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知識產權固有的壟斷性人為的扭曲了正常的國際貿易時,就成為了知識產權貿易壁壘。近些年,中國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日益嚴重,面對國外企業與政府的專利圍剿,我國企業與政府應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問題,積極應對。
[關鍵詞]知識產權壁壘 TRIPS協定知識產權政策
一、發達國家實施知識產權壁壘的慣常措施
發達國家實施知識產權壁壘的慣常措施是指發達國家政府涉及知識產權貿易中不公平的慣常政策措施,這些慣常措施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濫用TRIPS協定規定的臨時措施和邊境措施
TRIPS協議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協議(草案)》的簡稱。這個文件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標準。TRIPS協議的宗旨是:期望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扭曲和障礙,促進對知識產權充分,有效的保護同時保證知識產權的執法措施與程序不至于變成合法的障礙。TRIPS協議涉及的知識產權共有以下八個方面:著作權及其相關權利、商標、地理標記、工業品外觀設計、專利、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對未公開信息的保權和對許可合同中限制競爭行為的控制。 同時,對上述知識產權的可獲得性、范圍及行使標準、施行、獲得與維持程序、糾紛的預防及解決等,協議中均作了詳細規定,已超出任何現有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將使知識產權問題與貿易問題密不
可分。
2.發達國家的特別立法措施
特別立法措施是指發達國家通過特別立法,在高技術產業貿易中設置一些障礙,是通過立法的方式設置的特殊的知識產權壁壘。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著名的“337條款”。
“337條款”,又稱“不公平貿易作法”條款,其前身是《1922年關稅法》的316條款,后經修改的《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37條而得名。“337條款”的主要內容是:“如果任何進口行為存在不公平競爭方法或者不公平做法(主要指侵犯美國版權、專利權、商標權和實用新型設計方案等知識產權),可能對美國產業造成抑制,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可以應美國國內企業的申請進行調查?!?《美國關稅法》337條款的立法目的在于防止美國產業因進口產品的不公平的競爭而遭受損害,特別是在知識產權方面。
“337條款”將美國進口中的不正當貿易分為兩類:一般不正當貿易和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指所有人、進口商或承銷商向美國進口,為進口而買賣或進口后在美國銷售屬于侵犯了美國法律保護的版權、專利權、商標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的產品的行為。只要美國存在與該產業相關的行業或正在建立該行業,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做法即構成非法,而不以對美國產業造成損害為要件。
二、我國應對知識產權壁壘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化風起云涌的今天,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知識產權政策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知識產權戰略體系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集中全社會人才和企業的智慧和力量,并且要在“知已知彼”的基礎上做到切實可行。
1.提高應對知識產權訴訟的信心和技巧
從心理上和技術上認真“備戰”,仔細研究相關的法律和案例,尋找雙方的利益平衡點和對方的弱點,完善知識產權應對措施。日韓企業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NEC抓住Intel沒有在產品上做版權標記這樣的小疏忽,迫使后者喪失了對版權的所有權。NEC能獲勝,很大程度上取決于NEC精細而富有戲劇性的訴訟策略。NEC很典型地利用了美國法律的特點:嚴謹、重視細節和證據,我們應該研究和掌握英美對專利保護范圍細算賬的規則,包括把對手專利權中的水分擠干的方法,這對防范專利欺詐具有重要意義。即便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能沉著應對,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和減少損失,或找到新的出路。
2.加強對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加緊完善知識產權立法
我國應該通過對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解決國際貿易中的全局性、制度性和政策性問題,為企業等微觀組織的國際貿易創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場環境,提供相應的服務從維護國家長期經濟政治環境穩定的目的出發,注重對國內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掌握專利活動規則,了解各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以及國際規則,熟悉有效的規避辦法,善于借力。完善針對針對往里哦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反壟斷法、會展知識產權以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等方面的立法。確保國內立法與國外立法的銜接,不能在封閉的環境中立法,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立法經驗,做到與國際接軌。
3.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重視海外專利申請,為進軍海外市場做準備
企業不僅要重視專利申請,而且要重視海外專利申請。我們可以從日本企業占領國外市場的做法中予以證實。2003年,日本公司在美國提交專利申請45835件,成為海外在美國提交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比位居第二的德國多3萬余件(德國為14415件)。東芝公司每年在日本國內申請專利數約為15000件,而其中很大部分是在美國和其他重要市場,例如歐盟和中國。以美國為例,2002年,東芝公司約有1000件專利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授權。由于美國專利采用的是“發明在先原則”,而不是“申請在先原則”,對世貿組織成員的在先發明只要先于美國發明,就可以否定美國的在先發明。加強企業的保護意識,建立行業知識產權預警機制。讓專人負責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知識產權許可使用的談判等知識產權工作。建立本企業知識產權預警聯絡點,對企業重大知識產權事件及時做出反應,使其能夠及時反映所遇到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設立專業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提高應對知識產權訴訟的能力,減少企業損失。
4.國家鼓勵創新,主張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
從長遠來看,增加科技投入,鼓勵創新,大量引進新型人才,盡快形成獨立的、自主的技術創新能力,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產權,才能從根本上規避和跨躍發達國家構筑的知識產權壁壘同時,企業要加強同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形成產研戰略合作關系,努力增強自身技術發展能力。從事知識產權業務的人一方面要掌握牢固的法律知識,同時還要具有技術方面的專業素養,這兩點結合就對從事知識產權業務的人的素質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而我國國內高等院校中專門從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院系則屈指可數。因此,必須加快對專門人才的培養,政府部門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培養一批熟悉世貿組織規則、精通外語、熟悉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專門人才,這些專門人才可以成為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系統的必要人力資源。
5.努力發展知識產權貿易
知識產權貿易,狹義的理解就是以知識產權為標的的貿易,主要包括知識產權許可、知識產權轉讓等內容,廣義理解還包括知識產權產品貿易。知識產權貿易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繼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之后的第三大貿易內容,并且這種無形商品的貿易量呈逐年上升之勢。以美國為例,出口產品中的知識產權的含量,1983年~1987年4年中增加了76%,占美國全部出口產品的44%。從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國企業應將知識產權貿易作為今后的經營方向。通過許可使用,或許專利使用費和商標使用費,擴大自身經濟效益。
總之,中國知識產權所面臨的問題,實質上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在貿易發展中所遇到的共性問題。中國之所以受到如此強烈的關注,主要是由于中國的發展已經觸及了發達國家的既得利益和競爭優勢。應對知識產權糾紛,減少知識產權糾紛,防范知識產權壁壘,要靠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
參考文獻:
[1]辛柏春:《TRIPS協定與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壁壘》2009年第1期
[2]楊國華:《知識產權的國際狀況》,《WTO經濟導刊》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