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歷來被稱為“君人南面之術”, 蘊涵著豐富的領導哲學思想。本文主要探尋“無為而治”與授權管理的內在一致性,為領導工作提供借鑒,從而提高領導的有效性,并進一步說明了授權原則是管理學中一項重要的領導原則的深刻道理。
[關鍵詞]道家 為而治 授權管理
從領導哲學理論的視角看,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思想歷來被稱為“君人南面之術”,即最高統治(君人)領導國家,治理天下的方略,是歷代統治者不可不學的基本理論。
道家領導哲學的核心思想和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道德經》中關于“無為而治”是這樣敘述的:“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大意是“想要治理天而用強力去推行,我看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因為天下這個神圣的東西,是不可以憑權力肆意妄為。強力推行必然失敗,執著把持必然喪失”。可見,依老子看來,天下是神圣的,不是領導者的天下,而是人民的天下。他所謂的“無為而治”,就是要通過“無為”去達到“治”的目的。這里的“治”是對社會組織的成功領導,而“無為”則是途徑和手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無所作為”,也絕不是放棄領導,任其自行發展,而是有它特定的深刻含義。老子有一句名言,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的行為要效法地(因為地是人類生活的環境),地要效法天(因為大地只是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天要效法道(因為道即是宇宙的本體和起源,又是宇宙發展的規律),而道則要效法自然,以自然為法則。這里的“自然”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即事物本身按照它自己的規律自然而然地發生和發展,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強制和干擾。
老子倡導順應自然規律,在領導方式方面,反對領導者強作妄為,肆意任為,主張清靜無為,順道而行。他認為,居上者應知悉自己的責任只是“輔萬物自然”而已,要避免從己私出發,胡亂施政,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使管理效率達到最大化。管理者更不應該強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以自己的標準為判斷萬物的標準。
老子把領導者分為四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也就是說,最高明的領導者,人民根本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等的人親近他,贊譽他;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懼他;最糟糕的,人民輕侮他,瞧不起他。在道家看來,最完美的領導境界,應該像天地生成萬物一樣自然。領導者所做的一切都順乎自然,順乎規律,被領導者各得其所,各盡本分,這才是領導的最高境界,這就叫“無為而無不為”,就叫“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無為而治”本質上就是取消來自上面的高壓,催生自下而上的力量,就是告訴領導者要做到充分授權,讓下屬有充分發揮才干的機會與場合,并妥善地駕馭和保護人才。
提到授權,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陳平和諸葛亮的故事。
陳平,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曾多次出謀劃策,讓劉邦化險為夷。劉邦死后,呂后執政,呂氏親戚包攬了國家軍政要職,引起劉氏宗族和大臣的不滿。陳平等趁呂后去世之機,發動軍事政變,誅殺諸呂,迎劉邦的庶子、代王劉恒至長安,立為天子,是為漢文帝,陳平任左丞相。一天,皇帝問陳平,全國一年審決了多少案件,全國一年的財政收支有多少。陳平從容地說:“這些事有人主管。”皇帝又問:“誰主管?”陳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問題,可以問廷尉;陛下要了解財政收支,應該問治粟內史。”皇帝又追問:“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面對皇帝咄咄逼人的問話,陳平不慌不忙地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候;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帝乃稱善。
