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度變遷是由多種因數所致,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是內因與外因同時發生作用的結果,是經濟矛盾上升到階級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革命性的力量促成了制度變遷。制度變遷的選擇,本文提出了制度變遷的選擇機制。
[關鍵詞]制度制度變遷成因 制度選擇
一、制度變遷概念分析
制度變遷本文指經濟制度變遷,是一種經濟制度代替另一種經濟制度的過程,或者說一種經濟制度被另一種經濟制度所取代的過程。可以概括為三種形式:一),外力的強制作用,稱為強制性制度變遷;二),內力自動作用的結果稱為漸進式制度變遷;三),外力作用下通過內力作用的結果,即改良型制度變遷。歷史與現實的實踐來看,前兩種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第三種出現較少,且成功不多,主要有在我國清朝末年的明治維新,最后以失敗告終。
二、制度變遷的原因分析
本文試圖從歷史的、哲學的、經濟的、社會的不同角度考察,認為制度變遷可以看著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代函數。
1.制度變遷的歷史分析
從經濟制度變遷的歷史來看,人類共經歷過幾次大的制度變遷,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可以概括為:原始社會的部落與氏族制度,以絕對權利為核心的奴隸主王國的制度,比奴隸經濟制度創造出更大的財富、社會經濟效益更高的封建經濟制度。
上述三種經濟制度形式,在資源配置方式上,對于人類自身的發展和需求的滿足,都受到嚴重限制,于是在人類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面對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需求,客觀上需要先進資源配置模式,或先進的經濟制度來調節經濟資源,于是以市場為核心的資源配置和分配模式便應運而生。
2.制度變遷的哲學分析
制度變遷是一個哲學范疇,是社會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自覺地遵循著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規律。
任何一種經濟制度都有著存在和消亡的理由與條件,因為需要一種與資源條件、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制度,也就是經濟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當社會條件發生變化,這種經濟制度已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要求,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條件,客觀上需要新的社會經濟制度來取而代之。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充分證明了,制度變遷不是一次變革的終止,而同時又潤育著下一次制度變遷的來臨。
3.制度變遷的階級分析
制度變遷的階級分析不是從經濟學角度去解釋,而是根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從非經濟方面去考察制度變遷的成因。
統治階級按照他們的利益來配置資源和分配財富,這種配置方式也就必然帶來分配的嚴重不公,于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就會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由此,制度變遷也是階級斗爭學說集中反映。
4.制度變遷的經濟學分析
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遷本身是經濟學問題,在面對資源的稀缺性和人類欲望的無限性這樣一個客觀現實面前,人類選擇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類的需要便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經濟制度正是選擇與有效的最佳安排和規定。但是經濟制度的產生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包括生產力水平、資源和財富的豐裕度以及財富分配方式等等。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要求,一切社會經濟制度都應該是按市場機制來調節,按市場經濟制度來配置資源就是最佳的制度安排。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了。
三、制度變遷的選擇
制度變遷的選擇機制:
1.制度變遷的選擇機制就是選擇一種資源配置的經濟制度形態:一),獨立的分散配置式(奴隸制和封建制就是這種形態)也可以稱作傳統經濟制度;二),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即市場經濟制度;三),看得見的手——政府干預,即計劃經濟制度;四),兩只手同時發揮作用,即混合經濟制度。
2.兩種制度變遷的分析
按照制度變遷的方式來看可以分為強制性制度變遷和漸進型制度變遷。
A.強制性制度變遷。在短時間內以一種全新的制度形式強制型地代替原來的制度形式:一是通過社會革命的方式來實現,如各個社會制度的變遷。二是通過一系列的變革方式來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比前者要溫和得多,采用這種制度變遷的國家主要有俄羅斯等東歐國家。90年代初,這些國家采用“休克療法”,強制性地用市場經濟制度代替過去的計劃經濟制度。
強制性制度變遷的結果有兩個,一是用新的經濟制度,代替落后的、已經成為發展羈絆的經濟制度,使資源配置在一個較為合理的制度安排下進行。二是通過強制性全新的經濟制度,在短時間內代替長期習慣的經濟制度,必然造成這種新制度與客觀條件的不相適應,出現一系列的社會矛盾。
因此,采用強制性制度變遷,除非是階級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采用階級斗爭、武裝推翻舊的經濟制度,否則一般不采用這種強制性的方式來進行制度變革。
B.溫和型制度變遷(漸進型)
這種制度變遷方式在中國、越南、古巴朝鮮等國的經濟改革屬此列。其中以中國的制度變遷最為成功。
以我國1978年以后的變革歷程來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確立,在以市場機制作為配置資源主要方式的前提下,政府通過宏觀調空在彌補市場經濟缺陷,糾正市場經濟失效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成熟。“兩只手”正同時發揮著資源配置和調節作用。
實踐證明漸進式制度變遷是成功的,是符合經濟變革的基本規律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制度變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經濟制度演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但是,制度選擇卻要根據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來決定。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制度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因此,選擇什么樣的制度形態,取決于生產力的水平和社會資源的狀況。
參考文獻:
[1][美]科斯、阿爾欽、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美]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美]諾斯 、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華夏出版社 1998
[4][美]埃瑞克.G.菲呂博頓[德]魯道夫.瑞切特編《新制度經濟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