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是中央非常重視的問題,也是大家再非常關注的問題。本文先介紹巴楚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成就,再談巴楚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巴楚縣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舉措。
一、巴楚縣農村發展的新成就
1.四大農業支柱產業不斷壯大
努力克服60年不遇的干旱缺水矛盾,深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壯大林果、畜牧、糧食和“三高”農業四大支柱產業,不斷夯實農民持續增收的物質基礎。糧食面積擴大到52萬畝,較去年增收14萬畝,總產和面積均創歷史最高水平。棉花種植布局進一步優化,膜下滴灌面積已擴大到了25萬畝,發揮了巨大的節水增效作用。不斷創新“三高”農業種植模式,種植規模、管理水平和產出效益有了進一步提升,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521”精品林果業工程加快推進,以紅棗、核桃、杏為主的特色林果面積已擴大到80.8萬畝,總體上步入了由規模擴張向管理增效轉變的新階段。畜牧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趨勢,2009年年末牲畜存欄達到70.28萬頭,增長4.7%;家禽養殖1100萬只,出欄940萬只。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轉移層次和效益,轉移5.6萬人次,其中本縣棉紡企業安排無業青年1670人次,有效提高了農民的非農產業收入水平。
2.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推進
2009年以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巴楚縣工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棉紡織、油脂加工、礦產開發企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嚴峻的經濟發展形勢和保增長、促發展的艱巨任務,巴楚縣堅持把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從抓企業生產調度入手,建立和實行工作例會、情況通報、現場辦公、督查督辦、考核評比等工作機制,切實在項目開發、信息咨詢、資金協調、物資供應、用工培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導企業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做到減速不停產、減產不減員,確保了企業正常運轉。工業經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止跌回升,完成工業增加值4.29億元,增長17.15%;工業用電量7129萬度,增長25.56%。我們切實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強與客商的溝通聯系,搞好全方位協調服務,客商投資我縣的信心不減、力度不減,全年完成竣工投產項目11個,到位資金6.55億元消費市場持續活躍,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皮棉、農資等大宗商品交易量增長75%以上。葉爾羌國際大巴扎、國際商貿城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房地產業已成為巴楚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3.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
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和投資拉動戰略,全力實施好國家、自治區重大項目,采取有力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向工業生產、房地產開發和三產服務業發展,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城鄉公共設施有了進一步改善,是巴楚縣歷史上建設項目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1億元,增長29.3%,是“十五”期間投資總額的1.3倍,其中:社會投資完成11.6億元,占投資總額的57.7%;國家、自治區項目投資完成5.56億元,占投資總額的14.6%,社會資本投入工業企業、房地產開發和商貿流通等領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
4.改善民生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年來,財政用于民生支出6.75億元,占總支出的64%。就業與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支出分別增長192.11%、22.68%、29.88%和202.46%。教育事業蓬勃發展,財政支持教育事業資金2.897億元,新建了縣城“三語”幼兒圓和21所鄉、村級幼兒園,完成了所有農村校園的硬化、綠化和5.04萬平方米的校舍加工改造,有效改善了辦學條件。“雙語”教育、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免費義務教育實現全覆蓋,“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財政支持文化事業資金2378萬元,完成了縣文化藝術中心三館五中心的布展陳列和設施配套,新建了七個鄉鎮文化站,配備了五個鄉鎮文化站的內部設備,改造、增設了所有居民點的“大喇叭”。財政支持醫療衛生事業資金1.1億元,啟動了縣人民醫院二期、12鄉鎮衛生院和154個村衛生室建設,進一步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看病就醫條件。繼續對城鄉貧困群體“參合”、“參保”實行財政補貼,為6.5萬人次報銷醫療費用5304.56萬元,切實減輕了群眾的醫療負擔。嚴格落實“三項制度”和“三項政策”,“兩證”家庭領證率達到1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13.01以內,抓緊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全年落實各項惠農資金補貼9363萬元,爭取農田水利、農村道路、節水灌溉、安全飲水、生態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間接惠農資金9778萬元,協調保險公司一次性理陪農民 棉花風災損失600萬元。十大重點民生工程順利推進,投入2495萬元實施城鄉飲水一體化工程,有效改善了21.5萬人的用水條件;投入6500萬元用于廉租房建設,開工1685套,竣工1200套,1100戶城鎮低收入家庭搬入廉租房。加大扶貧開發和社會保障力度,有2028戶8720人擺脫了貧困,14698戶、41597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4705戶、14554人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18.17%的人口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
1.在發展方略上,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2.在工作布局上,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在發展階段上,做作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
4.在政策措施上,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舉措。
三、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舉措
1.進一步深入農村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以鄉鎮工業為主體,以高效農業為基礎,以商業服務業為紐帶,形成一、二、三產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
3.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保證農村的穩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