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我國政府提倡以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科學發展觀去指導經濟發展,并且把生態建設放到一個文明的高度,可見形成一種既要經濟建設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生態文明 存在問題 建議
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生態問題是導致文明消亡的重要原因。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只能靠大自然的給予來生存,那時候人對自然的關系是自愿地敬畏與服從著大自然。當人類的生產力水平緩慢提高到不直接依賴自然的食物供給,而自己開始控制食物生產時,人與自然便逐漸走上分離甚至對立、沖突的關系。到了工業文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水平和改造能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從而加速了人類對自然的掠奪性開采。這樣下來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社會財富的成倍增長和積累,另一方面由于人口不適度的增長和經濟盲目的發展,致使生態環境失去平衡,也給自然帶來了破壞。資源面臨枯竭,污染日趨嚴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20世紀以來,人類和自然的沖突就以最強烈的形式爆發出來。
在這種的形勢下,生態問題對人類利益的嚴重威脅迫使學界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回看我們傳統的工業經濟,它把發展生產,發展經濟作為唯的一著眼點,唯的一追求目標,追求以解決溫飽為目標的經濟發展和生產發展就成了一切工作的中心。以此為出發點,你的科學技術的成就,自然首先用于開發,為低水平的脫貧致富努力服務。這種開發式生產,只知道索取,而不考慮反哺和促其再生,而是單純的、唯的一對自然界的掠奪,不擇手段地對自然界進行破壞,引起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浪費、經濟發展不平衡,以致引起落后地區的人口爆炸。這種缺乏生態文明觀思想的發展觀無形中既造成了代與代之間的不公平,也造成了同代人之間的不平衡。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們“不要過于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當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對人類進行“懲罰”之后,我們才突然明白了后果的嚴重性。也正是基于此,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就將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的必然。
一、生態文明觀的確立
回想一下長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號“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那個時候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并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而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對這些觀點提出了質疑,他用一些觸目驚心的案例說明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類的危害,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鐘。也正是這本書的問世在全世界引發了一場持久的綠色和平運動。同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從經濟的角度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他將人類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飛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當超過地球承載能力時就會走向毀滅,只有循環利用資源才能持續發展下去。70年代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承擔維護自然的責任和義務。與此同時,羅馬俱樂部誕生,他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和《人類處于轉折點》等的發表,向全世界發出警告: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像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的增長極限將在今后一百年中發生。這個報告提出的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的觀點,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并且促使綠色和平運動進入了高潮。80年代,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綱領性文件《我們共同的未來》,自此各國政府開始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施政內容。80年代末,生態文明意識逐漸在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產生。人們不再盲目追求增長,而是探求可持續發展。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號召世界各國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發展的數量和速度,更要重視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這也真正拉開了生態文明時代的序幕。
生態文明是指科學上的生態發展意識,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諧的生態發展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態勢,經濟、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與發展,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他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這種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
二、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現狀
(1)我國的土地荒漠化在持續。目前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面積約270多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8%,而且每年還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里;我國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整個生態系統在急劇惡化。在近50年中,我國森林面積已減少了30%,森林覆蓋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森林覆蓋面積的三分之一。森林的減少導致了水土流失,洪災頻繁,物種減少,氣候變化等多種嚴重惡果。
(2)我國水環境在不斷惡化。多年來,我國向水環境中排放的廢水總量年均值約為500億噸,其中1996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高達約1356億噸,早已超過環境容量的80%。據幾年前統計,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業污水在排放前經過了處理,其他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我國絕大部分城市地下水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多有不同程度超標。
(3)我國大氣環境的污染此起彼伏。在我國的大氣環境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約為2000萬噸,煙塵排放量和工業粉塵排放量約為2000萬噸。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的城市超過60%。目前我國燃煤量約1.5億噸,大約有 2/3的工廠能源還在主要靠燃煤。這些二氧化硫和顆粒物是形成酸雨和沙塵暴的主要污染物。我國SO2排放量至今仍在快速上升,酸雨控制區內酸雨污染還在進一步加重,酸雨影響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30~40%。
