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一覽】
希望
□胡適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種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鴿子
□胡適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
有一群鴿子,在空中游戲。
看他們三三兩兩,
回環來往,
夷猶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襯青天,十分鮮麗!
(選自《嘗試集》)
【閱讀手記】
《嘗試集》是胡適的一本著名詩集,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當歌迷們跟著齊豫唱這首《蘭花草》時,可能想不到它的原詞作者會是現代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胡適。
胡適寫下這首原題為“希望”的詩,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他歡歡喜喜地帶回家,讀書寫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蘭花草也沒有開出花來,于是他就寫了這首小詩。
胡適是中國現代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為大眾所熟知的并不多,這首《希望》可能流傳最廣。它清新、質樸、深情,對生命的期待與珍惜躍然紙上,而且讀來朗朗上口。但每次哼起這首歌,在那優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現的不是蘭花草,而是胡適匆匆而執著的身影。當年胡適學成歸來,也帶著一株“蘭花草”——自由主義,他千里迢迢不辭辛苦地把它帶回來,種到中國的土地上,小心地呵護,殷切地期待它開出花來——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
我想,正因為胡適有這種焦急的心情,當他看見這株遲遲不開花的蘭花草,才觸景生情,萌發詩興。給詩取名為“希望”,也許是詩人希望自由主義思想早日開遍中國之意吧。詩人從山中帶來蘭花草,希望它能在人間開花散發幽香,可是開花的季節過去了,蘭花草卻連苞也沒有一個。詩人沒能在當年看到蘭花盛開,但在來年的春風中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詩人未能實現他的理想,但在未來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中國人喜愛托蘭花以述志,胡適的《希望》也順承了這個傳統,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文字清遠而不乏意境,質樸而不墜淺俗;其精神內涵是心憂卻不心傷,失落卻不失望。
《鴿子》這首詩寫于1917年秋冬之間,當時詩人剛從美國留學歸來,執教于北京大學。胡適在北京大學這個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里頗有春風得意之感,因為他當時與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新文化運動的其他倡導者相處得很融洽,并且以他們這幾個人為中心,團結了一批追隨者,致力于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這首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寫出來的,因而該詩的主旨,是將自己以及幾位朋友比做自由翱翔的飛鴿,從而表達一種投身于新文化運動的自豪感。
該詩的主旨雖是抽象的,但作品采用了“具體的寫法”,即把筆墨集中在描繪潔白的鴿子在藍天中“回環往來,夷猶如意”和“翻身映日”這幅鮮麗的畫面上,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回味的余地。
【馬建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