市農業發展銀行各項貸款中涉農貸款占比達97.84%②。
3.經營效益顯著提高
自開辦商業性信貸業務以來,商業性貸款業務的開展為農業發展銀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新的效益增長點和信貸營銷的主攻方向。六市農業發展銀行的商業性信貸資產不良率在5%,良好的資產質量為各市農業發展銀行經營狀況的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促進其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從2006年開始,六市農業發展銀行開始扭虧為盈,且盈利額逐年提高。2009年,實現利潤比2004年增加了1.43億元①。
二、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貸款業務存在的風險
從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信貸資產質量數據來看,不良貸款金額和不良貸款率均處于較低水平。但從商業性信貸運作的基礎、風險管理等方面來看,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1]。
1.政策性風險:信貸資金來源的不穩定性,不利于商業性貸款業務的穩步發展
從信貸資金供應模式上看,政策性銀行特定的性質決定了其資金來源主要以財政性存款、同業存款和企業存款為主,來源相對單一且活期化特征明顯,缺乏穩定性。從六市農業發展銀行存款期限結構看,2010年6月末定期存款占比僅為28.49%②。商業性信貸業務的開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業發展銀行融資的渠道,但資金使用的“商業化”與資金來源相對固定的不對稱性加強,仍極大地制約著其商業性業務的開展。
2.經營風險:信貸增長速度過快,貸款集中趨勢明顯
從六市的調查結果看,自開展商業性業務后,基層農業發展銀行的信貸規模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但由于業務范圍受限,地域范圍內優質客戶數量不多且相對集中,貸款“壘大戶”和信貸集中的問題較為突出。
3.合規性風險: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投放大量項目貸款,潛藏風險堪憂
監管部門對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業務開展范圍有著嚴格規定,即僅限于與農業或與農業相關領域,不得向與農業無關領域發放貸款。2009年,在國家刺激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下,農業發展銀行以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名義向地方投融資平臺發放了大量貸款。2009至2010年上半年,六市農業發展銀行累計發放該類貸款占當年商業性貸款累放額均占四成以上。投融資平臺貸款多以中長期為主,短期內風險雖然尚未顯現,但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融資模式、還款來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不確定性,信貸投放向其過于集中,容易對農業發展銀行經營風險造成較大的壓力。
4.信用風險:貸款對象具有普遍的弱質性,缺乏硬約束
農業發展銀行的農業政策性金融特點決定了其業務對象主要是涉農企業,而基礎差、底子薄、經營管理不規范、抗風險能力弱等是涉農企業普遍存在的特點。農業發展銀行主要支持對象以農業小企業為主,這些小企業普遍沒有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財務制度不健全,銀行無法真實、全面的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有的企業為了獲取貸款,虛增收入和利潤;有的小企業獲得貸款后,不希望銀行過多過問貸款的使用和去向,對銀行的貸后管理采取不積極配合的態度,增加了信貸風險的不確定性。
5.操作風險:貸款“三查”制度落實不到位,存在薄弱環節
一是貸前調查不夠充分。農業發展銀行開展商業化經營時間不長,相關企業基礎數據積累不足,且尚未與銀行監管部門及商業銀行建立數據采集披露管理系統,信用風險數據庫管理系統相對滯后。二是貸款審查不夠嚴格。為迅速提高商業性信貸規模,爭取有限的優質客戶,在一些貸款項目的審查上,農業發展銀行降低了貸款準入門檻,向一些未能完全達到放貸標準的客戶發放貸款。三是貸后監管比較薄弱。農業發展銀行發放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貸款一般都屬公益性項目,涉及到政府、財政、承貸企業、承建企業等眾多機構和部門,而且貸款期限跨度較長,一般都在五年以上,這期間資金的使用、本金利息撥補等都需要各部門協調解決,目前農業發展銀行在這些部門之間的溝通還存在不順暢的問題。
6.法律風險:擔保操作不規范,容易誘發風險
當前基層農業發展銀行發放貸款,在辦理貸款擔保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情況,對貸款的安全形成威脅。一是保證人不具備資格。農業發展銀行通過向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投放大量貸款來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等中長期項目的建設,其中地方財政往往直接或變相提供擔保。根據《擔保法》的相關規定,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由此簽訂的保證合同一旦被認定無效,農業發展銀行就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信貸資產也將產生損失。二是抵押協議無效。在向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發放的項目貸款中,由于多數區縣的承貸企業抵押物難于落實,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實際上處于無擔保的狀態,加大了資產損失的潛在風險。
三、風險產生的機制原因分析
1.職能定位模糊,經營理念出現偏差
農業發展銀行的商業化改革雖然已經開展了幾年,但如何改革還是沒有徹底得到解決,基本上仍處于摸索狀態。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60%的員工認為農業發展銀行目前的改革定位模糊,有21.62%則認為無法認定。一方面農業發展銀行建行之初的職能定位與當前實際已發生很大不合;另一方面新的職能定位還在探索。據調查了解,基層農業發展銀行在改革轉型初期拓展業務心切,急于擴大信貸規模,但同時又面臨著商業性業務范圍狹窄,行業領域內的優質客戶與商業銀行之間早已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借貸關系,多樣化、有效性營銷手段缺乏,介入優質客戶難度大等諸多問題,因此出現一些基層農業發展銀行采取與地方政府合作和降低貸款準入門檻等方式來擴大商業性信貸規模,帶來很大的風險隱患。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13.08%的人認為“經營管理模式行政化,商業化運作機制尚未形成”是制約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2]。
