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一般理解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出來以后從事非農職業、但戶籍身份依然是農民的務工人員。農民工是經濟建設中的生力軍,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由于中國現有的制度安排,農民工既不同于傳統的真正的農民群體,也有別于城鎮勞動者,成了社會的“邊緣人”。農民工難以融入城鎮社會和工業勞動群體,他們在將來的生活中,面臨著疾病、失業、意外傷害、養老等一系列風險,卻缺乏勞動者應有的社會保障。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關系和諧社會的構建,是體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手,需要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事實上,沒有農民工的保障,就不會有真正完整的社會保障。
雖然政府對農民工社會保障長效機制問題已經引起高度重視,盡管也施行了一系列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措施,但農民工對社會所做的貢獻與所得保障相比仍不成比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依然嚴峻。具體表現在:
一、農民工面臨的風險更大
1.健康風險。農民工普遍勞動強度大,職業危害比較嚴重。他們大多集中在建筑、餐飲、礦山、加工等行業從事著苦、臟、累、險的工作,并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粉塵和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因為工資標準起點較低(一些甚至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農民工要想維持生計并有所結余,必須靠加班加點,很少有休息日,這使他們不得不面臨更大的健康危險。
2.意外風險。一些用人單位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和利潤增長指標,忽視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產生大量事故隱患和不安全因素。農民工自身也缺乏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技能,使有關工傷事故和職業傷害不斷發生。農民工因為意外人身傷害影響到勞動能力時,如果利益得不到補償,這將使其家庭經濟狀況嚴重惡化,一些人因此導致家庭重返貧困。
3.失業風險。傳統理論認為,農民不存在失業問題,他們“養老靠家庭,就業靠土地”。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的農民工將越來越多,農民向農民工身份轉變步伐的加快,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的農民工面臨的就業壓力和失業風險與日俱增。并且,對農民工的培訓機制又嚴重缺失,這就更容易造成失業。失業時間過長,失業率偏高,還將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的重要風險。
4.養老風險。雖然目前農民工年輕力壯者居多,但未來的養老問題卻不容忽視。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與計劃生育導致的家庭小型化,將使傳統農村的家庭養老模式不堪重負。可以說,單純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以及土地保障都將使農民工養老面臨著嚴峻挑戰,甚至已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選擇。
二、做好農民工保障管理的困難很多
1.農民工流動性大,頻率高。農民工不僅往返流動于城鄉之間,并在單位之間、城鎮之間頻繁地變動工作崗位,使農民工在異地治療費用結算和保險關系轉接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
2.農民工數量大且保持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民工人群的數量每年都在不斷變動。據有關專家推測,未來一段時期,如果政策不發生大的變化,農民離鄉外出就業的數量仍將以平均每年500萬人左右的規模持續增加。
3.農民工個人收入偏低,財力有限。這使得農民工常常不得不首先顧及眼前的生存,而不愿支付各種保險的費用。對于多數農民工來說,社會保險繳費數額超出農民工承受能力。
4.農民工群體存在異質性,有多層次的保障需求。由于農民工個體的素質、能力、年齡、體力,技能、經驗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別,農民工在進城后收入狀況不斷分化,他們要求提供多元化的保障供給以滿足差異化的需求,這也增加丁提供相關服務和管理的難度。
由于上述條件限制,多數農民工游離于制度保障之外。為此,針對農民工特點進行制度創新,盡快為他們建立起廣泛覆蓋、保障完善、運行高效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具體思路如下
1.實行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目前,城鎮勞動者社會保險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模式。為適應農民工流動性較大的特點和出于迅速擴大覆蓋面的考慮,可以將現行城鎮勞動者基本養老保險“大統籌小賬戶”模式改成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小統籌大賬戶”模式。為鼓勵建立個人賬戶,除個人繳費外,應允許從單位所繳費用中劃入一部分。要真正實現不同人群在不同地區之間的無障礙轉換,必須統一基本模式,提高統籌層次直至實現全國統籌。當農民工流動時,有個人賬戶的轉移個人賬戶,無個人賬戶的,轉移參加社會統籌的養老保險權益。讓農民工可以憑借身份證在工作的城市建立個人永久性基本社會保險賬戶。可隨時轉移其保險關系,盡管工作地點不定,變化工作時可能出現暫時的失業,但仍可以延續保險關系,而不影響其保險待遇的享受。
2.建立協調工作機制,提高管理服務水平。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涉及到政府、企業、保險公司以及其他方面的關系,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政府、保險公司、企業主管部門等相關單位應積極溝通協調,形成合力。政府要從有利于提高農民工保險社會化程度出發,組織相關單位,共同研究、建立適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簡化參保程序、降低費率、制止政出多門、各行其是的做法。
3.將市場機制更多地引入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其運行效率。由于全國性商業保險公司的組織架構不受區域限制,只要設置了該公司的機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靈活就業人口將能夠隨時方便地將社保賬戶帶到任何工作的地方。可以利用其遍布全國的保險機構擔當農民工的“賬戶管理人”,同時發揮商業保險公司在精算、管理、營銷、人才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專業優勢,設置各種個性化產品、解決好中斷與接續的技術性問題。
4.加強政策支持,努力為我國農民工保險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建議采取以強制為主,同時實行某些項目自由選擇的參與方式。推廣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一個很大的障礙是一些用人單位認為增加了企業負擔。針對這個問題,政府方面除了加強管理、依法監督外,還應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同時,可通過減免保險公司營業稅和設立保費稅前列支等一系列政策,使保險公司進一步降低產品價格,從而調動保險公司和廣大農民工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