(4)我國土壤環境污染隱患重重。我國大多數城市的近郊土壤環境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污染的土地面積早已超過1.5億畝,污水灌溉引起的污染耕地約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約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且每年還在以大約15%的速度遞增著。這些污染土地大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其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類、化肥農藥類有機物、放射性元素以及重金屬類等。其中有些難降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積累,能轉化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
2.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存在的問題
(1)陳舊落后的發展理念導致發展的片面性。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這些話都是完全正確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經濟的發展必須保持較快的速度,這也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經濟的發展必須既遵循經濟規律,又遵循自然規律,既要充分考慮經濟發展速度又要考慮自然生態的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2)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從總體上來看,目前我們國家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經濟增長基本上沿襲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難循環為主要特征的粗放落后的增長方式,所付出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代價也是巨大的、空前的,留下的生態環境欠債是驚人的。
(3)非理性的消費加大生態、資源、環境的壓力。社會消費和生產一樣,都依賴于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生態赤字、環境欠債主要源于掠奪式開發和落后的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非理性的消費。因為正是這種非理性的消費,刺激、拉動,加劇了某些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產。由此導致的比如過度包裝現象;一次性消費品現象;消費浪費現象等等一系列問題。
(4)生態保護領域方面的法律缺失。生態保護領域方面的立法不完備;已有法律過于原則,對具體制度的規定不夠,缺乏可操作性;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執法機關不作為的問題相當突出;普遍存在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
三、對建設生態文明的一些建議
1.加強生態文明的教育和宣傳,為生態建設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生態文明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礎,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使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轉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為生態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相關部門要把與生態文明和循環經濟有關的管理理念和法律常識納入宣傳教育計劃,利用各種媒體,開展多層次的、多形式的輿論宣傳和科普教育。還可以開展創建綠色社區的活動,進行多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對各級領導干部和企業法人、經營者也是要加強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循環經濟理念的知識培訓。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傳統經濟它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而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1)循環經濟在生態工業上的運用,一是大力促進工業園區內的生態化改造,培育一批企業內資源循環利用和企業間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園區。同時,對各類工業園區進行整合,并對園區的主要污染物實施集中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二是調整城市經濟結構,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污水處理廠、收集管網和垃圾處理設施。三是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推進清潔生產,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設備和污染嚴重的企業。嚴格環境準入制度, 禁止建設資源消耗大、污染重的項目。(2)循環經濟在生態農業上的運用。一是加快綠色農產品生產,利用特有的生態資源優勢,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標準完善、管理規范的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體系。二是大力發展豬沼果模式。三是發展庭院生態農業,利用農村庭院這一特殊生態環境和獨特的資源條件,建立高效農業生態系統,以種植業、養殖業為突破口,輔之以加工業,通過立體經營的種植業,鏈式循環的養殖業和勞動密集的加工業,進行綜合開發,多次增值,形成一個無廢棄物的循環式結構。四是發展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指在一定區域內,實行山、水、田、林、路、宅綜合治理,農、林、牧、副、漁各業合理布局,全面發展的綜合生態工程技術。
3、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政府職能轉換是關鍵。首先,政府要適時出臺相關政策,建立綜合決策制度,用宏觀調控手段引導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把生態環境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綜合決策,就能從源頭上解決對生態的危害問題。其次,各級政府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將各級地方政府領導的注意力從“以GDP為中心”,轉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上來;從直接的“招商引資競爭”轉向更加注重投資環境建設,注重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上來。再次,實施財政補貼政策,建立綠色采購制度。政府對節能、節水、節約資源的“綠色產品”實行優先購買政策,鼓勵企業清潔生產,引導社會團體和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活動。最后,做好立法保障,充分發揮環境和資源立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約束作用。發展循環經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強有力的法律作保障。
參考文獻:
[1]孫家駒:全球關注: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走向[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2]秦書生鄧文錢:生態文明觀視野中的循環經濟[J].江南論壇.2007.7
[3]王喜滿:科學發展觀的哲學意蘊[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8.10
[4]趙章元:生態文明六講[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12
[5]胡術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8.11
[6]鄧水蘭溫詒忠: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實施江西跨越式發展[J].價格月刊.2007.7