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牌構成了產品、消費者和企業三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本文首先討論了改革開放后我國民族品牌的發展,就外資收購下如何保護民族品牌作了探討,并提出大力發展民族品牌是對民族品牌最好的保護。
[關鍵詞]民族品牌外資收購民族品牌保護
民族品牌是指由中國企業原創,產權歸中國企業的品牌。品牌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已經成了國家軟實力的象征,成為超越國界的交流紐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還是一種高附加值的商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企業間的競爭日趨劇烈。中國企業生死成敗靠什么,企業的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固然重要,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轉化為品牌的市場競爭,它成了企業取勝的關鍵。
一、改革開放后民族品牌的發展
我國真正意義上大規模的品牌發展是在改革開放后才開始的。1979年初,全國范圍內開始逐步恢復廣告業務,一些有識之士引進西方的企業管理經驗,真正的品牌經營才在中國悄然興起。但改革開放初期,消費群體對品牌的理解還一知半解,企業的品牌意識薄弱,傳統品牌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得到了一些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外資企業開始大量進入中國,由于我國企業尚處于追求產品質量的階段,缺乏現代品牌意識和品牌建設觀念,許多民族品牌被國外品牌兼并或蠶食,中國品牌的生存環境變得空前緊張,很多民族品牌在競爭中消失。國內企業開始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流企業賣品牌,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的主張。不少國內新生品牌在競爭中獲得了生存空間,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也日益擴大。在競爭中陸續產生了一大批民族工業品牌,政府也相繼出臺了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廣告法等有助于品牌健康成長的法律、法規。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企業經過原始資本積累、技術水平提升、市場競爭磨礪后,逐步成熟起來,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們開始意識到品牌對于國際競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國內理論界和消費者的品牌意識也逐步增強,與此同時,國家在政策上也積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化進程的熱情。進入21世紀以來,市場競爭的陣地已從傳統的產品價格轉移到以品牌為核心的較量,誰擁有知名品牌,誰就擁有了競爭的資本。這時,中國經濟也進入了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國際化提升和市場化完善的關鍵時期,在世界知名品牌全面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民族品牌也邁開了“走出去”的步伐,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的正面競爭拉開了序幕。在這種形勢下,打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成為中國企業的不二選擇。我國涌現了如“全聚德”、“海爾”、“聯想”等一批具有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品牌。隨著品牌之間的重組與并購不斷發生,許多品牌演變成了國際品牌,當然,一些品牌也隨之消失。由于我國企業中仍然存在著品牌認識誤區,品牌創新不足,因而品牌國際競爭力不強。從全球其他發達地區市場對中國品牌的認知來看,中國品牌基本是屬于廉價、經濟型的產品,價格不是很高,技術含量不是很高,這是中國品牌新進入國際市場消費者的總體看法。
在經濟市場化以后,由于我國老字號所在的行業都是開放的競爭性行業,沒有靈活的機制就無法適應競爭,老字號紛紛實行了改制,基本都呈現出枯木逢春的發展勢頭。不少都已經突破了原來的經營范圍,比如經營餐飲業的杭州知味觀、樓外樓等延伸了食品行業,以旅行社起家的錦江經營范圍已經包括旅游、酒店、餐飲等行業,品牌的自然延伸對于提升老字號的品牌價值具有很大的幫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創造出了相當多的民族品牌,在我們比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落后了近半個世紀的現實下,中國民族企業在短時間內奮起直追,基本上完成了對洋品牌的模仿,借鑒,對民族品牌的認識,挖掘,獨立創新的實踐過程。由于品牌意識的增強,很多民族品牌價值處于攀升狀態。由于我國民族品牌成長過程太短暫,品牌價值,品牌實際競爭力、品牌管理經驗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特色品牌相比還處于劣勢。從我國品牌總體狀況上來看,目前的現狀是“制造大國,品牌小國”。
中國品牌目前的現狀如以前日本和韓國品牌,其產品最初也認為是低下的模仿的,但是日本品牌最終變成一個世界的高端品牌,很大程度上是跟他們在質量上、在技術上和設計上小巧的突破有關,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價值方面的差異化突破,而韓國品牌在打造的過程當中增加了很多感性的因素,比如新穎、酷等方式,讓消費者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實力、很有技術含量的企業,同時韓國的文化也很大程度上幫助韓國品牌改變了它在消費者中的形象,它產品的設計速度相對也比其他的企業要快的多。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品牌將迎來輝煌的發展。
二、外資收購與民族品牌保護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跨國并購的浪潮席卷全球,為了保護本國企業和民族品牌不被淹沒,各國要求限制并購活動的呼聲愈來愈強烈。大多外資收購一個民族品牌后,就利用被收購企業所在國的資源,瘋狂地攫取高額利潤。民族品牌如果消亡,不僅深深刺激民族感情,還會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民族品牌實際上是作為一種國家資源而存在的。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的巨大市場,民族品牌是不能用有形的資產來衡量的,它們在未來的創值能力和市場價值無法概括。
1. 外資收購民族品牌是可實現雙贏的
外資并購國有企業,是為了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我國的資源,降低其經營成本曲線,以獲得最大的產業協同效益。我國通過外資并購引進了資金、技術、品牌、國際市場渠道,并提升了企業所在行業的經營層次與市場競爭能力。外資介入后,通過注入資金、技術設備,迅速實現本土企業的設備更新和產能擴大。同時,外商尤其國際知名跨國公司通過技術、品牌和國際市場渠道的輸入,會快速提升被并購企業的技術水平、知名度、市場形象,以及駕馭國內、國際市場的能力。通過外資并購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稅收,解決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并有利于同外資所在國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跨國企業具備在全球行業的卓越影響力,是優秀產品質量、優秀管理甚至優秀人才的代名詞。民族品牌通過外資并購攀上跨國企業,可迅速提升本土品牌的市場價值和影響力,一舉實現烏雞變鳳凰。