再看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在人們心目中,他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誠的典范。劉備自夷陵之戰慘敗后,一病不起,于白帝城托孤后去世。此后諸葛亮忠心耿耿輔助阿斗,日理萬機,事事親躬,乃至“自校簿書”。在與曹魏對抗的戰爭中,他多次領兵出征。最后一次與魏司馬懿對峙了一百多天。幾次攻魏都由于蜀道艱險,軍糧運輸不繼而失利。因此諸葛亮乃分兵屯田作久駐之計。司馬懿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看出諸葛亮的弱點,決心深溝高壘,堅不出戰。諸葛亮為逼司馬懿出戰,想法激怒他,就派人給他送去婦人的衣服首飾,意即你不出戰就像婦人一樣。但司馬懿接見使者時非常客氣,同使者隨意聊天,一點也不談及軍旅事務,還關心地問諸葛亮身體好嗎,休息得怎么樣。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亮“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來覽焉;所敢食不至數升。”使者走后,司馬懿對人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果然不久,諸葛亮病逝軍中,蜀軍退師。
陳平、諸葛亮是當時的高官,作為領導者,其領導方式有哪些長處和短處?先來看陳平,當皇帝問他“你管什么”時,他回答得相當得體,完全符合道家的“無為”原則——順應自然,團結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使下屬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這說明他很理解高級領導者這種角色的職責,而不事必親躬。相反,諸葛亮可謂多才多藝,工作勤勤懇懇,每日起早睡晚,各種事務都要親自處理,親自過問,“自校簿書”,“罰二十以上親覽”,以至積勞成疾,過早離開人世。這樣的領導方式不僅對領導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屬還會產生一種被過多干預而引起的不快,他們會感到自己不被信任,自己的獨立創造力未能得到發揮,感到受壓抑,因而會失去工作的積極性。這不僅導致組織氣氛消沉,下屬工作缺乏主動性,從更大意義上講,這種領導方式還會失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會。一個人再有才智,在這樣一個事事干預的領導者手下工作,他得事事請示和匯報,他的聰明才智也難以發揮。這是諸葛亮死后,蜀國明顯人才缺乏,沒有人能主持大局的原因之一。所以,厄威爾在《管理的要素》一書中指出:“缺乏恰當授權的勇氣和如何進行授權的知識,是組織失敗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在當今的管理實踐中,仍有不少領導者還像諸葛亮那樣“自校薄書”、“罰二十以上親覽,”無論工作巨細,都親自動手,習慣于包辦代替,終日陷入會議多、文件多、接待多、電話多的局面之中,總是難以集中時間和精力來思考和處理計劃中的事務,使得一些領導同志常常是頭昏腦漲,筋疲力盡。
有人曾說過,當領導者承擔一項他人也可以干的工作時,他就不能去從事那些只有自己才能干的工作。也就是說,一個領導者只有站在金字塔尖上,考慮全局,掌握方向,出主意,用干部,而在具體事務上則持超脫態度,當“甩手掌柜”,才算是一位聰明的領導者。
其實,領導者把某些職權授予下屬后,一方面可以給自己騰出時間來學習新知識,從而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還可以激發下屬的積極性,發揮其創造力。因為下屬在得到上級的授權后,不受外在的干擾,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與道家的“無為而治”不謀而合,老子在《道德經》中對“無為而治”進一步解釋到,“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就是說,物性不同,人性各異是世間的常態,若樹立一個標準,強行去改變一物之性,一人之性,只會戧害物性,改變人性。“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領導者應保持像“得道”的圣人那樣去除極端,去除奢侈,去除放縱逸樂,順應民意,相信一定能夠實現“無為而治”。
總之,道家的“無為而治”指出領導者應順應規律,順應人性,做到授權,讓下屬有充分發揮才干的機會與場合,此時,領導者好像什么也沒做,但他領導的工作卻開展得有聲有色,這就是“無為而治”的統帥之才,是真正不露聲色的領導藝術。
參考文獻:
[1] 趙妙果:《道德經學用》[M].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
[2] 韓征痕:《潘石屹如是說》[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3] 陳洪浪,謝安:《如何鑒別管理真才》[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4] 從陳平諸葛亮的故事看授權管理.茂名學院學報,2001年,第11卷,第2期
[5] 馬洪,孫尚清主編:現代管理百科全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1
[6] 陳平王陵傳:二十五史前漢帝卷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4
[7] 資治通鑒卷70.魏文帝黃初四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 ,2215
[8] 資治通鑒卷72.魏明帝青龍二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 ,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