2.歷史遺留問題仍較突出,制約改革轉型步伐
農業發展銀行自成立以來發展的政策性支農貸款業務積淀了大量的歷史包袱,主要是由大量國有糧食企業按國家規定的保護價收購糧食形成的虧損。截止2010年6月末,被調查地區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不良貸款余額占全部不良貸款的比重達83.03%,經營包袱沉重。當前農業發展銀行存在用經營利潤(包括商業性經營利潤)填補政策性經營虧損的情況。同時,問卷調查顯示,有22.7%的員工認為在當前實行的分賬管理模式下,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的劃分并不徹底,有29.19%的員工認為目前仍未明確兩類業務人員及管理成本的分攤核算。隨著農業發展銀行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競爭面的進一步擴大,其自身巨額的壞賬準備以及其他準備的計提都將影響商業性信貸業務對農業發展銀行整體業務的貢獻程度。
3.商業性信貸業務發展基礎相對薄弱,風險管控能力有限
一是營銷觀念和意識落后,缺乏完善的商業性貸款營銷體系。農業發展銀行內部營銷組織由原來的信貸部演變而來,營銷機制的建立仍處于初級階段。問卷調查顯示,有高達93.84%的員工對農業發展銀行的商業化改革難以適應,有88.11%的員工更偏好于發展政策性信貸。二是商業性業務范圍狹窄,準入門檻高,營銷難度大。一方面,針對不同性質的貸款,在信用等級、抵押擔保、貸款額度等方面農業發展銀行都有嚴格的準入條件,部分客戶因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流失;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信貸業務范圍受限于涉農行業,而涉農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使農業發展銀行在商業性業務發展競爭中處于明顯的劣勢,最終導致其信貸投放集中程度處于較高的水平。三是管理制度、風險防范機制尚不夠完善,增加了操作風險出現的可能性。
4.人才隊伍結構欠佳,難以適應新業務發展需要
自業務范圍調整擴大后,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對象日趨多元化,但在機構設置和人力資源配置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專業信貸人員缺乏、人員結構欠佳、與商業性業務的發展需求不相適應。農業發展銀行現有信貸人員絕大多數是從中國農業銀行劃轉,農業發展銀行分設以后長期從事政策性業務,對商業性業務操作經驗不足,客戶營銷等業務技能等相對落伍。從被調查地區的情況看,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數占比僅為36.84%,40歲以上的職工人數占比達到69.23%,人員老化相當嚴重;58.06%的員工對機構、人事和績效制度改革成效不滿意,23.09%的員工認為制度是當前最迫切需要改革問題之一。
四、加強農業發展銀行商業信貸風險防范的政策建議
1.正確處理好專業化與商業化的關系
專業化和商業化相結合發展道路的實施,使農業發展銀行的經營目標變成了雙重化[3]。專業化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因此,在政策業務上要嚴格貫徹落實國家的支農政策,發揮政策性信貸的糾偏功能,大力扶持基礎產業和弱質產業的發展。商業化發展是農業發展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商業性業務上,農業發展銀行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發揮好政策性信貸的引導功能,切實解決現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整體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同時,要有能夠承擔和化解風險的能力來平衡收益和風險的關系,合理確定信貸業務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努力實現審慎、穩健經營。要講求成本核算,確保盈利最大化,以不斷增強農業發展銀行的持續發展能力。
2.優化信貸結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為農業發展銀行“三農”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農業發展銀行要努力調整信貸結構,穩中求進,好中選優,審慎積極開展商業性信貸業務;在維護好優質超級大國客戶的基礎上,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與合作,立足本地資源,突出本地特色,逐步建立并完善中長期貸款項目庫,選擇支持一些對當地經濟發展有影響、有貢獻、對新農村建設有較大推動作用的優質項目;要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做好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承貸能力評估和風險評估,合理控制增量貸款,避免貸款過度集中。
3.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
農業發展銀行要認真總結商業性信貸業務開辦幾年來的業務實踐和積累的經驗,積極借鑒商業銀行先進的風險控制制度和管理經驗,探索建立適合自身業務的風險監測和控制指標體系,應建立以客戶風險能力為核心的貸款準入機制、強化貸款審查流程控制完善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健全內部和外部雙重強力監督體系,從制度上強化風險責任管理和降低風險發生機會。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注重現有人員的培訓,加強客戶經理營銷與管理基本知識和技能、企業財務管理、常用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和基本素質,增強其評估風險、防范風險的能力;改善人力資源配置,堅持實行專業技術崗位等級管理,根據崗位進行風險責任細化,確保不同類型的專業人才都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和激勵約束機制,將客戶薪酬、獎金等經濟收入與員工的工作責任、工作量、工作強度和工作業績掛鉤,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丁偉.當前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貸款面臨的風險及對策[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6(2):42-43.
[2]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福建省分行課題組,論政策性銀行與商業性銀行的競爭[J].金融縱橫,2009(5):13-15.
[3]楊羽飛,嚴青,陳金光.農業政策性金融改革與發展問題研究[J].南方金融,2009(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