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末期,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和高等教育超常規發展,我國出現了“知識失業”現象,這是高等教育深化過程中出現的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高等教育深化會使教育的信息甄別功能加強和生產功能削弱,導致知識失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本文將從當前我國的“知識失業”現象出發,對改善“教育深化”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幾條應對“教育深化”問題行之有效的對策,以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教育深化”問題。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深化 知識失業
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戰略。從 1999 年開始我國政府開始啟動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招生
政策,使我國的招生人數由 1998 年的 108.4萬人 猛增到 1999 年的 159.7萬人, 致使 1999 年的招生增長率達到 47.3% 。在隨后的幾年里,我國高等學校的擴招幅度雖沒有超過 1999 年的 47.3% ,可是直至 2005 年,高校招生規模仍處于快速猛增的勢頭中。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培養需求的增加,但同時也出現了高等教育總體規模發展過快,超過了社會總體需求的現象。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的人數也從1999年的179.1萬人,增加到2003年的358.2萬人,與社會需求嚴重不符。此外,現階段我國在人才的使用方面浪費現象嚴重,在專業上用非所學的占14%以上,層次上高才低用的占13%以上,數量上人浮于事的比例也很高,由此,造成近34%的人才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是:教育深化與教育不足并存。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供給的不足,高校畢業生的供給還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過度發展,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很難為社會所消化,難以轉化為有效的人力資本。
一、我國過度教育的實質
雖然,我國過度教育的比率在逐年增加,但是,我國現階段的過度教育并不是教育總量上的過度,而是教育結構性失調引發的過度教育,具體體現在教育層次結構、教育學科結構等的不平衡引致的過度教育。
學科結構的失衡之所以會導致教育過度發生,是因為當前我國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沒有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有效調整,國家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時候,為了滿足規模的擴展,在那些短期內可以迅速增加入學人數的專業大量招生,而那些易受教學條件限制,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專業,學生的入學數量則增長不大,這樣,入學人數迅速增多的專業,就業形勢惡化,致使其在就業時面對學歷與工作不匹配而選擇就業。另外人力資源的市場需求狀況不能有效地反饋到人力資源培養上去,造成社會上對人才供需的不匹配,最終導致在專業不對口層面上的過度教育。
教育層次結構失衡也導致了過度教育問題的發生。一般來說,整個社會對各級人才的需求層次一般呈金字塔型。目前,專科畢業生出現過剩的原因不在于專科生不為社會所需,而是我們培養出的專科生綜合素質不高,在人才市場上不可替代性差。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卻快速擴張,也加劇了教育層次結構的失衡。
除了高等教育規模和專業結構上的不均衡外,教學內容陳舊和教學質量下降也是導致大學生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第一,在教學內容上,大學不能根據市場需要的變化來調整知識結構,導致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從整體來說,現今我國大學的教學內容陳舊狀態并未改變,這使得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缺乏市場敏感度,其知識、能力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第二,教學質量下降,大學生的能力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辦學經費、師資力量等投入不足,大學生的質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大量新就業員工出現了學歷上的過度教育現象也是必不可免的。
此外,我國經濟的二元結構導致人才市場的二元分割,限制了高學歷人才在地域上的水平流動。二元形態及相應的差別待遇,也影響了高學歷人才的就業流向。人才流動不暢,形成了我國地區性人才過剩與短缺并存的矛盾,它是造成我國出現結構失衡型過度教育的主要原因。
二、應對我國教育深化過程中“知識失業”問題的政策建議
根據前面的分析研究可知,我國的過度教育問題并不是一個短期的現象,在一些部門里過度教育問題是長期存在的。過度教育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到國家、企業、個人三者利益的社會問題。因此,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個人、企業和政府對過度教育的反應,因為他們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育和工作。另外,教育資源運用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也是一個公共政策問題,比如,公共教育的權力,民主權力和公民責任都包含在教育政策的討論中。
然而,我國發生過度教育的原因與過度教育的實質都與西方國家不同。在西方國家中,公司有可能改變工作結構來更好的利用出現過度教育的資源,有可能通過重新設計工作組織方式來擴大他們的技術需求,政府也會通過宏觀調控調節學校對受教育員工的供給與企業對受教育員工的需求。在我國,由于教育投資的剛性,使政府對家庭對教育的需求與投資的調節力度有限,另外,我國產生過度教育實質是由于受到體制的約束,使教育資源不能實現優化配置,限制了教育經濟價值的充分實現。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過度教育問題只有在體制改革和體制完善中才能實現。體制改革包括,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在國有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收益分配體制,解決好人力資本在不同地區、部門、行業中的分配問題,打破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建立充分流動的勞動力市場,使勞動力的技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1.建立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薪酬制度
人力資本市場與商品市場有著本質上的共性,即這兩個市場都是通過價格信號來影響供需雙方的行動,并進一步調節資源的有效配置的。在完善的人力資本市場狀態下,工資作為一種價格機制,能充分反映人才的供求變化。在人力資本市場上,如果某一類人才短缺,供不應求,這類人才的工資就會上漲,教育就要加大對這類人才的培養。如果由于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造成某一類人才過剩,甚至失業,這類人才的工資必然下降,教育就要減少對這一類人才的培養。舒爾茨認為“薪金即意味著價格,他們隱含著市場規律。由于缺乏有效率的價格,資源的錯置便蔓延開來。” 因此,人力資本的價格作為人力資本市場供求關系的反映,能給教育系統一個準確的信號,成為調整教育程度及專業結構的科學依據。現階段,我國人力資本市場上出現的人力資源無效配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人力資本市場缺乏有效的價格調節機制。為了改變我國人力資本無效配置的現狀,就必須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工資在人力資本市場中的調節作用,建立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薪酬制度。