另外,如果被收購的民族品牌是一個垂死掙扎但又垂而不死的企業時,與其讓他毫無價值的死去,不如賣掉,這樣多少挽回一點國有資產的真正流失。
2.收購民族品牌的外資應區別對待
并購企業原是市場行為,本無可厚非。中國繼續積極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改變,也不應改變,但必須堅決制止任何試圖壟斷中國市場的惡意并購。面對“外資并購”的熱潮,投資者需多加分析,準確判斷外資并購所帶來的真實價值,對并購和戰略性整合做更多的調查。如外資的背景、品牌等相關因素,并且需要分析并購目的及并購后的發展戰略;并購雙方的承諾以及是否涉及到資產或者其他資源的流入;并購后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可能體現在哪些方面,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等。只有那些真正的、實質性的戰略性“外資并購”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價值,千萬不能陷入外資并購的陷阱。
3.企業應加強民族品牌的自我保護
保護民族品牌除了要依賴合理的立法保護,更需要民族企業充分尊崇誠信、法治和契約精神等市場經濟基本法則,使民族品牌真正壯大起來。只有這樣,中國的企業才能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我國品牌的落后導致民族品牌自主權的缺乏,我國“有世界級的產品,無世界級的名牌”,而沒有強勢的品牌自主權就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發言權,而“有品無牌”的最終結果就是我國更多的企業充當了外國品牌“打工仔”角色。因此,企業要有清醒的認識,并采取切實的措施,培育品牌意識,加強名牌的自我保護。
企業要增強品牌意識。民族品牌在國際化競爭中需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通過國際商標注冊與域名注冊使國際品牌轉化為擁有專有權的國際商標,并根據國際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這個商標的專有權進行保護,維護自身的權益。同時要及時學習了解民族品牌國際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對民族特色品牌商標注冊不僅要做到及時注冊,還要預防注冊,防止假冒商品以類似商標或相近的名稱出現。要注意商標注冊后的到期續展;并了解注冊國的商標法律制度;商標設計要符合國際通用的法律有關規定,要符合進入國的文化背景。現在大量的企業滿足于貼牌生產,而忽視培養自己的民族品牌,結果成為外商的廉價加工廠。而一些企業則滿足于眼前的蠅頭小利,將自己多年創建起來的品牌拱手賣給了外國企業。
企業要強化品牌管理,加強品牌文化力的提升,增強民族責任。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切實為消費者著想;同時,始終保持和塑造民族品牌,打造世界名牌,增強國人的榮譽感。
三、大力發展民族品牌是對民族品牌最好的保護
作為中國的企業必須要打造本民族的品牌,創立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找好路徑。外國品牌的滲入與民族品牌的大量消失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因此,中國企業要樹立發展民族品牌的信心,把民族品牌做大做強的決心。要做到這一點,除了企業家要有品牌意識外,政府對企業的品牌戰略也應給予各種政策支持,同時也需要消費者的支持。
我們需要關心的是怎樣發展我們的民族品牌,我們的民族品牌與世界品牌如何和諧相處,中國民族品牌如何才能在世界上獲得更好的發展,如何才能受到世界的歡迎而不是抵制,如何才能引導世界經濟和諧發展。
1. 培育和發展民族品牌,必須以自主創新為主線
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實踐證明,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對于一個地區而言,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則標志著地區發展推動力的強弱,是地區發展后勁和潛力的重要體現。我們只有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到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作為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才能有效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精神,鼓勵和支持企業廣泛吸收民族文化的先進元素,大力開發地方特色產品,精心培育和打造優秀的民族品牌。
2. 培育和發展民族品牌,必須立足于國情
我們只有立足于國情,有效發揮自身的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刻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才能研制開發獨具特色的民族產品,用產品塑造品牌,以品牌開拓市場,逐步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
3. 培育和發展民族品牌,必須充分發揮地方的資源優勢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各地的資源優勢千差萬別。發展民族品牌,要合理的利用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地方資源優勢。一個地區的優勢有些是可以復制的,比如資金優勢、勞動力優勢、技術優勢等。而有些優勢卻是天生地造,他人無法效仿的。如貴州茅臺就是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是他人無法克隆的民族品牌。
4. 培育和發展民族品牌,必須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
企業具有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先天優勢,有直接面向市場并了解市場需求的靈敏機制,有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的條件,應該、必須也最有條件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也是培育和發展品牌的主要力量。發展民族品牌必須結合實際,立足優勢產業,大力扶持本地企業,培育和發展知名的企業品牌。
世界需要品牌,中國需要品牌。品牌讓中國更受尊敬。堅持自主創新,堅持名牌戰略,大力發展民族品牌,是中國企業的神圣使命,是每一位國人神圣使命。我們堅信:只要深刻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和寶貴經驗,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一定能夠推動中國繁榮富強。讓我們肩負起振興中國民族品牌的歷史使命,與社會各界緊密攜手,以“塑造品牌中國新形象,構建品牌世界新格局”為目標,共創中國品牌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