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縱深推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筆者重點就重慶農商行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如何發揮城鄉統籌中的主力軍作用,如何圍繞重慶提出的“1155”農業農村發展新戰略做好支農大文章,嘗試進行一些思考,供商榷。
一、形勢分析
從國家宏觀看,中央對農村的各種利好政策,以空前的速度頻頻推出,借以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調整農民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保護農民權利,提升農民地位。我們都會看到中央有兩大舉措,一是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二是發布“一號文件”,全面部署農村工作任務和政策。2009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改革創新,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
就重慶而言,國發【2009】3號文件提出,要“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當前,在全市農村中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趨勢、新的格局。
因此,重慶農商行只有順應形勢、加快改革,才有自身的發展余地。在支持重慶城鄉統籌發展中,重慶農商行必須堅持“三個不動搖”,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和增強服務功能,切實發揮農商行在城鄉統籌中責無旁貸和得天獨厚的作用。一是堅持服務“三農”方向不動搖。二是堅持市場化運作方式不動搖。三是堅持行農“雙效”取向不動搖。
二、工作舉措
2008年,重慶市按照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提出了“1155”農業農村工作新戰略——“始終堅持一條主線,緊緊圍繞一大目標,突出五大任務,深化五項改革”。堅持一條主線,就是統籌城鄉發展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一大目標,就是促進農民增收和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突出五大任務,一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二是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三是推進農民轉移就業,四是著力改善農村民生,五是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深化五項改革,一是土地流轉制度改革,二是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三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四是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五是農業服務體系改革。
因此,重慶農商行不僅要用戰略眼光來看重慶農業農村的變革,還要緊緊圍繞重慶“1155”新戰略,以支農主力軍的使命感來推進這場變革。
主要措施有:
(一)圍繞“推進農民轉移就業”,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農民要成為市民,關鍵是要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就業問題。中小企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農民轉移就業最有效的支撐,也是農商行的基本客戶群。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是農商行新形勢下鞏固農村陣地、謀求自身發展的現實選擇。其重要性有三點:第一,扶持中小企業是政、銀、企三方的共同點。第二,扶持中小企業是農商行面向“三農”與商業化運作的切入點。第三,扶持中小企業是資產業務的增長點。
(二)圍繞“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提升小額農貸品牌。目前,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的信貸支農工作走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給我們的經營管理者帶來了很多的困惑。
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農商行聯結千家萬戶的金融紐帶,是解決農民生產資金不足的主要金融產品。但春華未必秋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尚未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
如何脫困?怎樣才能重塑重慶農商行農戶小額信貸的輝煌?農業是回報低、風險高(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弱質產業,光靠市場拉動遠遠不夠,政府必須托底。可喜的是,重慶農商行經過不斷的探索,在充分把握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律,適應農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情況下,已進一步修正和完善了農戶小額信貸管理辦法。該《辦法》的出臺,必能迅速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又能有效規避信貸風險,真正成為重慶農商行叫得響的信貸品牌,達到農商行贏利、農戶得實惠、政府又滿意的最佳效果。
(三)圍繞“強化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打造“信用工程”。良好的信用環境是防范小額農貸風險的基礎,全面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離不開地方黨政的支持。因此,各級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努力構建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和信用環境,創造一個農戶和金融機構多贏的局面,促進“信用村鎮”建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提倡守信履約的道德風尚,有效降低小額農貸信用風險,才能促進我市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進一步發展。
(四)圍繞“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進一步支持“三化”。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支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支持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發展循環經濟。
(五)圍繞“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進一步拓寬農村投資渠道。
重慶農商行要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大力參與支持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拓寬農村投資渠道。一是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信貸投放力度,扶持其做大做強。依靠龍頭企業帶動農村土地流轉。由龍頭企業租用農民土地實行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實現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大對種養大戶、業主信貸投放力度,扶持其做大做強。在國家農業產業政策的鼓勵推動下,大力投入信貸資金,支持種養大戶、業主和企業在農村大面積集中成片規模接包、租賃農民土地,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不斷提升土地產值和經濟效益,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六)圍繞“農業服務體系改革”,進一步創新金融產品。在當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在固守原有業務品種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廣大客戶的需求,積極推進產品系列化、組合化和差異化,才能提升競爭能力,確保生存與發展。一是加大金融產品的創新。二是積極開辟各種代理業務品種,增加新的盈利渠道。三是提升服務水平,用軟件優勢彌補硬件不足,要規范員工操作行為,將農商行的工作變得更加平易化、人性化。
當前,由于中央“三農”政策在農村的落實,國發【2009】3號文件的強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重慶作為城鄉統籌試驗區為重慶農商行向現代金融企業過渡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面對這次歷史性的機遇,要大膽創新,探索“服務農村”的新路子,提高“支農工作”的整體水平 ,把重慶農商行建設為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