2.政府應穩定增加教育投資,推行多元化和市場化的高等教育投資體制
自80年代中期起,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相比之下,我國教育投入的增長速度是很緩慢的。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只占國民生產總值很小的比例,這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占世界受教育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只用了占世界各國教育總開支的1.5%教育經費投入,可見,教育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而穩定的、不斷增長的教育投資是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在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仍主要依靠國家財政的教育經費投資體制下,國家總體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極大地限制高等教育的投入,甚至帶來高等教育與國家義務教育爭奪資源的問題。因此,繼續推行高等教育投資的市場化和多元化,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逐步建立起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收取非義務階段學生學雜費、校辦產業收入、社會集資捐資、設立教育基金等為輔的多種教育經費籌措渠道的體制,既可以緩解我國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也能將教育投資的風險分散給個人,促使個人對教育的理性投資,防止個人對高等教育的過度投資。
3.對高校的辦學模式和辦學層次進行合理規劃,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教育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對教育發展起著直接的影響和作用。因此,一個國家“在處理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時,要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實事求是地追加教育投資,發展教育事業。” 我國現階段出現的高等教育過度問題,實際上體現的就是我國教育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教育規模與教育結構嚴重脫離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因此,政府應當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結構有規劃地投資教育。根據世界銀行教育局專家薩卡洛普洛斯在1973年發表的《教育的收益》一書中指出:在發展中國家用于小學教育的投資收益率為27%,中等教育的投資收益率為l6%,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為l3%左右。此外,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才資源,其比例在高、中、初三級中的比例應為1:3:20的結構較為合宜。 由此可見,投資于高等教育的效益要低于中等教育,而投資于中等教育的效益又要低于小學教育。然而,由于教育消費市場驅動,我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的比重過大,具體從我國大、中、小學生平均經費情況看,我國平均培養1名大學生的費用相當于培養6名中學生、66.5名小學生的費用,比例為l:6:66.5,而發達國家的比例僅約為l:1.7:4。因此,現階段我國有必要在加大教育投資的前提下重新調整教育經費的投資方向,提高基礎教育的投資幅度。此外,就我國高等教育而言,我國高等教育的過度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錯位造成的。在處理專科、本科、研究生等各級高等教育之間關系的問題上,我國應該大力借鑒其他國家對各級、各類高等教育關系時的方法,在創辦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的同時,注意發揮其他各層次教育的辦學職能,使各級高等教育并行不悖的發展,形成層次清楚、格局穩定、特色鮮明的體系,從而滿足社會對各種人才的不同需求。
4. 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高校設置專業需要有很強適應性和彈性,而且,所設專業不能只管傳授專業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運用專業知識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國各層次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定位不明確,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節,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鑒于此,我們在發展專科教育時,應當保持其適當的發展規模,不能辦成本科的濃縮,多創辦一些應用性強的專業,強調學生實際工作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更好地滿足工作崗位的需求。據研究表明,“較高的技能稟賦降低了過度教育風險,再獲得一個更高的職業資格證書能有效地規避過度教育風險。”所以,對于專科生而言,我們應當進一步拓寬專業設置面,注重培養運用專業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既能增加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也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專業不對口而引發的結構型的過度教育。對于本科教育,其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本科教育質量的提高尤其重要,應拓寬本科生專業口徑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使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相匹配。對于研究生教育,我們應當更加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重點建設一批研究型大學,逐步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以適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Tsang, M.C. and Levin, H.M. (1985), The Economics of Overeducation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4, 93-104
[2][美]西奧多#8226;W. 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3]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p94
[4]李少元:教育經濟縱橫談[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
[5]李少元:教育經濟學[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p217
[6]趙宏斌:教育過度與收益風險[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6):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